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双减”减量不减质,高效课堂是保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江市青龙山学校教学课堂大赛如火如荼进行中,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采用“同课异构”方式构建课堂,经过大赛磨砺的初中语文教师们更是摩拳擦掌,大显身手。同样的授课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可谓课课亮眼,堂堂精彩。</p> 精彩课堂展风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孔令华、邢华英、于泽慧的同课异构《狼牙山五壮士》</p><p class="ql-block"> “同”表现在:教学目标明确,紧扣教材,恰当处理教学内容,课堂组织连贯有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有自主、合作学习,教态亲切自然,熟练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板书设计合理,提纲契领。</p><p class="ql-block"> “异”表现在:课堂教学模式各显神通;教学方法各有亮点;板书设计各具特色。她们的“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年级张雪梅、单瑛瑛老师同课异构《纪念白求恩》</p><p class="ql-block"> 课堂中,两位老师都能从不同角度诠释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弘扬革命精神为引领,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张雪梅老师注重字词积累,夯实语文基础;沉入文本有抓手,指导朗读有方法;要求指令明确,课堂高效提质。</p><p class="ql-block"> 单瑛瑛老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分析课文,板块清晰,教学流程流畅,尤其是纪念手册作业的展示,既优化了作业设计,又落实了“双减”政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年级姜鑫老师《背影》一课</p><p class="ql-block"> 本堂课授课过程中穿插课本剧的表演,这是我校语文教师的佳木斯市级小课题《统编初中语文课本剧“读写论演评”实践研究》在课堂中的又一次实践,课本剧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源”,以学生主动参与再创造为途径,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把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学生能力的转换延伸。它把课文课堂教学及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将话剧表演同语文教学挂钩,能够起到寓教于乐,以演促学,以美育情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年级刘春英和韩书娟老师的同课异构《孤独之旅》</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文就是让学生懂得“孤独”是客观存在的,成长是渐次发展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克服孤独的过程。两位教师都结合九年级毕业班学生学情和家庭情况,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心灵上,学生都有所获得,都已写作训练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成长真谛。</p><p class="ql-block"> 本堂课刘老师紧紧抓住“孤独”二字,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多方式品读,探究人物形象,并链接中考,归纳分析小说方法和环境描写作用。</p><p class="ql-block"> 韩老师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品析人物美——细读环境美——鉴赏语言美——感悟主题美。尤其在落实情感目标时另辟蹊径,以文本为抓手,延伸到课外,再回归到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校领导历来重视课堂教学,全程参与,认真倾听老师讲课。老师们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展现着同江市青龙山学校语文教师不同的风采。</p> 评课议课促提升 <p class="ql-block">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p><p class="ql-block"> 韩书娟老师校级研讨课后教研组长孔老师给予了评课,孔老师的评课,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听觉的盛宴,让我们每一个听课者如痴如醉,如梦初醒:原来评课也是一种专业能力,也需要专业引领和涵养磨砺。</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同课异构后,按照“即听即评”的要求,老师们积极反思、认真总结、互相探讨,挖掘彼此的闪光点,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梳理经验、归纳提升,一起寻求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的好方法,共同讨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研讨中反思收获,达到了共同成长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与智者同行,会有不同的凡响,与高人为伍,会助我们登上巅峰。同课异构,使教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同课异构” 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教学之道,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让我们热情迎接挑战,拥抱改变,不断精进,共同追求教学的诗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