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疫情突然,11月6日,安排我在单位值班,11月8日下午,在离家一千多米的卡点值守。半天时间,就有好几位村民送来了慰问品。老百姓的觉悟,比以前高得多了,帐篷的角落里,有桶面,红牛,牛奶,矿泉水,果子,加上其他物资,满满的堆了一个角落。值守的第一感觉,就是时间过得真慢,从没感觉几个小时有这么久。每天匆匆忙忙,突然停下来了,有点不适应。不值守的时候,呆坐在家里,不知道要做什么,隔离的最难处,是心理的茫然。</p> <p class="ql-block">11月9日,我听说医院缺少司机,赶紧报了名。咱是老司机,手持28年驾龄的永久执照,柴油车、手动挡一般司机吃不消,咱可有经验。开救护车,早就想尝试一下,下午就接到第一个任务,到二医院接了两个出院的病人回来,并直接送回家去了。在这期间,有需求的病人报告政府并得到同意的,都是这样的流程。因为跨县区的人员流动,一定要有市一级的绿色的通行证,黄色的区级通行证只能在区内流动,还要登记查验,很慢。有经验的卡点留守人员,基本上是绿色无障碍过,黄色查一下再过,无证的就是向后转了。通行证和车是一起的,一车一证,造假都不成,转借也不行。因为是第一回开,在加油的时候拍了个照片纪念一下。发到单位群里面,就被取消了卡点的值班,专门去开救护车了,毕竟这样的资质,在司机里头,也是极少数的存在,小小的得意一下。有事情做,日子也就变得充实起来,因为天天呆在医院,看着他们一天到晚忙碌的身影,看着他们边走路边打呵欠的样子,不由得感觉从医的都不容易,平时就已经很累了,疫情以来,他们每个人都被工作榨干了,快到极限了。</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开着救护车收集各个点采集的核酸样品,集中到医院,统计好了就装进保温箱送到湘东的检测点去。半路还得收集几个村的,样本送检有时间要求,基本上每天送三趟,主要是上面要统计各时段的检测数量,同时促进早送早检。好在医院配备的救护车很新,还带负压,跑起来速度很快,开着警示灯走,走一趟最快1小时,最慢70分钟。路上要经过7个卡点,三个红绿灯路口。我们一共4个人,分了两组,每组2个人。正常来说,1个人也可以,但这是个对速度和细心要求很高的岗位,同时要不停的接触样本,还要到检测中心去,防护要求很高,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检查,互相消毒,轮流开车,这是最佳选择了。开始觉得不难,第二天任务多,跑了3趟,收工后躺了好久,确实有点难受,以后就改成每天两趟了。另一组是领导,工作比较多,每天固定跑三趟后,我们就天天跑第一趟和第三趟了。有时候回来还要带物资,一上午时间很紧,7点到医院吃早餐,7点30前必须出发,上面的要求是第一趟8点前到,我们路远,稍微可以迟点。防护服,N95口罩,橡胶手套,这个是我们的标配。接触一次样本后必须消杀,从检测中心出来后必须全身消杀。9点是第二趟的,我们每天跑11点后的第三趟,所以每天都是11点吃饭,等到第三趟回来差不多1点了。回到家里,尽量隔离,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阴性结果,才算是任务成功完成。小孩在读大班,托给我爸妈管了,每天不在家,基本上没空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知道回到学校老师们会不会批评。</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每天都要接触核酸样本的,还要每天都到检测中心去,风险程度是比较高的,医院的检测中心设在二楼,进去是个幽暗的窄道,有专人引领,第一次进去,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戴着面罩,听着脚步的回声,呼吸一下子就急促起来,水汽透过口罩被面罩挡住了,眼前一片模糊,冷汗从背心流下去,后腰一下就湿了,带着过了两道门后,把两个几十斤重的箱子放下,有个冷冷的女声说:放了就快走吧,这里有密接的样本。