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尝试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记双滦五小语文教学团队活动记实

双滦区第五小学

<p class="ql-block">   根据2022年承德市小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和双滦区教育局小教研语文学科工作安排及要求,双滦区第五小学在逐步领会2022版语文课标精神的前提下,以六年级六单元为例,全面实践单元整体教学,探索大单元任务群教学实施路径,推广实践单元全过程习作教学,努力在课改研究中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p> <p class="ql-block">   首先,学校成立了以孔艳丽校长为首的语文大单元任务群实践教学研究团队。</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单元整体教学,在团队研究会议上,孙洪伟副校长指出:单元整体教学能够用最少的时间,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课节教学模式,借助教材编写优势,进行快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迁移,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p> <p class="ql-block">   接着孙校指出,大单元整体教学我们没有经验可借鉴没关系,那就小步走的一点点尝试,自己来发现问题再去一点点地总结。我们就用六年六班,以六上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为宗旨,围绕“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实践研究,然后用我们的单元整体教学操作流程去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较比较,看看单元整体教学是否更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第六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规划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   暖冬,浪漫的阳光遍洒双滦五小,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一首亦真亦幻的诗。在这个冬日的早晨,双滦五小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活动掀开了冬日最美的序幕。根据课程安排,六年级老师分别针对自己所承担的单元教学任务进行了课例展示。孔艳丽校长、孙洪伟副校长、王静主任以及六年级语文教师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付海东老师所授的是单元导学课,我们需要学生达成的目标为:</p><p class="ql-block"> 1、初步阅读单元学习内容,感知单元主题,明确本单元的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 2、认识本单元应知应会词语,基本掌握14个生字及20个词语的书写。</p><p class="ql-block"> 3、运用所学词语进行写话训练,提升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4、正确有节奏熟读三首古诗。</p><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这四个目标,付老师首先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单元导语页、目录页、浏览四篇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任务,进而发现本单元是围绕“保护环境”展开,感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完成活动一:单元内容初探。在此基础上,联系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的部分,我们提出了单元大情境任务,“赏古探今 做环保少年”。完成了活动二 :创设单元情境。</p><p class="ql-block"> 其次,付老师在单元导学课中完成了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通过活动一:读词语,活动二、解词语,活动三:写词语、用词语,进行当堂学习,当堂检测,在以后的课堂中,再进行巩固。从而使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落到实处。最后,就是活动四。初读《古诗三首》,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单元导语的学习环节中,付老师设计了闯关环节,并以星级评价的方式,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布置了积累写景诗句的作业设计。并要求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课堂评价。而在以后的课时教学中,老师们都会根据具体课堂任务、每个环节的难易度对自己进行星级评价。</p> <p class="ql-block">   王静波老师在单元导学课创设情境之后,有序的进行了小情境“赏山河之美”创设的任务达成。本节课,王老师整合了《古诗三首》及交流平台,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 活动一:“四步法”赏诗中美景。</p><p class="ql-block"> 一“读”:温习、检查学生读诗情况,做到正确、流利。</p><p class="ql-block"> 二“解”:通过回顾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解作者、解背景、解题目、解诗意。</p><p class="ql-block"> 三“赏”:通过找出自己最欣赏的那句古诗,在欣赏中感受诗文的文字美、画面美和意境美。</p><p class="ql-block"> 四“诵”:在品读中感受诗中之美,山河之美,熟读成诵。</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浪淘沙 其一》时,王老师结合交流平台中提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指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句内涵。</p><p class="ql-block"> 活动二:迁移方法。王老师指导小组运用四步法学习《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最后进行交流展示。</p><p class="ql-block"> 活动三:学习对偶句。王老师通过诵读感受古诗对仗美,顺势展示积累、搜集的诗句。这样由课内的学习拓展到课外,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任务的达成,学生便可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感受描绘祖国美好的山川景色,完成情境任务一“绘山河之美”的主题诗配画。</p> <p class="ql-block">   徐春红老师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情境二:识地球之貌。</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完成活动一:抓关键句梳理文章层次,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究每个部分是如何表达观点的,并结合视频、查阅的资料及生活中的调查发现等,感受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从而完成活动二:感悟地球之美及现状。</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关系图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作者层层递进,论述观点的方法,完成活动三。</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表达上,明确了如何通过关键句,有条理表达自己观点。以上的学习,有助于完成情境任务二:拟写宣传语。最后以语言要凝练、生动,内容有针对性和号召性的标准进行评价修改。</p> <p class="ql-block">   在拟写宣传标语前,学生在学习单中要清楚阐明倡议原因,这也是为完成倡议书结构的第一部分做铺垫。