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郑氏小考•祭岳父文

太行树神焦语录

<p class="ql-block">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名门大族有过九世共居共食的辉煌。是我国姓氏家族赫赫有名的汉门旺族。</p> <p class="ql-block">提及郑氏家族,不得不提荥阳。距河南省会郑州向西约15公里处即为县级市荥阳,历史上曾是军事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荥阳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可远远看到三尊肃穆的紫铜雕像,那就是郑氏三公像,郑氏三公紫铜雕像高28.1米,于2004年10月29日在荥阳举行的“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暨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810周年”庆典大会上宣告落成。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郑氏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郑氏三公” 河南荥阳是郑氏发源地,全球目前有1300万郑氏后裔,分布在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姬友受封于郑地,是为郑桓公,桓公生武公,与晋文侯共同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武公十三世孙郑幽公时郑国为韩国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幽公生公子鲁,郑鲁六世孙荣,号郑君,为西楚霸王项羽的部下,郑君有子郑当时,任西汉大司农,始居河南郡开封县 ,为荥阳郑氏始祖。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孝文帝将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确定为“汉姓最高门”。荥阳郑氏在隋唐发展到鼎盛时期,出过22名进士、6名状元、8位驸马、9位宰相,人称“郑半朝”。</p> <p class="ql-block">郑氏家族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和其他姓氏一样经历了南移北上的漫长岁月。全国各地郑氏族谱繁多,尤其南方尤盛,而涉及河南怀庆府温县的记载不多。温县郑氏谱载:“思温公,明洪武五年(1372)九月初五由山西潞安府长冶县北董村迁居河南怀庆府温县城内后街,生二子:仕忠、仕贤,已传25世。裔孙播衍登封、大冶、固始、淮滨、信阳等地。”公乃河南温县郑氏始祖。这里的长治县北董村位于现长治市城区南环东街,温县大多数村庄郑氏源于此,在温县早期郑氏家谱中多处有载,故,此记载较为可信。</p> <p class="ql-block">郑氏家族在温县城周围分布广泛,其族人“主要分前街郑和后街郑两支,前街郑祠堂在北街,始祖怀公由山西长子县迁此;后街郑祠堂在前东南王村,始祖思教、思温、思济等兄弟五人由山西洪洞迁此。” 同前相比,其记载前街郑氏从山西长子县迁来的世祖为怀公(极有可能为桓公简写误传),而后街族人世祖为思温等五兄弟从山西洪洞迁入。这里的长治县北董村和长子县北的董村是否为同一地?因长子县东北恰巧也有一个叫董村的地名。但世祖思温等五人肯定由山西迁入,洪洞和长治县北董村哪个更可信?后人一般记不住准确迁出地时,通常会采用“洪洞大槐树”一说来补录家谱。“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取“长治久安”之意;而长子县历史悠久,因上古时期尧王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其名早于长治。这里可能是后人对同一迁出地的不同描述而已,可理解为同一支系的郑氏后裔,迁居温县后繁衍生息,曾在城内前街、后街修建过两个家族祠堂。</p> <p class="ql-block">再看温县现有郑氏家族另一记载:温县郑氏始祖郑思温,其“九世孙郑茶与张杨门张氏姑娘结婚落户此地,清朝末年繁衍昌盛,张姓衰落,以郑姓谓郑杨门村延至及今。”这也是有关郑氏家族在温县北扩定居较早的文字记录。现温县郑氏族人郑振富写有《七绝·至尊郑茶先祖(外一首)》:“九世郑茶娶张女,蓬门荜户倍艰辛。后昆昌盛功勋著,代代贤孙壮国魂。” 可见,郑杨门村郑氏同县城后街郑氏为同一支系。</p> <p class="ql-block">有报道称,2018年2月16日(阴历戊戌年正月初一),来自温县城北其它村的郑氏宗亲同前东南王的郑氏宗亲200多人,在前东南王郑家祠堂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郑氏祭祀活动。由此看出,郑氏家族世祖思温一门主要分布在温县城北一带,且早先历年有祭祀活动,其主要居住地有后街、郑杨门、郑门庄、前东南王、后东南王、郑老庄、小郑庄、姚庄等地,距离县城世祖居住地均不超过10公里的范围。</p> <p class="ql-block">如今,翻遍温县地图,明显有方位指向的地名只能找到温县的南大街、南大街社区、后街、城东街、东关、城北制鞋厂等几个地方。温县的后街为南北走向,西有古温大街,东有子夏大街,南有太行路,北有太极路。温县地名一般标注的“前”为南,“后”在北,比如:前上作村在南,后上作村在北;前东南王村在南,后东南王村在北……后街祠堂在前东南王村,那前街一定在后街之南古城北街的某个地方。温县从三国时司马昭营建晋王城,分内外两城周长20里,包括东西招贤、辛庄、古城、禅房、梨园等自然村。北魏时由于战乱侨驻武陟县大虹桥温村,后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迁回温城。炀帝大业十三年东徙至李城(今温县城)这也是温县李氏后人逐步北扩的大本营。唐武德四年改温县为李城县,四年后复温县属怀庆府。明景泰元年重筑温县城,城周五里三十步,高丈五。崇祯易以砖,清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皆有重修。如今古城北街何在?早已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再看另外两则关于郑氏家族族谱的信息:其一,河恩公:清乾隆年间由温县后街贸易来登,系温县思温公之十二世孙。