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为“疫情”,不少人上不了班,出不了门,有了“闲工夫”,去看电视剧,去看书。《天道》这部电视剧很好看,9.2分的高评价! 各大视频网站都有, 源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您看过不要错过。网上也晒出很多讨论文章。推荐两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人穷的本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视频】↓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你的穷,不是努努力就可以改变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丁元英在《天道》说得很明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2-11-02 23:58浙江</span></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天道》的出现,打破了许多人固有的认知,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根本之道。</p><p class="ql-block"> 这部剧里,出现了很多高人,他们用自己的处世之道,展现出人生哲理。男主角丁元英便是一位高人,他的身上“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从他的种种举动来看,他已经到达了“自我实现”这一层面,活得通透。</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由低到高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从他的表现来看,已经到了最高的一个层次了。</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拿捏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第一、为什么要给他的父亲拔罐子,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p><p class="ql-block"> 当丁元英接到父亲因为脑溢血住院的消息时,他马不停蹄赶到医院,从这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父亲的担心。到了医院,见到着急的家人,他却显得格外平淡,冷静地向医生询问情况,当得知父亲极有可能成为植物人的时候,他问道:医生,怎样可以让我父亲死?得知中国没有安乐死的立法时,他不再向医院交钱,拔掉父亲的管子。</p><p class="ql-block"> 对于他的举动,大部分人是不理解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他的无情无义。</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这么做,是怕父亲成为自己的拖累吗?不!以丁元英的本事,他完全可以负担起父亲的医药费,让父亲一直这样“沉睡”下去,可这就是丁元英的父亲想要的吗?</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懂得自己的父亲,所以他才选择帮助父亲留住最后的尊严,体面地离开。</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丁元英的通透,他用心中的孝对抗了传统意义上的孝。</p><p class="ql-block"> 第二、为什么不劝芮小丹,爱不需要证明,需要证明的不是爱。</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中有一幕,让众多观众百思不得其解。在芮小丹和歹徒搏斗之前,她给丁元英打了一个电话,以丁元英的聪明,他不会不知道芮小丹要去做危险的事情,可为什么他没有开口阻止芮小丹呢?如果他阻止了,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了。</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不阻止,首先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阻止不了,他了解芮小丹,知道这个看着柔弱的女孩实际上很固执,当她下定决心,谁也改变不了她的想法。如果他开口劝阻,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让芮小丹分心,影响她的行动。其次,丁元英处事自有一套行为准则,他早就说过,只要芮小丹一分钟是警察,在这一分钟里就必须要履行警察职责,就没有避险的权力。这便是他的通透之处。</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方面:在王庙村扶贫时,他便知道“杀富济贫”不可行。</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在一开始成立格律诗,扶贫王庙村的时候,他就知道“杀富济贫”行不通。</p><p class="ql-block"> 王庙村的村民是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固化,从来不去主动思考、觉悟,更不愿意去改变自己,所以脱贫很难!</p><p class="ql-block"> 穷人需要跨越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和意志。</p><p class="ql-block"> 王庙村的村民一直都是在靠牺牲自己的健康,自己生存的环境,来换取一点点可怜的生存资料。</p> <p class="ql-block"> 底层实现阶层跃迁的内在阻力有三个:</p><p class="ql-block"> 第一、底层人民自己的生存逻辑和生存观念。</p><p class="ql-block"> 第二、二八定律背后的社会现象和庞大的基数。</p><p class="ql-block"> 第三、周围人对于阶层跃迁的态度和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丁元英看来,要想改变贫穷的现状,首先要抛开“等、靠、要”的生存观念。</p><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中:越是贫穷的地方,福利彩票店就越多;</p><p class="ql-block"> 越是贫穷的国家,福利彩票就越火热;</p><p class="ql-block"> 越是低学历低收入的人越爱买彩票。</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喜欢通过这种方式一夜暴富,这就是依赖思想,也就是等靠要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这种几率非常小,很多人天天买,一辈子也无法中奖,有了这种依赖思维,就等着天上掉馅饼,那么,结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本质上这种人的观念,就是希望上天降下好运,他们本质上是等靠要的依赖观念。</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穷,首先是在意识和思想上的,打一个比方说吧,就是井底之蛙。</p><p class="ql-block"> 正如丁元英所说的,如果扶贫只是让“贫血”的人扒在井沿上朝外看了一眼,又掉了下去,那么就不是“杀富济贫”了,而是让他们更加患上“精神绝症”,从此后更没救了。</p> <p class="ql-block"> 人和人的差距本质上是认知的差距。</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及受教育情况不同,所以眼界、格局和观念也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价值观影响判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错误的认知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样的人很难拓展认知的边界,再努力也跳不出那口井。