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节《北京长城:楼台沟五虎门黑谷关(上)》。 过了五虎门,这边的城墙墙体建的很结实,不再是碎石垒的,而是碎石与砖块加白灰填芯,外侧包砖。(本文作者李辛海) 前面有一座敌楼的残基,是行程中的3号楼(长城网标的是密云151号敌楼),上面塌平了,没啥可看。 过了3号楼有一个U型谷,在谷底城墙上可以清楚看到,关外一侧地面基本和城墙齐平,关内一侧是深谷,我估计这里应该有水门或者水窦。关外一侧由于常年淤塞,所以地面和城墙一样平了。要想下去看还要往回走,寻找下墙的地方,又是我一个人,就懒得去下探明,其实这里还真是有一个水窦。 这是队友拍的这个水窦,长城网标注的是密云13号水关。<div> 关于水窦,百度解释:1.贮水之地窖。2.水道;水之出入孔道。水利百科解释:其结构为在城墙下作洞,设有铁栏窗门封口,只通水,人与船只无法通过。</div> 这是队友老萧拍的水窦特写,关外一侧被土石淤塞,只能在关内一侧看到。<div> 水窦在长城建设中比较常见,常设于墙下山沟小水小溪处,为了防止过人,多用石柱为栏,可过水而不可过人。水大者则设水门或水关。</div> 过了U型谷继续沿着城墙前行,前面的城墙呈90度拐向北面,这是北面长城的一段,前面在山险处还砌了一道墙。 在拐弯处往东面延伸出一道支墙,我用红线标出,左面是拐向北面的主墙,右面是往东延伸的支墙。 支墙的顶头有一座敌楼的残基,算是途中的4号敌楼,长城网标注的是密云152号敌台。 敌楼残基的上面,有人用水泥和石板砌了一块平地作为观景台。 看完支墙的敌楼后返回主墙往北走,途中路过一处进兵便门,城墙一侧开了一个口子,进口以后左右有坡道(也许是台阶)通到城墙上。 前面是一个高高的巨石,上面有一个敌楼。<br> 回看走过的城墙,墙体保存完好,上面的吐水嘴还在,表明这是原来的城墙高度。 山顶巨石旁是途中的5号敌楼(密云153号楼),高大的楼体保存还行,但是楼子塌没了。 回看5号敌楼,楼口很高,要用梯子进入。 这是前去的城墙,远处是6号敌楼。 墙边又有一个进兵便门,被树枝掩盖,但是开口的石墙还是很清楚。 这是6号敌楼(密云154号楼)的残基,没啥可看的,就是记录一下。 前面是7号敌楼(密云155号楼),这里的敌楼楼体都损毁的十分厉害,楼口很高。 这是7号敌楼的地基和楼基,可以看到它是用巨大的粗加工的石块垫平地基,没用白灰填缝,只是用碎石片找平,再用规整的条石砌筑楼基。这种没有白灰填缝的石块地基居然不塌,还真行。 过了7号敌楼继续前行,这里有一个马面塌了,可以看到马面两侧的石墙还有残迹,整个墩芯都塌没了,这应该是密云3号马面。 这是是8号敌楼(密云156号楼),也是途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8号敌楼很特别,三面是两眼箭窗,一面是一个楼门,注意,它骑墙的两边是箭窗,而非楼门。本图对面的豁口是通往城墙,但是那个口子是箭窗,为了方便穿过,后人把箭窗破坏开大了。左面是关内一侧,开有一个楼门,墙上的门闩孔为证。 左边是8号敌楼朝关外一侧的两个箭窗,对面箭窗是朝着城墙的。 8号敌楼没有中室,中间有一道隔墙,将敌楼分为两个纵向筒廊,一边筒廊是对外的两箭窗和朝向两边城墙两个箭窗,一边筒廊正对是一个楼门和朝向两边城墙的两个箭窗。隔墙中间开有三个券门,方便兵员来回调动穿行。 左边是朝向关内一侧的楼门,离下面挺高,估计用梯子进入。一般的楼门都开在通往城墙的两端,而这个敌楼却一反常态,通往城墙两端的是箭窗,长城建设中有很多怪事都没法解释。 本图左边是楼门,对面是箭窗,箭窗上面的大豁口是登楼口,需要梯子上下。 往前继续走,这里来到了9号敌楼(密云157号敌楼),这个敌楼隐藏在树丛中,只有到了跟前,看到条石楼基才能发现。从这张照片始,以后都是用手机照的,相机没电了。 敌楼上的门闩石掉在了地上,更说明这里是敌楼。 前面右手突出的条石楼基是10号敌楼(密云158号敌楼),由于毁的厉害,树丛太密,在近处拍不出敌楼的特点,只有远一些才能拍到敌楼的条石楼基。这里的城墙已经是包砖的了,走在城墙上都没发现这个变化。 在城墙前面出现一道横着的城墙,与这道主墙形成T字形,我用红线标出。 这道横置的城墙不长,两端各有一个敌楼,红圈中是左手(西头)顶头的11号敌楼(长城网没有记录),可以看到包砖和条石已经拆没了,只剩下土芯。这个敌楼下面有一道城墙连接到黑谷关堡的西墙(我看到网上无人机的视频)。 图中近处的是11路军拍的横置城墙西头的11号敌楼的夯土心,以及连着的城墙,红圈处是下面连接黑谷关城堡西墙的城墙,现在仅剩下一条土垅。我当时着急想看城堡,所以没到这里来看。 这是横置城墙东侧的城墙和敌楼(右边红圈处)。 这是从城墙上看黑谷关堡,长城网编号是密云15号城堡,城堡的北门十分清楚,堡内已经成了庄稼地,什么遗迹都没了。 