公乃河南登封大冶郑氏始祖。其二,得银公:清人,其十三世高祖思温公于明洪武五年(1372)九月初五由山西潞安府长治北董村迁居河南温县城内后街。其九世孙运来公迁居固始县城关立业发派,人丁兴旺,子孙居固始、淮滨县城和信阳。公乃河南固始城东关张家街北口郑氏始祖。</p> <p class="ql-block">温县黄庄镇(原林肇乡)姚庄村现有姚、郑、李等姓氏家族。其郑氏家族早年族谱遗失,但和周边郑杨门、郑门庄、以及前后东南王村家族应同为思温世祖之后。尚可查到的郑氏有“来”字辈,“继”字辈,“永”字辈等,这和登封市骆驼崖郑氏字辈 (乾隆两十九年定字) 倒有几分相似:“从体如国金 克继之永重 文德光崇祖 书保邦定功。” 登封骆驼崖传说元朝皇帝北撤时派人一路撒元宝,吸引人们捡拾,然后官兵就大肆杀戮,以至河南赤地千里,荒无人烟,因此,明朝皇帝朱元璋下令由山西往河南移民。洪武二年,时任九品武官的梁家始祖梁杞负责召集人员迁往河南,那时是否与郑氏一同迁入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温县在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入大量人口,明确记载的有觉世头村的申姓,张寺村的马姓,方头村的朱姓,大渠河的赵和翟姓,林村村的赵姓,西虢村任姓,马庄村的马郭赵三姓,前崔庄的崔姓,西林肇的职姓,苏庄村的张王李梁四姓,后常店的梁曹刘原郑王六姓,段村的张仝宋魏茹苟杨赵王牛范等姓氏,黄庄镇北镇村(北珍)的任、赵等姓,东高肇村的张王李赵韩候蔡范崔段杨吴等姓氏,蔡庄的蔡姓,大吴村(明洪武四年迁入)的吴徐郭三姓,杜庄的杜姓,北孟村的王史张三姓八户;许北张村的张;西郭村的郭姓,黄庄村的黄姓,前北马村的褚姓等等。而郑门庄的郑氏家族则是清朝中期由温县城内后街迁入,因村在“王、刘、柴三个门庄”东南,取名郑门庄。故温县郑氏基本来源于城内思温世祖一门,且人口扩张分居大都在清中期肇始。</p> <p class="ql-block">前人不修谱,后人难寻祖。若有家国情,抓紧把谱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赓续家训家教家风,弘扬中华姓氏文化。家国相依,命运与共。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砥砺拼搏。让每个家庭不断向前进的脚步,叠加成国家民族复兴的进步;让每个家庭不懈传承的家族精神,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曾经过往的温县郑氏家族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祭岳父文</p><p class="ql-block">时维:   </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〇二二年十一⽉十七⽇,即旧历壬寅年十月二十四(晚23时28分)哀辰,惊闻岳父大人遽然仙去,享年八十有二。岳父逝世,悲不自胜,但疫情频频,静默封隔,未能亲视含殓,抚棺送葬,特叩拜祭文告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呜呼岳父 溘然辞逝 耄耋二年 岁在壬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郑氏先祖 荥阳发端 后入晋地 潞安繁衍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初徙温 清中旺延 郑入姚庄 百年望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姚庄郑氏 一门七子 三男四女 精明强干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岳父继阳 少长西安 回温时迫 风雨共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成家立业 奉献电业 历经艰辛 自奉俭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抚四儿女 宽善辞严 声温语慢 德建名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始置宅院 紫瑞氤蕴 四孙续烟 四世家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子家训 慎终追远 女慕贞节 男效士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交友投分 亲邻随缘 顺时听天 花甲颐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谋深虑远 几度署寒 事必躬亲 悉心焐暖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味飘逸 厨艺了得 劬劳一生 天不假年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遽然而逝 欲见无缘 疫情危危 衰草芊芊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儿女泣颡 英灵在天 温亲服丧 晋婿汗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般无奈 千秋怀念 呜呼哀哉 伏维尚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孝愚婿焦语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率妻霞 女钰叩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2022年11月23日</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太行树神焦语录,曾任晋城市古村落保护协会、焦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焦氏年鉴》编委编辑、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顾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