</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辈子都在觉知,很难真正认清自己,你不是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p><p class="ql-block"> 只要我们愿意,总有一千种方法可以达成目标。弱势思维总是说这样不行,强势思维就会说怎样才行。穷人有钱了之后就能变成富人了吗?</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后却穷困潦倒、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 很多并没什么能力的人却能事业有成,人生得意!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不是出生,并不是文凭,并不是钱财和支配权,反而是“大脑”。</p><p class="ql-block"> 因为穷,这些人渴望成为富人,梦想着自己能一夜暴富,所以喜欢买彩票。但是彩票中奖的几率太低,有些人买了一辈子彩票也不可能一夜暴富。可见,把致富的希望放在等运、靠天、直求上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 想要突破僵化思维的束缚,就得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用智慧填满自己无知的头脑,进步的方向就会改变,人生就会迎来转机。</p><p class="ql-block"> 就像巴菲特说的:一旦你有了一个存钱的大脑,你就没有精力去培养一个挣钱的大脑,所以你很穷,很稳定!</p><p class="ql-block"> 换句话说,要想打破这种“很穷很稳”的状态,就需要花时间去培养一个挣钱的脑袋。</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能够成功摆脱出身家庭的束缚,成为社会精英,正是因为他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充满智慧的头脑。</p><p class="ql-block"> 天道里说得很清楚,贫穷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物质上的贫穷不算什么,精神上的贫穷才可怕。</p><p class="ql-block"> 这种精神上的缺失会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比如一个常年大鱼大肉的人,偶尔不吃一顿,心里也不会难受,还会自我安慰,吃少了就瘦了。但如果一个长期吃不饱的人突然吃不起一顿饭,他就会惊恐万分,无心其他事情,只想着找吃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精神不足导致的问题。因为穷人怕穷,眼里只看到钱,把时间都花在挣钱上,从来不关心别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种方式赚到的钱很少,因为这种没有太多智慧的赚钱方式太容易被别人复制甚至取代,这也是穷人在辛苦了一辈子,疲惫了一辈子之后依然贫穷的原因。归根结底,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毅力,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没有跟上。</p><p class="ql-block"> 《天道》指出了这一点:贫穷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很难认清自己,判断自己的潜力,以至于盲目给自己贴标签,束缚自己。想要改变,就必须打破思维的束缚,走向“自我实现”的层面。然后我们会发现,丁元英的成功并不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 倘若你对天道的核心理念有兴趣,要想深入了解,倡导读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读完《遥远的救世主》,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救世主,那必定是自己,真正能救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别人能够帮到我们,能够影响我们,引导我们,却不能决定我们的兴衰荣辱。自己不努力,别人想帮也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了解丁元英这个人,如果你想了解商界的文化,那就读一读《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电视剧里有的,书里会更加深刻,电视剧里没有的,书里也很详细的讲述了。</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从思想境界、知识结构、人物塑造、写作手法、语言对话方方面面,都是精品,它透彻地探讨了宗教与人性、社会规律与文化属性等深层次问题。</p><p class="ql-block"> 展现了丰富专业的宗教理论、融资股票、音乐音响、商业法律等知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强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静得下心来,逐字品味,一种难以名状的共鸣感会逐渐地包围过来,再读深一点,多读几遍,才发现自己因它,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p><p class="ql-block">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循序推进情节之时时刻不忘借丁元英之口阐述自己对“文化属性”的理解,而这些精致绝伦的对话总及时的见缝插针于故事之上,让你感悟到人生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看到这儿,提醒您一句,上面的讨论虽然热闹,但是,作为读者,“不要一味相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编 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古法面馆论“文化属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视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天道:明知格律诗诉讼案能胜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丁元英为什么不劝三人组退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2-11-15 13:34江苏</span></p><p class="ql-block"> 我是不爱看书的人,但正是因为看了《天道》这部神剧后,让我情不自禁想要拿起它的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都太好看了,反复看100遍都觉得不过瘾。</p><p class="ql-block"> 在剧中有一关键事件,使格律诗从默默无名的小公司摇身一变可以和一线Hi-Fi音箱品牌乐圣平起平坐。格律诗公司在北京国际音响展示会上将500对格律诗音箱以3400元的批发价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乐圣公司以此起诉格律诗公司。</p><p class="ql-block"> 身为总经理的叶晓明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理亏,“不能再被丁元英牵着鼻子走”,对丁元英感到极度失望,接下来就回到古城进行向乐圣公司求和的事情,最后求和不成,叶晓明三人退股。