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第一仙境”——江西龙虎山之正一观

东方君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现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包括龙虎山在内的“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作用和重大影响。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山状若龙盘,似虎踞;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龙虎山炼丹。传说此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63代,历经1900多年。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景区内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20多种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明净秀美、婀娜多姿的泸溪河,由南向北似一条玉带,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等景点串连在一线。沿泸溪河漂流如在画中穿行,十分惬意。 <b>正一观</b><br>正一观位于龙虎山西麓,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征,最早的名称叫“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汉和帝时期(公元88至105年),张道陵携弟子来到这里,建草堂,炼“九天神丹”,初创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鼻祖。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回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遵父命“永宣祖教,以传于世”,立祠祀祖。从此,历代天师在此开坛授彔,龙虎山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首教传播中心。<br> 宋代时该道观改称演法观,明嘉靖年间称正一观。现在的正一观是2000年在被毁正一观原地上按宋代建筑风格新建的,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座东朝西,南北对称,主要包括石坊、放生池、正门、仪门、钟鼓楼、元坛殿、从祀殿、祖师殿、玉皇楼、丹房、红门、廊庑以及生活用房等。整个建筑群灰瓦白墙,古朴典雅,重檐丹楹,蔚为壮观。<br><b>正一观前石坊</b><br> <b>正门</b><br>正门门洞上圆下方,包含天圆地方、天地合一的涵义。大门为朱漆铜沓简,门钉五纵七横,为古代官衙宰相一级的设置。因为历史上有很多代张天师的品级达到一品,相当于宰相,可见张天师世家以及正一观的政治地位。<br>门墙上对联“道传千载源斯处,教演万法步此坛”意思是:道教在近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门派众多,但天师仍为祖脉,张道陵为始祖,龙虎山为发源地。<br> <b>仪门</b><br>正一观第二重门称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事道职迎接宾客的地方。这座仪门上绘有道教护法真君,左边的是青龙神叫孟章君,右边的是白虎神叫监名君。中间的门一般不开也就是有神君把守,只有帝王及道教领袖来时才能打开,可见正一观尊贵的地位。<br> 进入仪门后,两边的建筑叫钟鼓楼,钟鼓是庙宇中用于报时的工具暮鼓晨钟也就是规模宏大庙宇的象征。<br><b>钟楼</b><br> <b>鼓楼</b> 祖师殿前的南北配殿分别为药王殿和慈航殿。 <b>药王殿</b> <b>慈航殿</b> <b>祖师殿</b><br>正一观是历代天师祭祀祖先处所,所以它的正殿称为祖师殿。该殿高15米,面积876平方米,重檐歇山式,宋代仿木结构。中门两侧门柱上的对联:“三经洞明觅云锦,九还丹就归鹤鸣”,概括了祖天师张道陵炼丹修道创立道教的过程。<br> 祖师殿内奉张道陵及其弟子王长、赵升塑像,中间的张道陵像高6.5米,坐在须弥座上。由于张道陵对道教的开创作用,道教尊其为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民间尊奉他为驱邪除恶、祛病防灾、安身护命、吉祥安康的象征。 <b>玉皇楼</b><br>天师殿后为第二进院落,有玉皇楼,楼下祀玉皇大帝及金童、王女;楼上祀西王母,另有“丹房”,奉太上老君及其弟子尹喜,徐甲神像,侧房内还有炼丹炉灶模型。<br> <b>龙虎山</b><br>龙虎山包括龙山和虎山,位于正一观后,主峰大虎头海拔247.4米,为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龙虎山因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这里炼丹修道,“丹成而龙虎见”而得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