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进城(续二)

麟生预测

<p class="ql-block">李老汉进城(续二)</p><p class="ql-block"> 车林生</p><p class="ql-block"> 话说般阳城东的李老汉受伤出院后,就与原来在城里看孙子的老伴一起住到了儿子家里。李老汉因长期生活在山里乡村,已经完全适应了那里的慢生活。自打种上麦子后,天气一直没有变冷,虽然来了两、三次冷空气,一、两天就过去了。真是应了流传多年的那句谚语"九月寒,十月温,十一月里小迎春,交了腊月才待冷,不等啥(啊)打了春"。这不快到"小雪"节了,最低温度7、8度,高温在18、19度打转游,最高时还超过20度,真有点温暖如春的感觉。生活在农村,往往在秋种结束后,在经过了一个夏天的风刮雨淋,不一定谁家的墙头、饭屋、厕所或小套屋坏了,漏水了等,一般都在秋后修一修。这不,为了方便群众,村里一个有瓦工手艺的青年承头组建了一个连匠工带小工一共五、六个人的维修队。给这家修修,给那家补补,很受乡亲们的欢迎。因村里年青人不多,老李别看快进古稀了,在村里还是棒劳力,被吸收进入了这个维修队。他虽然没正儿八经的学习过泥瓦匠技术,但凭着他那点聪明劲,什么盘个鸡窝,垒点院墙,甚至盖个小茅房或借墙搭个小趄棚什么的,他都能干了。自参加了这个维修队后,这不是过了秋还挺忙,到前边说的进城前,一直不松梗。给乡亲干点活,虽然工头收了费用,但多年来的规距是,谁家打墙盖屋,无论工程大小,一般都是开工、上樑、完工三场酒,现在都是小工程两三天就干完事了,户主一般都按排开工、完工两场。酒席一般都在下午收工后,在户主家里,做上或到村里的小饭馆订几个菜。愿意喝酒的就随便喝点,不愿喝的户主只是象征性的劝一劝,不強劝喝酒。随着人们对酒这种饮品的认知,包括白酒、红酒、黄酒、啤酒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喝酒伤身,喝酒闹事,酒后无德,甚到几个人在一块喝酒,其中一人受伤或死亡了,其他人都要负法律责任等,不喝酒少喝酒早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因此,当前无论在什么场合,喝酒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赴婚宴几乎没有几个人喝酒。你别看夏天晚上各处吃烧烤的那么多,最多喝点啤酒,一般都是喝茶闲聊。</p><p class="ql-block"> 话扯远了,刚才说到李老汉不是参加村里的小维修队吗,晚上一般都在做工程的户主家里吃饭。因李老汉是文革后的第一届高中生,在村里曾干过生产队会计、民办教师、林业队长等,有点小威望,乡亲都叫他李老师。每次吃饭都让他坐上席,其理由一是年令较大,二是在村里辈份也较高,三是曾任过教师,不定谁家的孩子他还教过,所以坐上席理所当然。他所在的玉皇顶村,兴盛时有近200户,800多口人,分沟南沟北两个生产队。乡里乡亲,互相都认识,都知道李老师能喝点酒,年轻时一般喝半斤,如果硬喝八两也不带醉的。现在上了年纪,维修队长从各方面考虑,既保证安全又对健康有益,每次让他喝一杯,一杯一般在二两半,就象俗语说的"不前沉不后沉一一正好"。吃饱喝足后回家倒头就睡,一觉到天明。</p><p class="ql-block"> 李老汉平时在村里过着这种休闲悠哉的生活,来到城里后还有点不适应。孙子今年刚升入高中,早上要在6点多上学,饭要早起备好,老伴已经习惯了,早上5点就起来,买饭做汤,做好了,这时孙子也就起床吃饭上学正好。孙子上学后开始操办儿子、儿媳的早饭。好在老伴已有了经验,精心安排每天早上的饭食。买油条打豆汁,买包子配稀饭,吃烧饼加西红柿汤等,每天饭食不重样。儿媳妇减肥,还要专门为她蒸大米饭等。自己喜欢吃的豆汁泡煎饼汤,小白菜渣豆腐,菠菜疙瘩汤等,要等儿子两口子吃完了上班了,如有心绪再做点中午吃。中午饭孙子、儿子、儿媳都在学校或单位吃。晚饭是重头戏,什么炖排骨、炸五香肉、牛肉炖土豆、全羊汤炖豆腐等硬菜除了正常菜以外,每顿晚饭得有一至二个。孙子上高中了用脑多,什么大虾、海参、海鱼、烤鸡腿等,下晚自习回来后,权当夜宵补一补。李老汉看到老伴饲候儿子一家既辛苦又满足的神情,打心眼里敬佩。对自己在家过的无忧无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感到惭愧。暗暗下定决心,今后要以实际行动帮助老伴,减轻她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刚住下的第二天早晨,整五点和老伴一起起床,李老汉主动要求出去买早饭,老伴定的是豆汁油条,并告诉了去买的住址。李老汉自认为对城里很熟悉,没有按老伴的嘱咐骑着电动车去。心想时间还早,下步走正好锻炼身体。根据他一往的印象,城里比农村繁荣,买点饭就象囊中取物,意如翻掌。卖早餐的摊位大街上,公路边随处可见。谁知他出了小区走了两个街口了还没见到一个卖早餐的,就连一个卖豆腐的也没见到。这可奇了怪了,这城里的小区一个联着一个,高楼一栋挨着一栋,楼里都住着人,那这些人吃什么喝什么?进城住不就是图个繁华方便吗?繁华是什么,不就是卖东西的多吗?整天听收音机里说市场繁荣,物质稳定。近来又听到一个新词叫"烟火气"。而当前他看到的却是两边路灯亮,路上车辆跑的的景象,与他脑海中的繁华其内涵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没有办法,又没骑电动车,只有撒腿小跑。当他赶到老伴告诉他卖豆汁油条的地点时,看到散布在街道两边卖早餐的摊位中卖油条豆汁的只有一家,而且排了好长的队。又一个没有办法,只好乖乖的排队买,当他买上以后一看手机,距老伴嘱咐他买回去的时间只有十分钟了,又是一个没有办法,只好搭上了一辆出租车赶了回来。在车上针对所遇到的情况,想问司机一个明白。司机只说了一句话:我说不清楚,你去问城管。这句话老李似乎明白了许多。当他气喘吁吁的爬上楼,孙子已经洗漱完毕坐到餐桌前等候吃饭了。他把买的豆汁油条递给老伴,边换鞋边说:你看这"城管"把一个繁华的城市弄的生活这样不方便,我跑了四、五里路才……。才说了一半,老伴急忙用眼神止住了他,老伴又向儿子和儿媳住的房间努了努嘴,示意他止声。李老汉突然明白过来,老伴的动作意思是怕惊醒了儿子儿媳,还有一层就是儿媳妇在县"城管办"工作,入秋时才提了主任。为了这个职务,儿媳起早贪黑的奋斗了快三年了。啊……</p><p class="ql-block">(于壬寅年仲冬癸未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