这是横置城墙东头的12号敌楼,我从这里下到公路上。 在这能看到黑谷关口的地形,对面崖壁上红圈中的敌楼,长城网标注的是密云160号敌楼。<br> 左面红圈处是黑谷关堡门,中间红圈处是水关遗址,右面红圈是三条公路的交叉路口,也是北京与河北的分界点。红色直线是公路的位置,右上那条红线就是河北省的公路了,那里古时应该是古商道。右下那条红线是北京境内的公路。崖壁上的红圈是黑谷关的镇关楼(密云160号敌楼),可以看到黑谷关整体的战略位置。 下到公路上后往黑谷关城堡走,图中下面是当地建的仿古建筑,黑谷关悬崖上的敌楼长城网标注的是密云160号敌楼。也有资料说,位于乱水河(当地称安达木河)黑谷关悬崖上的敌楼是“承德县1号敌台”。 前面来到了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红色直线就是通往河北省的公路,旁边还立了河北省界的标牌。<div> 这里有一块“京都晨曦”的石碑,说这里是北京的最东面。碑阴铭文:黑谷关是古时是京都通往河北省承德、兴隆二县重要交通要道,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明洪武年间筑长城在此建关,并于关口处建关城一座,因该地岩石呈黑色,故得此名。1999年经北京市测绘局测定,该地为北京市辖区最东端,是北京市地区第一缕阳光诞生地,…….后面就不做记述了。</div><div><div><br></div></div> 在“京都晨曦”碑的旁边还有一块巨石,刻着“四县交界点”,背面刻着“因此处位临河北省滦平县、承德县、兴隆县、北京密云县(2015年改区)交界,所以此处也被人们风趣的喻为“鸡鸣闻四县”。” 过了安达木河(有称乱水河)大桥,往河北去的公路旁有一块河北省文保碑:明长城-承德县段。<br> 百度载:安达木河曾称“乾塔木河”,位于密云区东北山区。是由发源于河北省滦平县涝洼村北山区和承德县乱石洞子(乱水河)的两条河, 分别由北岭和黑关入密云县境,在曹家路村东汇合后称安达木河。 在通往河北的安达木河大桥旁有个售票处,据说假日期间有人把守,上面写着:东极仙谷风景区黑古(谷)关入口,这里建了一个通道,可以通往悬崖顶上的敌楼。<br> 据说“安达木”的发音,是满文或者蒙文的音译,为兄弟的意思。因为安达木河上游是有两条河流入密云,交汇成一条河,所以称为兄弟河。 过了三岔路口往前,就来到了黑谷关水关遗址处,这里有个全国文保碑:长城黑谷关水关遗址。文保碑背后就是安达木河,一条不宽的小河,水流平缓。<br> 资料载:黑谷关为一门一闸双关口,水闸口连城堡直抵大绝壁,水关上有闸楼,三个木质油浸滑轮,以一轱辘带动可升降。闸楼连接旱关关门,旱关关门上有门楼,门楼一大间为飞檐楼(学名歇山顶)。<br> 安达木河对岸的崖壁上有水关遗址,开凿的石台,大约有3、4米长,那是建水关券门用的,还有一些城砖遗存(红色方框)。崖壁上有三四个方形和圆形的石洞,还有提升水闸的竖槽(红色椭圆框)。<br> 我问了一个70来岁的老人,除了这个水关,是否还有正关,老人说原来正关和水关是连在一起的,有两个门洞,与堡墙东北角相连,后来修路,都破坏完了。 安达木河对面崖壁上面还竖着雕刻了三个双钩阴刻大字:世界魂(三个红圈中),不知何人所为。 过了水关遗址,去看黑谷关堡,长城网标注:密云15号城堡。这是黑谷关堡墙,圆弧状的条石制作精良。<div> 黑谷关关城,依山势而建,大体呈长方形,南北向大约有四百多米,东西向有二百多米。据花园村支部书记说:“没修缮前,这里破败不堪,城堡就坍塌在老百姓种的庄稼地里,部分残破的城墙还影响了日常的出行。”<br></div> 这是黑谷关堡的堡门,上面的砖崭新,修复过。旁边有全国文保碑:长城黑谷关城堡。<div> 旁边有个介绍碑:黑谷关城堡位于新城子镇花园村,在北京行政区域的最东点,乱水河从城堡东南往西北流过,明代属蓟镇西协曹家路管辖,是把守关口的城堡。与花园、关门、遥桥峪、吉家营,形成进能攻,退能守的长城防御体系。城堡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城堡坐南朝北,南高北低,呈不规则矩形,东西墙体南侧随山就势,周长562米,设一座北门,城堡东北角与黑谷关水关相连。</div> 这是重新修葺的城门,五伏五券的大门真是厚大结实。新砖旧砖截然分明,门枢梁的砖孔也齐平了,内外口门闪很大,城门可以完全封住外口。<br>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曹家路,关二十二。曹家寨下,黑谷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河口迤南俱通骑,冲。”文中的黑谷寨就是这里的黑谷关堡。这里说的正关河口就讲的是黑谷关水关和旱关。