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建国以来重庆结婚大件的变化

lyq

<p class="ql-block"> lyq 15645979</p> <p class="ql-block">结婚,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p><p class="ql-block">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不承认同性婚姻,因而,结婚特指男女通过合法手续结为夫妻,新中国成立前叫成亲。</p><p class="ql-block">无论那个国家和地区,结婚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婚姻双方都非常重视,结婚时的大件通常予以优先考虑。</p><p class="ql-block">结婚大件指的是结婚必备的物品。</p><p class="ql-block">笔者乃一土生土长的重庆皓者,热爱家乡,喜回首往事。</p><p class="ql-block">回眸梳理,我发现,建国以来重庆青年的结婚大件有如下7次变化:</p><p class="ql-block">1,上世纪50年代:唢呐、花轿和水果糖。</p> <p class="ql-block">唢呐,中国民族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音色明亮,音量大。</p> <p class="ql-block">花轿。</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结婚非常简单,但热闹。一般人家,请两个吹唢呐的吹鼓手;阔气的,请一支乐队,敲锣打鼓吹唢呐,吹鼓手一边走,一边鼓着腮帮,配合着花轿的前后左右晃动,摇头晃脑,那不时响起的抑扬顿挫、裂石流云的唢呐声,新娘从花轿中撒出的糖果引起的围观者的哄抢声,把婚礼活动一次又一次推向仪式的高潮……。</p><p class="ql-block">2,上世纪60年代:大木床、大衣柜、大木箱、大桌凳。</p><p class="ql-block">60年代正是我国的困难时期,重庆地处三线建设腹地,更加困难。家庭条件好的,找个木匠给婚房订做个大木床、大衣柜、大木箱、大桌凳等木制家具,就是很好的了。</p> <p class="ql-block">当时流行的大木床。</p> <p class="ql-block">八仙桌与条凳很实用。</p> <p class="ql-block">当时城里大多数家庭就是这样简朴。</p> <p class="ql-block">3,上世纪70年代:“三转一响”。</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含蓄忠贞的,当时能同时拥有“三转一响”的家庭是相当不错的家庭。</p><p class="ql-block">先说说“三转”吧:</p><p class="ql-block">一转:手表。</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手表是机械表。</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还没有进入电子时代,需要买一块手表才能观察和掌握时间。一块手表当时价格在100元以上,是城里人好几个月的工资,是身份的象征,手上戴着手表走到那里都神气。</p><p class="ql-block">有的人无钱买手表,又想过把手表瘾,便求擅画之人在其手腕处画上一块有立体感的手表,自已常看,更有意无意,让人远看。</p><p class="ql-block">二转: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当时买辆自行车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从区域看,当时的市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和南桐矿区买自行车的较多,其他区县较少,因为前者的商贸相对发达、工矿企业多、学校多。</p> <p class="ql-block">当时畅销的“凤凰”、“飞鸽”、“永久”牌,一辆需170—200元,而当时一个农民的年收入才70多元,能够买上自行车可不容易,因此,在农村能够骑上自行车的人在路上的回头率很高,都很神气。当时还有“宁借媳妇,不借自行车”的玩笑话,可见自行车当时有多珍贵、多威风,让人好生羡慕。</p><p class="ql-block">三转:缝纫机。</p> <p class="ql-block">重庆“红岩”牌缝纫机是当时的抢手货。</p> <p class="ql-block">70年代,衣服可不像今天,坏了就扔掉,或者捐献,那时候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因而很多人身上的衣服要穿上好几年。就算是穿新衣服,许多人也是到布店去买布,回家自已制作衣服,因此当时缝纫机成为了城里一些家庭的必备物件。“红岩”牌缝纫机一台要近200元,对主城区和县里的城里人而言,要咬咬牙才买;而农村人要攒上好几年才行。不过,缝纫机缝制速度快,很适合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且针线平整匀称,是手工缝制望尘莫及的。</p><p class="ql-block">至于“一响”,自然就是收音机了。</p> <p class="ql-block">这款收音机当时很受人们青睐。</p> <p class="ql-block">有了收音机,可以听听国家大事、戏曲、评书等,这也是当时农民的唯一娱乐节目。当时谁家买了收音机,左邻右舍都会去听节目,在较边远的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巫山县和南川县等地区,有的人不惜爬山涉水一、二十里路,甚至更远的路程,去亲戚家瞧瞧“会说话的匣子”。因此,当时能够买收音机的人如同今日之富人,也很神气。不过主人生怕弄坏了,每天只听上一会儿,不敢多听,听众也很理解。</p><p class="ql-block">4,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已经开始进入电气化时代。</p><p class="ql-block">从古到今,洗衣服都是一项难以逃避的家务劳动。对于许多人而言,它并不像田园诗描绘的那样充满乐趣,手搓、棒击、冲刷、甩打……,这些不断重复的体力劳动,留给人的感觉常常是辛苦劳累。自动洗衣机的出现,让人们从中解放出来。</p> <p class="ql-block">当时有个双缸洗衣机是受人羡慕的。</p> <p class="ql-block">丰富精神生活的渴望,让电视机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食材的快速增长和多样性与节约观念和健康意识的结合,推动了电冰箱进入百姓之家。</p> <p class="ql-block">虽然当时的电视机是黑白的,洗衣机是缸式的,电冰箱是单门的,但年轻人大都趋之若鹜,择其为结婚大件。