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草根

<p class="ql-block">  曾听上两辈人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棉花埚老屋</span>建于清朝年间,致和公(绍宣)荜路蓝缕,历经沧桑,他们苦苦经营、生活在这间土垒的屋子里。据谱载,致和公生子十、四女。子老大(先恭)、老三(先渭)、老八(先露)、老九(先雾),其子孙绵延、瓞衍椒蕃,余之失考。老八、老九留居老屋,正屋石门额上有“爰得我所”四个大字,三进堂构,上下堂木梁上画有八卦图案。堂屋内有天井,全用打磨过的条石砌成。</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老屋主人先后分迁到石门、武宁等地居住。尔后,棉花埚老屋日晒雨淋、年久失修、墙体倾斜,没过几年就倒塌了。前几年回去时,还能看到些许残垣断壁,如今,昔日老屋的痕迹荡然无存,留下的是我们童年时代在这里度过的依稀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祖父名先雾字日开,排行老九,分得房产两间(下堂前住房一间,厅房一间),后来见地方狭窄,不堪容膝。清末民初,老九自己动手傍老屋新建了一栋房子(如图),这个屋子见证了三代人的变迁,到了我们这一辈,相继告别了这块生我养我的故土,母亲和小弟明生带着深深的眷恋,于2000年最后一批离开棉花埚。</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十多年以前,我回乡扫墓,特地进去老屋看看,这里的景象已是一片荒凉,孤寂,感慨不已,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清明时节访茅庐,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雨色苍茫路渐无。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燕子低回寻旧垒,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残垣深处树扶疏。 </p> <p class="ql-block">1981年秋我在老屋对面的对门山(小地名),建了一栋一进五间的新楼房(砖木结构),新房子当年盖好就搬进去住了。我们在这里住了整整十年。这个地方偏僻、落后,交通极为不方便。见此情景,1989年决计在罗溪车田又盖了一栋房子,那时家境困窘,屋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有的仅仅是那涂抹着厚厚的石灰墙体,等到1991年搬进去住时,石灰墙有些泛黄,有的地方甚至脱落。</p> <p class="ql-block">我在车田居住了十一年,那个地方的人读书很少,思想守旧,安于现状,如今到处建起了新农村,洋房子比比皆是,可这里依旧是零零落落的几处瓦房,看上去很陈腐、萧条。但我不甘寂寞,2003年春买了罗溪供销社改制后出售的商店(见下图),当年把车田的房子卖给了仙山陈定国。据了解,这房子后来又转卖了两手。</p> <p class="ql-block">这栋楼房(前身属国营商店)四合院式的,有厨房、围墙、铁栅。房子座落在梅山集镇,交通便利。2003年进行装修后就住进去了。2005年在县城买了房。</p> <p class="ql-block">  老屋,老去的是流逝的岁月,不舍的是我们对老屋深深思念的情怀。她不仅仅是留下了我对老屋挥之不去的记忆,留下了童年时代生活的碎片,还留下了先辈们给我们的传统美德——勤劳、俭朴、友善、诚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