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安黎《回不去的故乡》、马腾驰《背馍》等回忆农耕时代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纯苦不愿提旧事,纯甜不会想往昔,唯有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岁月值得回味,很多人爱喝咖啡应也是这个缘故。</p> <p class="ql-block"> 我今天不重复讲老故事,说一下伙墙。自从有了家慢慢有了墙,自从有了墙慢慢有了城,自从有了长城,这才国泰民安,墙的重要作用大的很呢。</p> <p class="ql-block"> 墙的权属有公有私,我这里说的是伙墙。以前土地金贵,材料紧缺,加上手头困难,建庄子时后盖的一般不另砌墙,贴在邻居家墙盖房,这道墙便被后盖的人白用了,省去不少钱,多数人感激邻居,把朝自己的那面保护的得好好的,两利之中更利自己。也有少数不知好歹的人,在院子隔墙根下养猪羊、修粪池,弄得墙斜人怨,矛盾颇发。我们村里有户人家紧靠别人的墙搭猪圈,又不勤垫土,猪好拱,加上秋季下淋雨,墙主提醒又不听,天长日久竟把墙拱倒了,压死了两头猪。自己不认倒霉还找邻家的事,闹到小队大队公社,都说活该!不说你家猪拱社会主义墙角都饶过你了,快给人家砌墙!这种墙虽然已有了伙墙的影子,但是还不是真正的伙墙。</p> <p class="ql-block"> 在那物资短缺激情满腔的年代,两家人同时建房,为省材料又使院子宽展一点,便商量共同在中线上砌墙,费用各出一半,这种两家所有共同使用的墙便叫伙墙。两邻房子盖得一般高,这叫平等不压人,院墙部分多不砌高,不防盗贼,只分你我,站到板凳上可以从墙头上递东西,好吃的、急用的都方便接送,节地省钱,利于两邻。因为两家共有共用一堵墙,把邻居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互帮互谅、和睦相处提供了前提,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呀!</p> <p class="ql-block"> 我要说的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也许是本村很早以前的真事,也许是外面传来的故事,但从中却能看出先人的智慧和大爱,或许能给现在的人们处理邻里关系一些启发。</p><p class="ql-block"> 从前有一大户人家,老掌柜聪明能干,既种地又经商,家大业大,富贾一方。老者生了八个儿子四个女儿,盖了好多院子房,因为是一大家,自然用的是伙墙,一个儿子住一院,老子住中间,一边住四个儿子,走动方便,相互照应,住着安全,令人羡慕,周围村子的姑娘都想嫁到这家来。</p> <p class="ql-block">苍天就是这样公平,往往老掌柜本事大了,小娃们多数不行,主要依靠思想和享乐主义在做怪。娃们一个个分家另过,过得有好有坏,矛盾时有发生。老八染上了大烟,嚷嚷着要卖房,在外面欠了不少账,媳妇几次回娘家不过了,孩子没人管,家快散了。八十老爱得小,偷偷把钱还上,担心自己不在了,小儿子连房都要卖掉,这可咋办呢?搅尽脑汁想了几天,终于想了一个办法,请来大舅子,把房产重新进行了分配。原来是按院分,现在是按房分,所有权与居住权分离,把伙墙延伸到了伙院。老大一院的门房归老二所有,老二一院的门房归老三所有,依次类推,形成你家有我、我家有他的局面,目的就是不能卖房,买下的人也无法住下去。又叫来村长乡绅等签名作证,并对外说明,让四周人都知道此事,断了打他家房子主意人的念想。大家都说这老头胡闹,哪有这样分家产的呢?</p><p class="ql-block"> 重新分家后,弟兄们慢慢知道了老爷子的良苦用心,相互提携,团结一心,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老先生的法子还真管了用。</p> <p class="ql-block">如今都是单门独户住,公寓楼更是不相来往,加上社会化服务全面了,只要有钱,干啥的都有,离了谁都能行。缺少了联系的纽带,没有了必要的麻烦,人心没了粘结剂,真情自然变得寡淡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伙墙,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愿世人知道它的存在,明白它的好处!</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用图皆为网络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