关外往东南就是通往河北承德的大路,往南还有一条小路,两条路都能通骑兵。关内通京师,是个咽喉冲要之地。 有趣的是门闩孔有两个,而且是横着排列的,也许城门的厚度改动过。<br> 从记载看,黑谷关寨堡的很早,洪武年(1368~1398)建,比后来建城墙和敌楼要早200来年,应该是徐达所建。<div> 据载洪武四年(1371),徐达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按淮安候华云龙的建议“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一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六年,徐达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永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使其成为拱卫北平的重要屏障。这些历史记载都表明,当时徐达在这一带筑关设防,此堡很可能是那时所建。</div> 这是修过的城门内口。<br> 关于建堡的时间还有一种依据,据《明实录》卷一四八记载:“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北平都司言,边卫之设,所以限隔内外,宜谨烽火,远斥堠,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誓服胡虏,抚辑边氓。按所辖关隘,曰一片石,……曰烧香峪,曰黑峪口,曰峰台峪,……凡二百处,宜以各卫设卒戍守其地。诏从之。”文中的洪武十五年为1382年,黑峪口即黑谷关,城堡建于洪武年间是可信的。 站在城门洞上眺望城堡东南角有一个高台,也许是为了防御三岔路口而建的战台,资料说,那里有一个大戏台和关帝庙。<br>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又载:“曹家路……边城一百六十四里,嘉靖三十年(1551)建,隆庆元年(1567)修。空心敌楼五十八座,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节次建。”<div> 这里讲的是先建的城墙,后建的空心敌楼。隆庆二年(1568),明穆宗委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所以戚继光发明的空心敌楼才得以广泛修建,于是才有了先建城墙,后建敌楼的情况。</div> 发现堡墙内侧是大石块垒砌的,有些寒酸,外侧则是规整的条石。<br> 据村民王洪岭介绍:“听老人们说,当年关口的东西山十分险峻,只有黑谷关这里一马平川。这里有一个陆门、一个水闸,为的是阻止敌人的侵犯,进关便是兵营城堡。古堡内东城有一个大戏台和关帝庙,西城为商贾之所。每年的五月十三,为关公磨刀会,口里关外的各地花会都云集于此,相当热闹。” 城堡的西北角有个角墩,古时应该有角楼。这边城墙上树丛太密,没有过去细看。<br> 另有资料载:黑谷关堡一大门面北,原来东墙有一小便门(通水旱关),南面山坡上有一小便门(通山上城墙),西边无门。原先进大门东北角有大戏台一座,西边城根为商贾之所。相传每年五月十三,为关公磨刀会,关内关外民间花会(也称香会)云集于此,数日热闹非凡。京剧大师裘盛荣(1915~1971)多次在此表演,这里的人们亲切的称他与他的戏班子为"老裘班"。关外,现在立碑处还有一座一间砖木质结构的龙王庙。从裘盛荣生卒年的时间看,这里描述的情景应该是建国后至WG前,现在两个便门被修没了。 <div>堡门口还有一块介绍牌。内容大致是:此城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长城的附属建筑,是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后面是注意保护的内容。</div> 2007年,新城子镇请来文物专家为黑谷关堡“把脉”,经过实地勘察,制定了古堡的抢险方案。该镇先后共投资350万元,对城堡的城门、角楼楼台和马面以及连接这三座建筑的三段城墙进行了修缮,于2010年11月份正式竣工。计划以后在古堡西区建设商品集市,卖村里的土特产。在东区搭建大戏台,为长城民俗旅游增加新亮点。 今天游长城的内容基本如此,最后放上一张队友给我们几个人的合影,左二是作者本人。 这是我们当天两步路的轨迹,大约5公里左右,爬升400多米,属于休闲游。<br> 黑谷关堡的位置建在长城关口一线是比较少的,明代关堡一般都是建在关内一侧,距关口有个几里路。<br>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