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书画家的画和字都这么难看

水墨云烟

<p class="ql-block">十年前,马奈草地艺术沙龙举办了一次题为“当马奈邂逅水墨”的艺术展,展览集中了当代中国水墨艺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开幕后召开的艺术家与观众对话会上,有一北大学者问:“美术,顾名思义首先应该美呀,为什么大画家的画都这么难看?”</p> <h3>八大山人作品</h3></br><h3>对呀,还不仅是这次展览的作品,快速搜索一下中西方美术史,尤其是近200年来的中外大艺术家,作品在常人眼里都不好看、不漂亮、不美。</h3></br><h3>这里可以列出一大串艺术家的名字,塞尚、梵高、马蒂斯、亨利·摩尔、蒙克、贾科梅蒂、德库宁、基弗,还有中国的徐渭、朱耷、陈洪绶、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李苦禅等等。相对于今天各大家具城中销售的装饰画,这些大艺术家的画实在是太难看了,起码在常人眼里不好看。</h3></br> <h3>毕加索作品<br></br></h3></br> <h3>德库宁作品</h3></br><h3>北大学者的提问绝无为难在场艺术家之意,实为埋在心里的多年困惑。这让我想起另一个话题,艺术如何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再地被教导,要画人民群众喜爱的画,这叫喜闻乐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引导和提升百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也许是专业艺术家的更大责任。</h3></br> <h3>梵高作品 </h3></br> <h3>黄宾虹作品 </h3></br><h3>对“美”的误读,是艺术与受众间的最大隔膜。在人类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范畴。美不仅是漂亮、悦目,漂亮和悦目是美的最低层次。豪迈旷达、悲慨雄浑、苍茫疏野,乃至苦涩扭曲都是美,而且是更具精神深度的美。</h3></br><h3>艺术从来有两类,一类刺激感官,二类触及灵魂。刺激感官者得肉身幸福,触及灵魂者得天地精神之往复。两者相较,品质自有高下雅俗之分。</h3></br> <h3>基弗作品 </h3></br> <h3>贾科梅蒂作品 </h3></br><h3>再者,艺术不是描摹自然,强化艺术语言的独立性、纯粹性,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最大理由。19世纪照相术的发明,艺术再无须兼具记录功能,由记录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转换,或曰由再现向表现的转换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h3></br> <h3>李苦禅作品</h3></br> <h3>蒙克作品</h3></br> <p class="ql-block">齐白石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认可艺术语言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齐白石用墨色画绿叶,用墨色画红牡丹了。更不难理解毕加索、德库宁笔下的少女会如此“难看”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字画收藏联系电话18618325713</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