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美术家余省

刘小水

余省(1692年—1767年),字曾三,号鲁亭,江苏常熟人,余珣之子,清代著名画家。曾受业于蒋廷锡。乾隆(1736—1795)时与唐岱、周鲲同祗候内廷,善花鸟、虫鱼、翎毛,间亦参用西法,赋色妍丽,尤善画蝶,工兰竹水仙,所作叠邀高宗睿题,藏于石渠宝笈。<br> 余省,字曾三,号鲁亭,江苏常熟人,珣子。曾受业于蒋廷锡。乾隆(1736—1795)时与唐岱、周鲲同祗候内廷,善花鸟、虫鱼、翎毛,间亦参用西法,赋色妍丽,尤善画蝶,工兰竹水仙,所作叠邀高宗睿题,藏于石渠宝笈。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种秋花图》</b></h1>余省是江苏常熟人,师从宫廷画师蒋廷锡,他善画花鸟、尤善画蝶,画风传承院体情致,技法参合西法;绘画笔触细腻、赋色妍丽饱满、画面则妙趣高洁,其《种秋花图》、《绘姑洗昌辰图》均富有很强的生活场景感,体现了画家闲雅的生活意境和沉浸式的绘画造景能力。余省虽以花鸟画为最,但我却十分喜爱他的山水田园图,只因为画中透着浓浓的烟火气。<br>画作的上半部以远山和绿树作为背景,山色微黛,前景则以枫树、松树、柳树、翠竹勾勒出郁郁葱葱的植物天际线,展现出山川合一的自然景象。这些植物是中国常见的乡土树种,也是中国园林造景的必备要素。<br>画中的下半部,四位人物神态各异,主人闲坐石头之上,两个童子则在空地种植菊花,二人一边闲谈,一边培土,秋日最美的场景于画里画外妙趣横生。你应该记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在这里除了观画、品画、悟画,更想融入其中,体会沉浸式的种菊。<br>正所谓怎知秋色几许,只为秋花正浓。 <b>《绘姑洗昌辰图》</b><br>《绘姑洗昌辰图》所画为圆明园中的 “牡丹台”,是皇帝赏牡丹的地方。为了纪念他十二岁在此地赏花时初次见到祖父康熙,乾隆九年改称“镂月开云”,因景色秀美也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此画远山巍峨、树姿优美、苍劲嶙峋,精美雅致的宫殿隐于苍翠之中,别有一番情调。<br>畅想盛开满园的牡丹,真是国色竞相争艳,只叹盛世中的富贵迷人。万园之园的损毁,随着画中人,人中画的故事而消逝,不过,如此精雅的生活闲趣却与现代人居的生活向往不谋而合。余省的山水田园画展现出浮生如梦的美好,是一种文人隐士心中的桃花源。 余省《花鸟图》 临蒋廷锡鸟谱 余省《鹿鹤图》 余省《桂花鸳鸯图》 余省《无射戒寒图》 仿林椿花鸟 鸟语悠扬图 柏鹿同春 梧桐珍禽图 菊石图 柳雁图 螃蟹 仿刘永年竹雀兔图 桃花双绶图 临蒋廷锡鸟谱 花卉 桂花鸳鸯图 花开富贵 【余省棉花图扇页】<br>《棉花图》扇页,清,余省绘,纸本,设色,纵16.7厘米,横51.4厘米。<br>扇页有自题:“甲午秋日鲁亭余省。”钤“曾三氏”朱文印。<br>“甲午”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余省时年23岁。<br>画幅正中绘一枝连花带叶的棉花。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花既不香,色也不艳,一向不被列为花鸟画的创作题材,因此,扇面裱边惠孝同题“此扇写棉花亦奇古。”此图以工细的笔法绘制,设色淡雅清新,可惜花朵中的白色返铅,变成黑黄色,为画作减色不少。左侧有余省的同乡、时年71岁的当地著名画家杨晋书录的“白石翁”七言诗补白,它不仅平衡了扇面的左右疏密关系,同时给画作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以及画外的同乡之谊。 清余省雪景鹭鸶图 (清余省雪景鹭鸶图)<br>余省(公元1692年——公元1767年),字曾三,号鲁亭,江苏常熟人。花鸟画师从蒋廷锡,乾隆时供奉“内廷”,善画花、鸟、鱼、虫,尤擅画蝴蝶,并参用西画法,赋色妍丽。包括有此图的画册曾为常熟庞洁公收藏,共12页,绘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作者时年71岁,已由画院回到常熟,为老年之作。此图冰天雪地,积雪满野,充满一种冷气逼人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