</p> <p class="ql-block">   张婷婷教师为教学创设的是情境三:承守护之志。</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整合了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及阅读链接《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三篇文章,以感受守护家园的人对自然、对土地的热爱并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主线,进一步受到情感的触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和愿望。</p><p class="ql-block"> 为达成目标,张老师首先通过活动一:问题引领,用表格填写人物信息的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p><p class="ql-block"> 活动二:运用抓关键句的方法梳理主要观点,深刻感受老人面临的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俭朴生活环境,进一步体会老人创造的奇迹,从而感受老人可贵品质,理解“青山不老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活动三:张老师设计观看守林人视频这一环节,从视觉角度使孩子们心灵受到触动。通过这样系列的活动设计,能够加深孩子们对“青山不老”主题的理解,使学生内心产生对这种有执着追求、默默奉献精神的人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活动四:通过抓关键语句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活动五:通过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在旋律、歌词中感受土地带给人们的梦想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节整合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对守林人产生崇敬,内心受到触动,借此,思考自己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这样就可以针对《只有一个地球》中学生发现的环境问题,书写具体的做法,从而完成倡议书中的第二部分内容。</p> <p class="ql-block">   卢翠翠教师完成的是情境四:书倡议之愿。因为在《只有一个球》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倡议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在《青山不老》的整合课中,完成了倡议书的第二部分内容。所以,本节习作指导课是这样安排的。</p><p class="ql-block"> 活动一:说一说。结合当下环境问题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活动二:谈一谈。谈谈保护环境你有哪些建议,在交流过程中,指导学生做法要具体、可行。此时,学生就可修改自己在《青山不老》中,完成的保护环境具体做法的学习单。</p><p class="ql-block"> 活动三:写一写。首先对比书信格式,明确倡议书的书写格式,其次,观察倡议书各部分结构分别是什么内容,最后看结束语,可以写有鼓动性、呼吁性的语言,增强感染力和号召力。这样,在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学生课上就能够完成倡议书。</p><p class="ql-block"> 活动四:评一评。通过课上展示交流,修改完善倡议书。</p><p class="ql-block"> 最后,课下完成作业设计:设计美化倡议书。</p> <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完成了以上四个情境任务,最后就是进行实践活动了。在实践活动之前,周建峰老师整合了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两部分内容,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活动一:交流案例。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活动二:交流协商,形成新观点。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小组交流,促使学生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产生新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新观点。</p><p class="ql-block"> 活动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当组内成员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调整后,小组再次进行协商,求同存异,从而达成共识。以这种方法再交流学习案例二。</p><p class="ql-block"> 活动四:进行课堂总结。明确与人协商时,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能换位思考,积极与人沟通;并能态度平和、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通过课上的交流练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与人沟通、协商的技巧方法。</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由李明明、王会欣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完成本单元的实践活动——1.“塞罕坝精神”主题故事演讲。(以《青山不老》为线索,层层推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精神的永恒不分地域和年代,结合家乡承德地方特点,弘扬塞罕坝艰苦卓绝的精神,牢记绿色发展的使命。在故事或进行演讲后写颁奖词)</p> <p class="ql-block">   2.宣讲倡议书。两位老师带领孩子们到小区和街道进行张贴倡议书、宣讲倡议书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动员了身边的朋友、家人、社区居民等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节约资源,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地球。</p> <p class="ql-block">   通过整个单元的课时规划,老师们带领同学们完成了四个情境任务,一个实践活动,并最终完成了“赏古探今 做环保少年”的宣传手册。在学习过程中都认真扎实的完成了每节课的学习单,并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的方式,检验了各自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的学习真正的从课内走向了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围绕着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团队发现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化、层次化,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学习紧紧围绕着生活展开,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要想落实好大单元教学,授课教师就应站在大单元的视角下提炼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思考如何有效实施;在千头万绪中找到统领整个单元的主心骨;一一落实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核心任务。在设计学习任务群的时候要注意精准的定位,把握好每一篇课文的独特地位,要根据它的地位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聚焦这个重点来设计学习的任务。这样学习任务前后关联起来,形成了学习任务群,才能使学生实现学习的进阶、生活的进阶。</p> <p class="ql-block">撰稿:付海东</p><p class="ql-block">审核:孙洪伟</p>

单元

教学

学习

活动

学生

倡议书

完成

任务

情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