</p><p class="ql-block"> 然而,一切都尽在丁元英的掌控之中。丁元英深知格律诗诉讼案能胜诉,但是却依然眼睁睁看着三兄弟退股,这是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烂泥扶不上墙</b></p><p class="ql-block"> 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三兄弟的思维是古代的“青天大老爷思维”,这种思维对事物的判断不以法律为基础,而以“你告我,我就有错”为主。</p><p class="ql-block"> 弱势文化的生存思维是“等靠要”,即等别人扶、靠别人给、向别人要的思维。他们潜意识里苛求的是丁元英直接给他们发财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建立在等靠要上面的关系,是不牢固的,经不起任何风雨。</p><p class="ql-block"> 乐圣公司初见败诉的迹象之后,心情郁闷的林雨峰和乐圣公司总裁赵青喝酒。期间赵青问林雨峰:</p><p class="ql-block"> “既然丁元英早就把诉讼算计在内,知道必赢,为什么不提前告诉三人组呢?如果把结果告诉了他们,他们就不会退股。现在丁元英眼睁睁地看着三个人退股,这还算是扶贫吗?”</p><p class="ql-block"> 林雨峰答:“如果是你,你会承诺吗?靠着封官许愿、谄媚讨好捏在一起的团队,是不能够攻城拔寨的,没有任何意义。这三个人如果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硬扶只会摔得更惨。”</p><p class="ql-block"> 林雨峰的回答意思很明白,他说的就是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三个人是“弱势文化”,只想着要最好的结果,不能经历最差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连林雨峰都明白的道理,丁元英看得更透彻,于是他冷漠地看着三人组自作聪明,把即将到手的荣华富贵扔掉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计划中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 三人退股本来就是计划的一部分,只有三个人同时退股,才能体现格律诗管理处一团糟的现状,让乐圣感觉到格律诗人畜无害。如果格律诗毫无战斗力,乐圣可以一口吃了它,如果乐圣都觉得吃不了,根本就不会下嘴。</p><p class="ql-block"> 而且能够看出来以后到格律诗谁是最负责任的那个人,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很多时候的人性往往就在事情变化中看到蛛丝马迹,因为正常情况下,这些东西都是藏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成本优势</b></p><p class="ql-block">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格律诗的成本优势,虽然叶冯刘都知道生产基地在王庙村,但他们对于成本的考量肯定不如丁元英那么仔细,也不知道这个事能一把扳倒乐圣。所以,换做是你,这么机密的事你会说吗?说出来你不担心有人会去泄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总结:</b></p><p class="ql-block"> 退股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刘冰说不知道是丁元英设计的,要知道就不会退股,这一点让丁元英知道,这件事没完,所以文件袋就是手段。但是刘冰的死,他没有料到。他不关系刘冰死活,他关心的是格律诗,那是送给小丹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上述仅仅是我对《天道》的一些粗浅认识而已。</p><p class="ql-block"> 人到底有没有“命运”?世间到底有没有“神”?在读完《遥远的救世主》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有”。</p><p class="ql-block"> 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认知。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决定性格的是认知,人的蜕变实质源自认知的改变,而认知源自什么?答案是“文化属性”,换而言之即“环境”。</p><p class="ql-block"> 见过不少人,各色都有——有政商领导、有底层、有农户、有乡村企业家、有白手起家者、有富二代、有成功而又失败推倒重来者、有得志的、有失意的、有校长、教授、社会人…总之,涵盖广泛。</p><p class="ql-block"> 作家豆豆以她的才华,探问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可以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其中很多经典对话,仅读一遍是无法完全领会的,而每读一遍又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p><p class="ql-block"> 也许你会问,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遥远的救世主》呢?书中的“女版丁元英”肖亚文,在法庭辩论中给出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王庙村穷是客观条件,过去几十年输血式的扶贫为什么越扶越贫?就是因为农民在等救世主。丁先生用产权独立的方式告诉农户,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农民自己。”</p><p class="ql-block"> “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故事,其实隐藏着中华五千年深邃的文化知识,涵盖儒释道,愈读愈有味道,有时你不得不感叹,知识的魅力是如此强大。</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一本小说,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维视角。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化属性与人生的因果关系。其实隐藏着中华五千年深邃的文化知识,涵盖儒释道,愈读愈有味道,有时你不得不感叹,知识的魅力是如此强大。</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个人的贫穷,从来不在于出身和环境,人生很长,现状可以改变。只有穷了品行与心性,穷了思维与见识,才是无可救药的贫穷。</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正处于人生转折处,或正遭受挫折与磨难,不妨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小说,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从人性的角度,给我们剖析每个人不同命运的根源,让我们反思,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让自己在危机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书中透露的厚重感、历史感以及思辨意识,总能给读者带来强有力的冲击,让人陷入沉思!</p><p class="ql-block"> 建议大家一定要把天道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背叛》《天幕红尘》这三本书一起读,才能更完整地了解豆豆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人生道理,经商智慧;你会在工作中更有底气,更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人生智慧。