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座有着5000年渔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发展史的悠悠古城。温州城水系发达,古城桥梁密布,《温州地方志》记载,明嘉靖至万历间,城区桥梁有75座,清光绪八年,四隅四厢共有桥梁135座。据1900年的统计,温州城区有桥梁62座,其中,明、清古桥有水心桥、浦桥、新桥、坝接桥、灰桥、汇车桥等。<div> 这次我们探索的“胜昔桥”就坐落在九山河畔,它是抗战期间为便于群众疏散而建的一座木板桥,解放后改建为水泥拱桥。新建后的胜昔桥采用悬链线,两端设过人孔。它还连接着九山湖和籀园,充满了文化韵味和书香气息,体现了温州的民俗风情,是劳动人民勤劳才干的结晶。</div> <b>查看资料——制定计划——实地勘察</b> <h3> 我们先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胜昔桥的历史文化、结构特点,并把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我们也制定了初步的计划,预设好采访的内容,打算从胜昔桥的周边进一步获取相关的桥梁信息。</h3> 通过实地的观察,我们发现此桥的独特魅力。胜昔桥位于松台街道胜昔桥(巷)西端,横跨九山河之上。全长47.2米,宽18米,中间行车,两旁走人。桥面两侧各有二十个一米多高的石柱,石柱顶上刻着含苞待放的荷花。石柱中间共有十七幅石栏雕刻,里面的图案是各种荷塘景象,惟妙惟肖十分美丽。 这座桥由一个大拱洞和两侧各3个拱洞组成。早年河上来往的小船,通过大的拱洞来往通行。而两侧拱洞承担雨季河水的排水,现如今更多的是提供行人的通行。 通过采访胜昔桥周边的人,让我们收获良多。采访路人奶奶时,我们知道了这座胜昔桥的历史变迁,由原来陕窄简易的木板桥变成现在宽敞平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传说这座桥还有一个凄美传说,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绣花女为躲避恶人抢伞而跳河,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她,称这座桥为“窦妇桥”,真让人感慨。又通过和垂钓叔叔的交谈,我们知道了胜昔桥的周边变化,由原先的破旧脏乱变成了现在的整洁干净,如今葱郁的绿荫小道风景优美,特别是夜晚在河堤散步,更是别有一番味道。 为了更好地展示美丽的胜昔桥,我们讨论了制作模型的材料、大小、以及商量了多种"亮”桥宣传方式。 在我们的分工合作及家长的帮助下,利用纸板、KT板,颜料、泡沫剂、瓦楞纸等多种材料来制作桥的模型和周边景物。经过辛苦制作,我们的胜昔桥模型终于做好啦,顿时觉得成就感满满呀!😄 桥的模型 温州的桥,不仅蕴藏着历史,彰显着现在,更孕育着未来。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需要我们的一份力量,让我们共同肩负起这份文化担当。保护历史古桥,存档历史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