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引言</h1><div><br></div> 在钱币收藏中,以当五百、当千为代表的“咸丰大钱”,一直是钱币收藏的热点。<br> 除去京局,即“宝泉”、“宝源”二局铸造了大量的当五百、当千的“咸丰大钱”外,铸造有当五百、当千的“咸丰大钱”的清代地方铸钱局并不多,它们主要分别在今天的陇海铁路一线:<br> 它们东起徐州一带的“宝苏局”的“苏北局”,向西,有河南的“宝河局”、陕西的“宝陕局”,到甘肃的“宝巩局”,并且在西北边陲,设在伊犁的“宝伊局”,都铸造过当五百、当千“咸丰大钱”。<br> 马传德先生在文章《咸丰出谱三珍》中指出,“在各种新集藏的咸丰钱实物中,有三枚咸丰出谱大钱让我们拍案叫绝,有相见恨晚之感。它们是宝福局咸丰通宝大清壹百大钱、宝伊局咸丰元宝当千大钱和宝苏局咸丰元宝当千大钱。”<br>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宝苏局的当五百、当千“咸丰大钱”: 这两枚钱币,多年前来自苏北徐州。<br> 下面是“宝伊局”铸造的当五百、当千“咸丰大钱”:<br> 这两枚宝伊局咸丰大钱,当五百钱为红铜,本世纪初出土于甘肃,当千钱,是笔者朋友的藏品,黄铜,2000年前后来自新疆。<br> 马先生在《出谱咸丰三珍》一文中写到:<br>“清代咸丰钱品种之多、版别之繁,为历代之冠。”“钱币界历来把咸丰钱的研究视为重要而艰巨的课题。”<div> 下面是笔者收藏咸丰大钱的一些体会与感悟!<br> 如果把面值为“当五百”、“当千”咸丰钱作为“咸丰大钱”的一个标准。严格地说,东北奉天“盛京局”铸造的“咸丰通宝”背“当制钱壹吊”也属于“当千”系列大钱,只是直径只有43毫米左右,重量不超过平库一两,与法定的“当千者重二两、当五百者重一两六钱”相差甚远,算不上真正的“大钱”。<br> 钱币首见于马定祥先生的《咸丰泉汇》一书:<br></div> 此钱的直径大约在42.5毫米左右。<br> 而这种钱币尚未有大拍卖公司拍卖,下面是华夏收藏网上拍卖的这种钱币,可以作为参考:<br> 下面两枚钱币是笔者所见,一枚是所谓“雕母钱”,直径约40毫米,重量只有11克多,另一枚是笔者收藏的红铜钱币,直径43毫米,郭厚3.15毫米,重量33.43克。出土于西北军饷坑。 这两枚钱币是否为到代真品,仍然需要仔细考证。<br> 下面是一些收藏界人士称为“顺杆爬”的臆造品,也是一种“衍生品”的所谓“盛京咸丰钱”:<br> 近年来,臆造的所谓“咸丰当千大钱”有泛滥之势,其中重灾区是福建“宝福局”的“咸丰当五百、当千大钱”,下面是两枚在海外拍卖的这种钱币,下面是日本拍卖的“咸丰元宝”当千钱币: 这枚臆造品的破绽是明显的,宝福局的咸丰钱与其他铸钱局的咸丰钱不同,它只有“通宝”和“重宝”两种形制钱币,而没有“元宝钱”!<br> 下面是“台湾中正拍卖公司”拍卖的所谓“收官大拍精品”:<br> 这种形制的宝福局铸造的“咸丰大钱”,称为“记值计重”钱,所谓“记值”,是标明这枚钱币的币值“当千”;所谓“计重”是这枚钱币的实际重量,这是宝福局铸造咸丰大钱,用以保证咸丰大钱的信用的一种方法。<br> 按照形制,这枚钱币的实际重量应该是“平库一百两”,约合3370克,而钱币的实际重量只有182克,这是不符合宝福咸丰大钱的形制的。<br> 而宝福局没有铸造过当五百、当千咸丰大钱,是由明确历史档案记载的,根据奏折《署浙闽总督王懿德折——报告福建开铸大钱.咸丰三年六月十八日》<br> “臣督同司道再四熟筹,唯有仿照成法,徙权辩理,于局内添设两炉,鼓铸以一当一十、一当二十、一常五十、一当一百各项大钱,与原设各炉鼓时钱,相间行用。……。并筹议所铸各项大钱,当十者每枚重五钱,当二十者倍之,当五十、当百文者如数递增。”<br> 下面是嘉德拍卖的宝福局的“咸丰重宝”一百钱和外计重钱:<br> 这种宝福局“咸丰当百钱”钱被称为中国钱币史上“最重的流通钱”,它的法定重量是清代“平库五两”,约186.5克。<br> 按照宝福局的咸丰大钱的形制,如果“咸丰重宝”壹千钱存在,它的法定计重是“咸丰重宝”一百钱重量“五两”的十倍,即“平库五十两”,实际重量为1865克。<br> 而这种臆造的钱币,计重为“百两”,实际重量只有二百克左右,破绽百出!<br> 在宝福局钱币,钱币的重量是否与法定重量相符,是断定钱币真伪的必要条件。<br> 下篇文章,我们将研究宝巩局咸丰元宝当五百,着重介绍一种出土于宁夏与甘肃交界处的宝巩局咸丰元宝当五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