陕蜀滇漫记(四)乐山观大佛

朔方雨

乐山观大佛 <p class="ql-block">  13日下午4时30分,一行乘117次列车达峨眉山市金佛宾馆——一个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15日下午,艳阳高照,风和日丽。我们有幸随一旅行社组团去乐山看大佛。这一景点的选择,对于早有耳闻、就差目睹的人们来说,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两辆大客车满载近百人的旅友,转了几段山路,很快就来到乐山市区。导游指着公路右侧山上一座高大建筑问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吗?回答不知道。导游自豪地告诉大家,那就是乐山的标志性建筑——灵宝塔。沿灵宝路再往前走,乐山大佛景区就在眼前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果然名不虚传,这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每人手里发给一张“景区游山券”后,便人挨人、亦步亦趋地沿山路向上移动。从停车场入“藏经楼”,穿“大雄宝殿”,过“天王殿”,庙宇高大雄伟,一座接着一座。导游手里拿着话筒,不时地向人们作以介绍:什么“上山拜佛开始的192个台阶,必须一步一个台阶地上才灵”,什么“按佛家规矩,入寺庙应从左门进,许愿;从右门出,还愿”,什么“全国寺庙多达5万座有余”等等,人多嘴杂,有时听到一句,有时就不知所云了。在大殿里,游人观赏了各大佛祖,其中说道也很多:有“过去佛”阿弥陀佛,“现在佛”释伽牟尼,“未来佛”药师王佛;有“五大菩萨”大势至(解灾)、观世音(救难)、文殊(智慧)、普贤(真理)、地藏(劝善)等等。</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据说观音大佛,虽然面相女性,但实则为男性,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出于为女信徒考虑,此佛故造女相,而佛的大脚即为男性的力证。更“神奇”的是,相传此佛1960年佛闭眼(三年自然灾害);1963年佛眼睁开了(日子好过了);1976年佛面显愁态(三次大地震、三个伟人逝世)等等,说法活灵活现,求证真假难辨。这些传说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信与不信待考究,此时听听也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大家从“竞秀亭”沿陡峭石壁阶梯从大佛右侧一点点移至大佛的正面时,其高大宏伟之态势,让人惊得目瞪口呆。难怪人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如此奇观,尚不能目睹,必成终生遗憾。震撼之余,大家摄影留念,以作永志。</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以其宏大身躯屹立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的凌云山下,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像。多少人不远千万里慕名而来,其实都想“弄个究竟”,了解其更多相关信息而已。以下是自己掌握的一些数据:</p><p class="ql-block"> 大佛由唐代僧人海通法师发起建成,其目的是消减水患,造福民众。此佛开工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竣工于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历时整整90年,其建筑规模的宏大及古代建筑者坚韧不拔的毅力,无不为历代世人所倾倒。</p><p class="ql-block"> 大佛依山面水,雍容大度,气势磅礴。数据显示:佛身通高71米(含底座),其中头高14.7米、宽10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耳长7米,颈长3米,肩宽24米,指长8.3米;头顶发髻1021个;其双脚可围坐百人以上,脚背宽8.5米,脚背至膝高28米。同时,佛像建造工艺高超,比例均匀,造型端庄。为了有效地保护大佛,古人还在大佛身上巧妙地设置了具有科学原理的排水系统,保证了大佛历经千年风雨留存至今。乐山大佛体现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更值得提起的是,相传海通法师不辞辛劳,广募善款之后,曾有官吏强行逼索,法师宁愿被剜去双目,也不屈服,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建佛善款,其精神至今令人景仰。</span></p> <p class="ql-block">  尤为传奇的还有,大佛所在的乌尤山局部和凌云山整体犹如一尊硕大无比的天然卧佛。从乐山城东的轮船公司码头望去,只见乌尤山为佛首,眉眼清晰可见;凌云山为佛身,妙处自然分明。其身形态之酷似,堪称天下一绝。然而,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了千百年,来此进香和观光的游人不计其数,却从未有人悟出。竟然于1985年5月11日广东顺德老农潘鸿忠在无意中摄得一张照片,约半个月洗印出来后,才忽然发现“山形如佛身仰卧”。发现过程之戏剧性,正合了佛家的“机缘”要义。游人在乐山城东轮船公司附近的观佛楼上还可以欣赏潘鸿忠撰写的《乐山巨佛发现记》。如此而论,乐山就更加值得游赏了。乐山是名副其实的“东方佛都”,慈祥、大度、平和、深广的佛门精义成了乐山之魂。</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改嘉定为乐山的时候,也许主要是源于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句,其实对山水的审美偏好正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宋代大诗人苏轼书中写道,“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相信游了乐山,许多人也许会有同样的感觉和心境。</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