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大地原点“天齐公祠”遗址

心情好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整理旅游相册,查看地图寻找我今年6月3日曾去过的嵯峨山下的薰衣草庄园的位置,不期在其右下方(东南方)看到了天井岸村边上的“天井”大坑。再找“度娘”查一查关于它的介绍,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个“天井”大坑,竟然是我国汉代的“天脐”~~大地原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嵯峨镇天井岸村,位于嵯峨山东边的天齐塬上。之所以叫天井岸村,是因为村西南有一个上口径260米、底径170米、深32米、底面平整的盆形大坑,无论下多大的暴雨都不会积水,人们叫它“天井”。村民们一直传说,它是唐德宗崇陵最初的选址,后来在建陵施工过程中挖出来一只白鹤,飞去了嵯峨山,于是就根据风水大师的说法把崇陵改到了嵯峨山上。又有传说,某年某月天降陨石,砸出了这个大坑。也有说这大坑是巨大龙卷风旋出来的。但是,具体是什么情况,谁也说不清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有考古专家对这里进行考察,发现了片瓦、筒瓦、铺地砖和“千秋万岁”瓦当等汉代建筑材料残片,推断这个圆形巨坑就是汉代中晚期的“天齐公祠”遗址。在此东边不到500米处,则发现了呈梅花桩样分布的5个十几米见方的建筑台基遗迹,推断是祭祀五色五方天神的汉代五帝坛遗址。总体判断,天井岸这一片地方是汉朝皇帝举行祭祀大典的礼制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书·地理志》记载:“谷口,九嵕山在西,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在汉代,这里属谷口县,有4座神祠。嵯峨山有五个山峰,可能就是“五床山”祠遗址;天齐公祠、五帝祠可能就是现在天井岸这里的大坑和五帝坛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尔雅·释言》曰:“齐,中也。”《汉书·郊祀志》记载:“天齐,如天之腹齐也”,齐是脐的通假字,“天之腹齐”就是天地的“肚脐眼”。如此,我们就可以推断,汉朝廷把这里确定为“天地之中”,挖掘出这个巨大的“天脐”坑,并把祭祀“天齐”的祠庙建在了这个大坑里,即在“天脐”祭祀“天齐”。天齐,汉时即北极太一神,是“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四时主”八神之首。自唐玄宗封泰山为“天齐王”之后,各地建立的天齐祠、天齐庙供奉的则是泰山之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帝坛祭祀的则是汉高祖所说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天帝神君,与五方、五行、五岳相对应: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曰东方木德青帝太昊伏羲,木帝也,其精岁星,下应泰山神仙;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曰南方火德赤帝炎帝神农,火帝也,其精荧惑,下应衡山神仙;中央元灵元老君,号曰中央土德黄帝轩辕,土帝也,其精镇星,下应嵩山神仙;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曰西方金德白帝金天少昊,金帝也,其精太白,下应华山神仙;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曰北方水德黑帝颛顼,水帝也,其精辰星,下应恒山神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专家们通过卫星地图观察发现,如果将汉长安城南北中轴线向两端延伸,以南连接的是位于秦岭子午峪的汉代祭天的玄都坛遗址,而以北连接的则是这个祭地的天齐公祠和五帝坛遗址。不仅如此,还有众多的汉代遗址也都在这条线上,如汉未央宫、汉高祖长陵、崇文塔等等。这足以证明,汉代国都建设确实是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的。由此也可以体现汉朝“在南郊祀天,在北郊祭地,在五郊祀五帝,在宗庙祭人祖”的祭祀礼仪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为让人惊奇的是,汉代确定的“天脐”,与我们现代经过科学测量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近在咫尺!“天齐公祠”遗址天井坑中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42′28″,东经108°52′51″;而中国大地原点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2′27″,东经108°55′25″。“天齐公祠”遗址天井坑与大地原点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两者经线之间距离仅4公里多。2000多年前汉代人确定的国之中心,与现代科学测量的大地原点如此相近,由此不由人不惊叹中国人的超级智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