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经》的第一句话里,有一个表示限制的时间状语,也就是在“观自在菩萨”后边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整句话的表达结构其实就是谁在做什么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最后结果如何如何。能正确的掌握古文语句表达的结构,也是我们翻译和参悟《心经》的一个关键的前提。在“般若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多”其实是一个意思,知道了这一点以后,就会明白把“般若波罗蜜多”里的“多”给单独拿出来,去和“时”放在一起,变成我们今天的词语“多时”,然后再把它翻译成“很长时间”这种低级错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后面“行深”,就是深入而坚定的去体验和践行。既然它是作为时间状语出现,那就要翻译为:在深入的体验和践行可以让我们到达彼岸,实现究竟涅磐的般若智慧的时候,佛陀之所以要加上这个时间状语作为条件限制,其实为的就是要强调“行”的重要性,只有当你把你所觉悟的,亲自在现实的发生之中都一一验证、实践、体验,这才能真正算是你的觉悟,这个过程就叫做实修。否则,那不是真悟,也不是在真修,充其量也只能叫做头脑的认知迭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这就和后来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而未行,等于未知,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完全的契合。然而,纵观今天我们身边的那些张口闭口号称自己正在修行的人,事实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也只是把修行和参悟停留在口头和头脑认知层面的伪修行中,而不是《心经》里行深般若的觉醒众生,也就是观自在菩萨。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分享或者提问,他们经常会说,我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悟到了,他们所想到、悟到的这些到底对不对,亦或者是他们自己对某一个道理的理解对不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我听到这些,我一般都不会去直接和他们探讨那些所谓的道理和理论,我会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你何不自己在生活的具体事情上去亲自验证一番,其实答案就在那里,就在你知行合一的过程当中,不是吗?事实上,我会更加乐意,你能和我分享,你在验证实践自己这些体悟的过程当中的感受和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我发现大多数人,还是更加愿意让这种“悟”只是停留在头脑里,他们仿佛觉得这种只是在头脑当中发生的故事,就已经可以让自己得到了升华和提升,他们会从这种升华和提升的假象当中获得一种满足和愉悦,结果就是他们最终也不会在生活中具体发生的事情上去验证和践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也根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有意思的是,当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实修机会出现了,比如无常、逆境、诱惑、情绪升起等等这些发生的时候,真正需要你去把自己所悟到的东西知行合一,变成你现实中的反应模式的时候,他们却又都被打回原形了,仿佛曾经的这些参悟、顿悟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事实上,这些头脑里的灵光乍现,如果没有和“行”结合起来,根本就称不上是“悟”,也更加谈不上可以让你的内在获得提升,让你的生命获得转化。充其量,他们也只能算是你头脑里冒出的一些想法闪过的一些念头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想,只说,但是却不去做,或者浅尝辄止,这都是我所说的头脑修行,或者叫认知修行,而并非真正的实修。真正的实修是不仅要行,还要行深,就是深刻深入的、坚定不移的,持之以恒的去践行。所以《心经》才会在一开篇就强调“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你看,那些最终获得觉悟的实修者们,无一例外全部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修行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把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把红尘俗世当成了自己修行的道场。阳明先生就很接地气的把这种知行合一的实修,把这种“行深”称之为在“事上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事上练”的核心心法就是《心经》在一开篇就重点强调的这个“观自在”,当无常发生,当念起之时,当情绪生起之时,就是你要提起觉知的“内观”之时,就是无论在任何的外境变化之下,你都要通过“观”去保持意识的临在。这样做,你就是在深入的体验和践行般若智慧了。好,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