赶紧打开箱子,一古脑的掏出用大袋装好的样本放在地上,不敢有一秒的停留,几乎是半跑着出了楼道,到了车旁,放下箱子,马上拿起消毒酒精全身喷了个遍,连鞋底都不能放过。上了车,就一个字,走,赶紧走。回想起来,看一般的恐怖片绝对没有这么真实,这也不是人人都能干得来的活。于是觉得一个人专门开车,一个人专门收送样本的安排真没毛病。回到医院,坐进一间空闲的医生办公室,第一件事,喝口水,抽支烟,放松一下。每天这个时候,两位院长都会抽空进来问问情况,叮嘱一下防护和消杀,总是才说几句话,就被人叫走或电话找,难有几回能够聊聊天。后来去得多了,就好点了,也不觉得危险了。</p> <p class="ql-block">才过了几天,新的救护车就被上面抽去支援严重的地方做转运了,听说有的地方很严重,医务人员也被连夜抽走了12个,院长一晚上都睡不着,小小的医院,一下子就空了一小半,剩下的人都是一个人干了两三个人的活,最累的时候来了。我们也要自己到各村去收样本,剩下的一辆救护车是11年前的老车,开20分钟发动机故障灯就会亮起来,动力一下就会降三分之一,问了一下,老毛病,修不好,走柏油路的时候哪哪都响,到了水泥路上,耳朵都有得受了,速度到了100以后就不太往上走了,也许有的人觉得已经很快了,但是救护车不被限速,还有警灯,开不快是不行的,你坐到这个位置,第一就得习惯快走,这是个赶时间的职业。就这一点,百分之六十的司机就被淘汰了。如果一路顺利,回程最快可以25分钟,但这不是我的记录。政府调了一个面包车来用,虽然也是手动挡,舒服多了,可是只有区里发的黄色通行证,又是民用车,每个卡点都是防控严格,又看又查难得顺畅一趟。有一回动作急了一点,一个守卡的老革命堵住了车头,大声呵斥起来:干什么?想闯卡啊?刚解释一句:我们是送核酸样本的……老头一仰脖子:不管是谁都得查!就是市长的车都要查!想冲卡?哼……!把我气得一口气吐不出来,想要下车理论了,幸好旁边的年轻人知道什么是核酸样本,拉开了老头,让开了路。回来讲起来,都是又气又笑的,我说当时如果讲不通了,就拿个空的样本箱给他查一下,看他还牛不牛,他们一听,都笑了,这招厉害了!后面虽然又找了一辆救护车来,也不行,虽然没这么旧,但方向不稳,转弯不畅,过个减速带都有点飘,越快越难开,两手不能松。几天后样本要送到方舱去,多送一公里,多过两个卡点。方舱在室外,纯纯的高科技,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流水线式的,两个仓一天检测超十万的样本还早早下班,厉害吧?</p> <p class="ql-block">方舱去多了胆子就会大起来,同事下车就走,帽子都忘记罩了,幸亏我及时喊住了。可是方舱的工作人员随意得很,摆弄样本的小瓶子比菜市场的大妈还随便,戴着口罩就大把的抓起小瓶子放到框里,提框就走,仿佛是渔民捡了一框蛏子,所谓的艺高人胆大就是这样的吗?可我们不敢多停留,依旧有点畏惧。连续几天的密集检测过后,风险就降温了,密接的范围小了,调整为两天一检了,我们也可以送一天休息一天了,大家看到了曙光,猜测着解封日子什么时候来。无阳性报告的乡镇社区内部的封闭慢慢解除,大伙的心情也好起来了。说实话,我一直都不知道咱们县区到底发现了多少例阳性,市里的就更不知道了,也许哪天我提着的箱子里就有阳性的标本,因为我们也会送隔离点的密接样本。值得庆幸的是,直到现在,我和我的同事们家人们乃至本乡的所有父老乡亲们检测报告都是阴,平时看到这个字不觉得重要,现在这个字会决定你的命运!21日早上6点大部分地方都解封了,网络上还看到了满天的烟花。半个月的风风雨雨,就这么过去了。夜晚,我依旧无法入眠,生怕自己会把这些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忘记,努力一天一夜,把它们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明媚的阳光下,悠闲钓鱼的日子,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生活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