利用休闲时间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丁元英“杀富济贫”被乐圣起诉,为求“心安”,来到五台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播放视频时,点击屏幕内右下角“放大标志” 或“方形 ” 按钮,完美横屏观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天道》五台山“问道”求心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天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丁元英五台山对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删减都在这里,一篇看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 亮</b></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两位施主,请坐下说话。”</p><p class="ql-block"> 明心阁的房子不是很大,四周墙壁上有一些佛教字画,屋内正中摆着一张老式方桌和4把木椅,3人围桌而坐,桌上放着丁元英的一首词和压在纸上的信封。智玄大师把信纸和信封轻轻往前推了一下,说:“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不知道这首词的内容,就势拿过看了一遍,上面写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悟</p><p class="ql-block">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p><p class="ql-block">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p><p class="ql-block">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p><p class="ql-block">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马上明白了智玄大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大师心里有解,而他心里无解,他在心里是真正的提问: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他觉得词中诸如“休言”、“勿取”、“痴人说梦”之类的用词过于激烈了,不太妥当。但此时他更关心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p> <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个小僧人走进来恭敬地对智玄大师合十行礼,说:“师父,都准备好了。”说完转身退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站起来说:“两位施主,请到茗香阁一叙。”</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和韩楚风跟着智玄大师出了明心阁,向左转穿过一道长廊,来到一间题名为“茗香阁”的房舍。茗香阁比刚才的明心阁大得多,进门迎面就看见墙上挂着一副横幅,上面写着“清净自在”四个潇洒飘逸的大字。横幅下面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一个紫檀木制成的围棋棋盘,棋盘上是两盒棋子。房间北墙的位置是一块由天然怪石当成的茶几,石面上摆着盖碗茶具、茶叶罐,茶几四周是几个树根凳子,主座位旁边是一个木炭炉子和一个装水的木桶,炉子上架着铜壶,壶里的水已经快开了,听得见嗡嗡的响声。</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伸手示意说:“两位施主请坐。”待客人落座后智玄大师问道:“施主以钱敲门,若是贫僧收下了钱呢?”</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答道:“我们就走。如果是钱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必拜佛了。”</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豁然一笑,分别往盖碗里放入茶叶,提起冒着蒸气的铜壶逐一将开水冲进3只盖碗,盖上碗盖说:“这是寺里自制的茶,水是山上的泉水,请两位施主品尝。”</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揭开碗盖,一股带着山野气息的清香扑鼻而来,只见碗中的茶汤呈淡绿色,碗底的茶叶根根形态秀美。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小口,禁不住地说了声:“好茶。”</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端起茶品了一口,顿知此茶品质绝非一般,此情此景令他心生感慨,不禁想起了那副“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放下茶碗,说:“施主上山并非为了佛理修证,有事不妨道来,贫僧虽老学无成,念句‘阿弥陀佛’却还使得。”</p><p class="ql-block"> 于是,丁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以及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向智玄大师简要讲了一遍,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思考。这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也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p> <p class="ql-block"> 休言智玄大师听完之后沉思了许久,说:“施主已胜算在手,想必也应该计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随口一问:“那得救之道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这一问使智玄大师突然怔住了,顿然明白了丁元英“杀富济贫”的用心和讨个心安的由来,说道:“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来五台山之前只知道丁元英要拜见高僧大德,少不了谈经论道,却并不知道丁元英拜佛的具体目的,直到这时才完全明白。</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双手合十给智玄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道:“谢大师!”</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因为先前不了解情况,所以一直没有参与谈话。此时听了智玄大师一番话心生感慨,说道:“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大师坦言等级乃天道与代价,不拘门户之见,令晚辈十分敬佩。晚辈在想,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对韩楚风笑了笑,说:“施主不必拘礼,请讲。”