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前卫报人·第3057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我与《前卫报》不了情</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第 一 次 登 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习 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0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节纪念日。一份名为《前卫报》的山东纵队机关报正式创刋。</p> <p class="ql-block"> 46年后, 有幸成为《前卫报》这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上的一片绿叶, 是我今生注定与她有缘。</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登稿,是在47年前。没想到,我们从来没有搞过报道的几名新战士, 合写的第一篇稿子,竟然登在了《前卫报》上, 占了大半个版。不知底细的人,以为是我们的才气使然, 其实是我们的福气所致。</p> <p class="ql-block"> 1975年的春夏之交, 军区前卫歌舞团创作室的李存葆、王颖等4名创作员,来到驻守在黄海前哨的养马岛守备二连体验生活。这个被当年秦始皇东巡时称为 “养马宝地”的小岛,却也是一方养人的净土。虽然那时外面的世界不很精彩, 但海岛生活更是枯燥、艰苦。对于入伍才几个月的十七八岁的新兵来说,见到了从军区《前卫报》这个摇篮里“摇”出来的著名作家,那心情激动得没法说。</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连部当通信员, 这个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使我成了他们的“影子”,成天跟着他们转,问这问那,问东问西,觉得他们说的什么都很新鲜,好像听不够似的。</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一段时日, 他们感到我们连队有好多事情值得一写,就带领文书朱志仁,战士刘景春、朱元明和我这些连队的“小秀才”——高中毕业生,一起开座谈会,一块采访,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精选素材、怎样提炼主题,最后确定由我们4人执笔,每人分工写一部分。我们好不容易“憋”出了草稿,可经他俩一修改,没剩几句是我们自己写的了。</p> <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 当我看到8月17日《前卫报》第二版刊登的题为《扎根在基层 拼命干革命——54741部队二连干部一心为连队建设的事迹》的长篇通讯后面, 却署着我和其他3位战友的名字时,我兴奋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尽管刊登出来的稿子,已几乎是面目全非了,可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它剪下来,整整齐齐地贴在了《剪报本》上,并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自勉的话:“这里永远是起跑线!”</p> <p class="ql-block">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除了激动还是激动,但李存葆们那种热心扶持战士、精心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对于后来也成为编辑、记者的我来说,无疑是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激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78tadq" target="_blank">我与《前卫报》不了情② 第一次走进报社</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qd0cf6" target="_blank">我与《前卫报》 不了情③第一次创办《前卫报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nweek4m" target="_blank">我与《前卫报》不了情④ 第一次获奖</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从“桐城派”的故乡来到孔孟之乡, 50多年来我走过了一段富有喜剧色彩的人生历程:</p><p class="ql-block"> 17岁当兵,27岁结婚, 37岁晋升技术八级;</p><p class="ql-block"> 18岁第一次写稿就见报, 28岁任副营职干事,38岁采写的稿件分别获山东新闻奖特别奖和全军好新闻二等奖,并成为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p><p class="ql-block"> 19岁任副班长,29岁任编辑, 39岁任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20岁入党、当文书, 30岁编发的稿件获首届全军好新闻一等奖,并成为全国好新闻参评作品, 40岁晋升上校军衔,并喜得贵子;</p><p class="ql-block"> 21岁任班长,31岁被授予上尉军衔,41岁晋升技术七级,论文获山东省新闻论文一等奖,并成为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p><p class="ql-block"> 22岁提干, 32岁晋升少校军衔, 42岁任主任编辑;</p><p class="ql-block"> 23岁任副指导员, 33岁采写的稿件获全军优秀征文奖,43岁任主编,晋升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 50岁晋升技术五级, 56岁因报社随军区撤销提前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