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肆虐的疫情,我们的课堂转向线上。在大同市云冈区教科局领导下,王桂兰名师工作室趁着静默期,通过线上组织成员潜心研究教学,研究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如何把精华提炼出来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学情情况,得以应用好课标,让它和教材有机结合。让自己轻松的教学,学生灵活地学习,来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让面对语文新课程标准长篇的内容,不会一头雾水;让静默的日子不再寂寞。 因此通过学习,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有的新的认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课标的功能是什么?课标基本内容又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照两版课标,基本的内容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语文是教无定法的,如何达到这个要求要靠老师的创造。这些课标的要求已经在统编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根据教材逐年推进,就能达到基本要求。教师在解读课标时,注意力不要只放在提出的新概念上,要放在基本标准和要求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变化,语文课应该怎么上,怎么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课标中提出的几个重要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强化“以文化人”,关注育人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润物细无声的进行教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凝练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居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旧课标只提了“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加上文学修养,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明确,界定更清晰。这一概念的提出,终结了长期以来“语文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哪个更根本”等争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强调核心素养的阶段特征和育人价值指向,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和崇尚求真创新的品质,以及涵养高雅的情趣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核心素养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表述,包括三个层次。这样分用心良苦。但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是语言文字运用。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这样来理解比较好。这几个层次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的亮点,也是以前语文教学的弱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追求的文化。其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个要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文化认同。通过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思辨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浸润和对话中自主建构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文化积淀。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富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经典文本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本口诵心惟、熟读精思,并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而拥有数量丰富、品位高雅的文化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先进性,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懂得尊重和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文化参与。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荣誉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丧失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认同带来接纳,接纳形成积淀,长期积淀使文化自信更坚定、更执着。文化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自信不是迷信,不是盲从,自信是在文化的感受、分析、比较、判断等一系列理解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过程。文化参与则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表达与行动证明,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文化意义上的知行合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与发展呢?以课堂中执教的七年级上册15课《诫子书》为例。围绕诸葛亮通过家书劝勉儿子修身治学要从“淡泊”和“宁静”做起,要立定志向,惜时勤学,成学广才,报效社会。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很好的教育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丰厚文化积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经典的文化文本为载体,在日积月累的诵读过程中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其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语言浸润,就是围绕经典文本,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文化理解和认同,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和植入,而是在语言浸润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与融入,是一种柔性的教化、隐性的濡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教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实就是语言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及对创新的追求,并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教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课标还提出了和审美创造、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等与审美相关的要求。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是以前比较少提及的,新课标给出了新提醒。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主义思想,要存精华去糟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一项一项完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彼此不能分开。以文化的自信传承和传承为首,同时加强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以四类语文实践活动呈现学段的目标,也对语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构建学习任务群,强调实践更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课标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在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即: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学习任务群是大家比较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去落实的概念。这个概念的设想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创,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素养型教学。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上考虑到了单元任务群,这也是以前的初中课程没有的,主要体现为单元组织的变化,但实际操作下来,学生不太适应,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义务教育的课标也顺 着同一提法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但提法比较谨慎,吸取了高中的经验,考虑到学段的复杂性,小学和初中提出了六个任务群,六个箩筐未免太大了,也很难把整个九年的教学内容装进去。它是想作为教学内容结构化来呈现出来,想法很好,但是实施起来较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在解读的时候首先要理清楚学习任务群和课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课标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一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现在所说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六大学习内容,其实和前面版块课程目标是相通、甚至重复的。写出来是为了分出来强调,但我们一线教学要做的是要糅合在一起。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有分有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仍然是在探究和摸索,我们还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理清楚逻辑关系,在实践中落实概念。老师要理解,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作为一种清晰化、集中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文本为纲地讲,也不求知识系统的完备,更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这一切,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鼓励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所以这不是个新概念,但古人读书很集中,不像现代人有那么多科目,现代人也没有古人那么多时间,所以新学堂开始了对不同类型选篇精读举一反三的模式。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阅读量不够,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是上不去的。有阅读量和阅读面,点拨才有效。中学生应鼓励开展整本书阅读以逐步改善碎片化、平面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给学生磨磨性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学课本里每册都安排了“名著导读”,推荐两部名著给学生,属于整本书阅读。七年级上册推荐的是《朝花夕拾》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在初中阶段的实践,按照现行教材的方法推进即可。平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激发他们爱上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要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尊重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个继性,续沿用好的经验和方法,根据学校学生的学情稳步推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教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 今后教育道路上我会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会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张慧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审核:王桂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