</p> <p class="ql-block"> 韩楚风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说:“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p><p class="ql-block">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丁元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p> <p class="ql-block"> 丁元英和韩楚风随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只见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丁元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p><p class="ql-block"> 悟道方知天命</p><p class="ql-block"> 修行务取真经</p><p class="ql-block"> 一生一灭一枯荣</p><p class="ql-block"> 皆有因缘注定</p><p class="ql-block"> 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看后赞叹地点点头,说:“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再度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谢大师开示。”</p> <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把修改过九字的上阕词送给丁元英,说道:“贫僧与施主的一阕之缘今日圆了上阕,贫僧九字不实之处还望施主修正。下阕贫僧不改了,留半阕缘待续,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阕了,如蒙不弃,可带着改过的下阕再来圆续半阕之缘。”</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不弃,一定。”</p><p class="ql-block"> 三人又回到各自的座位继续喝茶。</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放下,说:“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不解其意,问:“哪三气?”</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答道:“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丁元英了,这正是丁元英的真实品性。他惊叹大师的观察力,问道:“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说:“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说话间,一个中年僧人来到茗香阁,站在门口双手合十,对智玄大师说:“师父,大觉寺的慧明法师已经来了。”</p><p class="ql-block"> 智玄大师点了点头,对丁元英和韩楚风说:“施主稍候,贫僧去去就来。你们可先到后院走走,景致极好。今天就不要走了,晚上和慧明法师一起用斋,咱们随缘一叙。”</p> <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起身合十顶礼道:“谢大师!”</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和韩楚风两人出了茗香阁,穿过一道拱形门来到一禅寺的后院,后院也是依山势而建,院中几棵环抱粗的古银杏树掩隐着几间禅房,飘了一地的落叶,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钟声,更加衬托出这千年古寺的清静幽谧。</p><p class="ql-block"> 两人踏着石阶路向上走,后院的尽头是一个大石台,周围立着一圈石柱做的栏杆,栏杆之间有铁链相连。站在平台上放眼望去,只见远处山峦叠嶂,西下的夕阳像一枚金红色的果子挂在山尖上,强劲的山风带着一股浓浓的寒意。</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掏出烟给丁元英一支,问:“佛门净地能抽烟吗?”</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笑笑说:“栏内是净,栏外是土,靠着栏杆就能抽。”</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也笑了,两人点上烟,韩楚风说:“刚才有话没敢说,怕有吹捧之嫌,可又不吐不快,现在可以说了。扶贫的事若以次第而分,也有三个层面。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不敢当,不敢当。”话音刚落,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自嘲道:“咱们怎么转起文来了?可别恍恍惚惚以为自己也是大师了。”</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也意识到了,说:“惯性,惯性,一下子收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两人哈哈一笑。</p> <p class="ql-block"> 韩楚风面向群山,手抚着石栏说:“这趟如果不来,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只是你我都有谤佛之嫌,也不怕下了地狱?”</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没有地狱,天堂焉在?总得有人在地狱呆着,咱们就算上一个,不然天堂就没着落了。”</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笑了笑,说:“一招杀富济贫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你,疼的却是传统观念。一年多不见你怎么有了这么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摆摆手说:“哪里是境界,我还没冲动到为了让舆论溅几滴水花就去招惹那种骂名。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顿然目瞪口呆,脱口一声:“啊?我的天!你知道这件事得折腾多少人?得惹多大动静?原来就是……就是给一个女人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吗?”</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说:“可以,当然可以。只是你一向对女人敬而远之,这个弯子转得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 丁元英说:“佛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只是依佛法如实观照,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p><p class="ql-block"> 韩楚风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感叹道:“古有千金一笑之说,如今一看,那千金一笑又算得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后却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但是……</p><p class="ql-block"> 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是出身,不是学历,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p><p class="ql-block"> 一种思维方式!它到底是什么?为啥具有这样的威力?……</p><p class="ql-block"> (发布于 3 年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2022.11.25</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