</p> <p class="ql-block">那时,录音机取代了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收音机只能被动地接受电台播放的节目,人家说啥,咱只能听啥,但有了录音机,人们便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自己买磁带,想听啥买啥。</p><p class="ql-block">对于年轻人和小孩而言,录音机还有一个有趣的用途,就是用它录下自已或别人说的话、唱的歌,事后听听,常引来笑声一片,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时常可见一些年轻人手持录音机,戴着蛤蟆镜,潇洒地行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很是拉风。</p> <p class="ql-block">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录音机大都集中在主城区和县城。</p> <p class="ql-block">5,上世纪90年代:彩电、摩托车、空调、组合家具。</p><p class="ql-block">进入90年代,黑白电视机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了,升级成了彩色电视机。</p> <p class="ql-block">人们对于生活舒适性的要求,家庭引进了空调和组合家具。l</p> <p class="ql-block">窗式空调。</p> <p class="ql-block">重庆是座山城,车道起起伏伏,坡度大都较大,摩托车很受欢迎。那个时候,马路较空,没有几辆机动车,最多的是摩托车。那时,谁要是有一辆摩托车,就相当于现在家里有了辆豪车,绝对有面子。当时重庆造的嘉陵摩托、建设雅马哈摩托堪比现在的名牌跑车,在公路上呼啸而过时,青年们纷纷行注目礼。90年代的年轻人认为骑摩托车潇洒、自由、省时、省钱、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相信美满的生活从骑摩托车开始。</p> <p class="ql-block">骑着摩托,奔向幸福。</p> <p class="ql-block">因此,彩电、空调、组合家具和摩托车便成了上世纪90年代青年结婚的4大件。</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90年代后期,有的地区年轻人结婚时开始出现了“万紫千红”和“一动不动”的景象,即“万紫”:1万张紫色5元的人民币叠在一起,“千红”:1千张红色的100元的人民币捆在一起;“一动”:是一辆小汽车,“不动”:是房产。</p><p class="ql-block">6,21世纪头10年:房子、车子、票子和首饰。</p><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结婚的年轻人普遍文化水准较高,深信《汉书·元帝纪》所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情;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房子,对中国人而言,是依靠、是保障、是家、是安身立命的场所,有了房子才有了在这个世界上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作为出行的交道工具日益普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深切地感到,在日常生活中,钱少了常常是尴尬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这些认识的发展和强化,使得房子、车子、票子和首饰在新世纪到来之时成为了结婚大件。</p><p class="ql-block">高档住宅。</p> <p class="ql-block">漂亮小车。</p> <p class="ql-block">令人心动的钞票。</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首饰。</p> <p class="ql-block">7,21世纪的第2个10年:洗碗机、智能马桶、电竟椅。</p><p class="ql-block">21世纪的年轻人渴望自由与快乐,想像如谷爱凌那样,冬天去滑雪,夏天去冲浪,但社会复杂、职场险恶、竟争激烈、压力山大,因而他们的实际生活主要以“宅”为主,业余时间在家舒适生活,养精蓄锐,以迎接残酷的竟争,于是,洗碗机、智能马桶、电竟椅等便成为了结婚的大件。</p> <p class="ql-block">洗碗机可自动清洗碗、筷、盘、碟、刀、叉等餐具,还具有碗柜的功能。洗涤、消毒、烘干后的餐具干燥且光洁如新。</p> <p class="ql-block">美制智能马桶。</p> <p class="ql-block">智能马桶起源于美国,改良于日韩,自动开盖、自动冲水、自动冲洗、自动烘干、自动关盖,以人体工程学为出发点,做到保护臀部和脊椎,还利于排便。</p><p class="ql-block">该马桶有喷头,具有自动水洗功能,且喷头可以随意前后移动喷出温水,直接水洗烘干后的臀部比洗完澡还干净,不再需要用手纸,基本上可以告别手纸时代,可避免细菌的二次感染。</p> <p class="ql-block">电竞椅。</p> <p class="ql-block">电竟椅是电子竟技参与者比赛时所坐的座椅,其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调节方便、舒适度强,即使长时间保持某种姿态,也不觉得疲倦,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深受宅男宅女喜爱。</p><p class="ql-block">重庆是一座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域辽阔,有8.24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有3205万人,海纳百川,有55个民族,正与祖国一起前进。建国后重庆结婚大件变化的划分只是大致的,有些物品在不同阶段互有交叉,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城乡也有不同,民族不同,更有差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建国以来,重庆青年结婚大件的变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过去结婚更讲究排场和实用,而现在不同了,消费需求从求同转向求异、转向优越、转向追求自然以及转向追求和谐。</p><p class="ql-block">重庆人民的生活从生存型、温饱型正步入小康型,崇尚人性和时尚,不断塑造个性和魅力已成为人们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我相信,以后重庆青年结婚大件必将更加时尚美好。</p> <p class="ql-block">文/lyq</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22日于重庆两江新区恒大华府小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