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西村古名卢西,地处壶镇盆地的西南方,地势平坦,倚山面水,风光秀美。村庄前临好溪,一座水泥大桥将村庄与台金高速引线相连,交通便利。2005年后,芦西村借修高速公路之春风,在村北建了芦西新村,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崭新的花园别墅是好溪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芦西村在解放初属漳溪乡,1956年属三合乡,1958年属三合管理区,1961年属三合公社,1981年属浣溪公社,1984年属浣溪乡,1992年改属壶镇镇。东临大溪滩村,西面与姓徐村交界,北接好溪村,南面是山丘。全村共有三百余村民,含李、叶、麻、应、卢等诸多姓氏。 一、李氏宗亲的家世<br>芦西李氏宗亲有两支,分别是东郭长房和东郭三房长。东郭长房派祖是明刑部侍郎李棠公(1400~1460),棠公的八世孙行和二百二十一乔岳公(1623~1687)由东郭迁至里雅潘(今名姓潘)。 乔岳公的七世孙行允一千三百九十五陈问公(1848~1898)又从里雅潘迁至卢西。陈问公生笃行望焕公、望川公,望焕公生诚行成宝公,望川公生诚行协盛公。成宝公生二女,无子。协盛公生宣行子祥公,子祥公生二子四女,分别为圣行美均、美恭、美玲、美华、美坚、美求。 东郭三房的派祖是宏九李桧公(1411~1473),葬三里西湖山,三房长的祖先是夔十九李璧公(1452~1511),葬东渡山。璧公幼子行齐五十二李道公(1473~1560)由东郭迁至西,至清咸丰、同治年间时遭遇太平天国之乱,居于芦西的李氏人口急剧减少。允行的八个男丁中只有汉炳公育有三子,其余祖先均在这一时期遇难。 汉炳公生笃行凤余公、周林公、周华公。周林公生诚行成熙公,成熙公育有四女,膝下无子。周华公生诚行德熙公、德鸿公、德星公。诚行德熙公出继给凤余公,成年后被抽壮丁,据说跟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在上海、厦门时都还有音信,后来就失去了联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开放国军老兵探亲后,其侄子宅福曾问遍从台湾回来探亲的老兵,却都一无所获。诚行德鸿公生四子二女,分别是宣行瑞丰、瑞钟、瑞林、瑞通、瑞蕉、瑞芬。诚行德星公亦生四子二女,分别是宣行宅福、宅亮、宅有、宅富、爱娇、爱蕊。 芦西无李氏宗祠,夔十九公裔下的上湖村有李氏宗祠。旧时清明祭祖时,芦西李氏子孙先去上湖跟宗亲汇合,一行人抬着饭甑去祖墓前祭祖。祭祖时要去周村桑潭(德大公墓)、山岭头(宏九公墓)、东渡(夔十九公墓)、上湖的祖墓,活动起码要用去一周的时间。1996年,缙云东郭云塘李氏第十六次修宗谱,上湖的李氏宗亲到芦西村来找宗亲,周华公那时刚好在池塘边休息,就将他们迎入家中。 二、村庄人文<br>1、农田水利<br>解放前芦西村是一个穷村,解放初时仅有一百余人。全村仅有一户村民有土地,其余皆是佃户,靠租种田地为生,村庄四周的农田皆为外村所有。村庄周边的农田有面前田、外田畈、金钩背、米丝潭下这些俗称,外田畈曾是芦西的自然村,是叶姓所居。 旧时村民洗衣和农田水利灌溉都要依靠村口的周塘,干旱时节则用水车将好溪水抽上来,塘域面积因被高速路填埋,较之从前已有缩小。解放前好溪两岸经常发洪水,芦西周边的村庄常遭遇洪灾,但芦西村因地势较高,洪水来临时只有田畈洋那里会被水浸没,其它地方都很安全。 2、村庄教育<br>民国时期,村中并无学校。解放初时,儿童在大道坛的司间里读书,由村里人任教。后成立村小,教室最早是在周塘角,后移到村中,一至六年级都在同一个教室。1972年后改为初小,只有一至三年级,四年级后则要去邻近的姓汪小学就读。八十年代后,学校被撤并。现在芦西村的学子就读的学校,小学是在实验二小,初中是在壶滨初中。 芦西村旧时有一个水碓,结构相对简单,是雨伞轮,能磨麦却不能舂米,若要舂米还要挑到别村。芦西村曾有一座大会堂,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本世纪初被拆除。<br>芦西新村位于金钩背的位置,于2005年开工建设,每户村民均有一栋,共有一百余栋楼房,现已基本入住。 4、古道<br>旧时从芦西村要去壶镇老街,要先往东经过大溪滩村,再经过大溪滩村与社后村之间的小溪,溪面上有一座石板桥。还可以往东经过山岙后走到观坛庙村,再经过姓汪村口的石桥去壶镇。如果是去溪对岸的好溪村,只能淌水过溪。现在村口的这座水泥桥是本世纪初建台金高速公路时建的。<br>芦西村西南方向是姓徐和长澜,沿着山脚有一条古道,名叫避水岭,这是从县城方向去往好溪南岸村庄的大道。山脚处曾有一座凉亭,道路平缓处由鹅卵石铺砌,陡峭处砌有石踏步。 5、老宅院<br>大道坛是芦西最大的道坛(宅院),这里各姓杂居,约有二十余间房,今已不存。大道坛的南边是面前山,山的另一边就是黄坑。旧时面前山上因被人们砍伐,没有树木生长,现在已经是竹苞松茂。<br>讲述人:李仙连、李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