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感业寺遗史

流言蜚语

<p class="ql-block">后所寨位于六村堡东北3.5公里。驻后所寨村委会和感业寺小学。因在唐感业寺后,亦名寺背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实行卫所兵制,在“寺背后”设百户所,故称后所寨。村中有隋唐古刹感业禅寺遗址,现感业寺小学即建于寺内。</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感业寺是唐代禁苑内的皇家寺庙,唐高宗时,武则天曾在此为尼数载,因之驰名。”《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遗诏,命武才人出家于感业寺,“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奉诏回宫”。武则天在感业寺度过五载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远离尘世、面壁修佛的比丘尼生活。感业寺现存有石栏和武则天汲水井一口。《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载:“感皿寺,同治兵燹后殿宇尽毁,仅存明万历年一碑,乡人掘土所得一碣上书:唐武后焚香院六小字,下书大唐感业禅院六大字,今俱存。”</p> <p class="ql-block">《陕西通志》载:寺在“古长安城西北,即武后为尼处”。寺内现存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秦府职官傅臻所立《重修古刹感业寺碑记》铭文中称:“感业寺之从来别无可考,据于寺掘出毁埋仅存碑记有隋开皇九年之说,及观史至唐高宗忌日诣寺行香得才人,繇斯参观知此寺疑隋唐之修也……”</p> <p class="ql-block">据陕西省博物馆出版的陈子怡遗稿《新辑南宋长安志佚文两种》中第14页载:“《通鉴》明言太宗崩,武氏随从感业寺为尼。注引《长安志》曰安业坊济度尼寺为尼。感业寺在汉城之内,即唐时禁苑西部也。于此安置太宗嫔妃,在专制时代,理固宜如是。志言安业并无他据,此亦不得感业所在而附会安业者也。似此种种,以意造史。”可见今感业寺小学即隋唐时期的感业寺遗址无疑。有关资料所载“感业寺即唐长安城安业坊的济度尼寺”一说,实则有误。</p> <p class="ql-block">感业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与武则天有关,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微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由此,她开始了自己的奋斗生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p> <p class="ql-block">削发感业寺,可以说是武则天的低谷时期,但也是她的潜伏时期。她虽然如同众嫔妃一般落入悲惨无奈的礼佛生活,但却仍旧能绝处逢生,与高宗保持联系,并且得到他的宠爱,可见此时她的心机是多么的深沉。但这也无可厚非,作为一个年华正茂又富于野心的女子,怎么能在寺庙中落寞度日呢!</p><p class="ql-block">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p><p class="ql-block">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p><p class="ql-block">这首《如意娘》诗,正是女皇武则天在感业寺中写就的,诗的大意是说:我心绪纷乱,精神恍惚,把红的都看成绿的了,要闯红灯了。为什么我如此憔悴呢?就是因为整天想着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为思念你而默默落泪的话,你就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红裙吧,那上面可是洒满了我斑驳的泪迹呢。</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据说此后大诗人李白看到后,不由得怅然若失,觉得自己不如武则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