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队来到岚河口以后,不同的是气温一改内蒙古的冰天雪地、风霜严寒,这里是四季分明、温润平和,汉江之水从大巴山和秦岭两大山系之间滚滚而下,一条南来的清流岚河在这里拥入汉江的怀抱,也就定格了岚河口这个名子的由来。岚河口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江河小溪、古道老房,把群山环抱中的岚河口小镇装扮的山清水秀、古朴典雅。但这里长久以来,饱受交通闭塞的影响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却并不怎么好。首先是粮食不够吃,老百姓常以包谷(玉米)加青菜的包谷粥度日。所以部队刚到这里时就郑重提出了“ 每人每天节省四两粮食,以帮助地方百姓解决温饱 ” 的承诺,想起这些来至今悠悠在耳。这里的老百姓民风纯朴、善良、热情,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在这个大家庭里,那种军民一家胜似一家的感觉真的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我们刚到岚河口的时候,部队生活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别看我们是团级机关,就是所住的房子都是当地老百姓给我们腾出来的。我们几位团首长的办公地点设在小镇西边半山腰的“谢家大院;我们勤务连,除了炊事班和食堂的房子是由当地百姓帮我们盖起来的以外,全连三个排和电台都不住在一起,连部住清泉生产队队部,警卫排住“谢家大院”团首长办公的地方,通信排四个班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测试排和电台也是如此。用电,要依赖团后勤处机械连的柴油发电机给我们供电,而且用电时间少的可怜,只有几个小时,晚上九点吹了熄灯号以后就没有电了,夜里照明就靠蜡烛和瓦房顶上的“亮瓦” [2] 射进来的月光,当然我们总机班除了总机是用直流电工作以外照明亦是如此;在生活方面,炊事班每天烧火做饭需要很多的木柴,各班就派公差到周围山上去砍,没有水就借老乡家的水桶到汉江里去挑;粮食由地方粮局供应,没有青菜、鸡蛋和猪肉,连队司务长和给养员(我们称作上士) 就到市场和当地供销社去买,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压缩菜、鸡蛋粉和军用罐头来代替;岚河口属温湿气候和江南差不多,夏天特别热,特别潮湿,在当地粮站买来的面条煮好后都漂着一层蚂蚁;那时老百姓家用的厕所都非常原始,一个砌好的大坑留两个小豁口就是厕所,四周毫无遮挡,后来部队全用芦苇席子围起来就成了以后的“文明厕所”等等…… 说老实话,尽管那时部队的生活条件有些艰苦,但我们生活的却很充实、很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石 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部队在岚河口安装了自来水管道,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建起了小型发电厂,就连老百姓家也通上了电,有了电灯;炊事班做饭用上了从汉江的上游四川资阳运来了“石炭”,虽然不用再上山去砍柴了,但仍然需要各班派人像砸石子那样去“砸石炭”;再后来我们连队自己养了几十头猪,每个班还分了一小块菜地,种上了各种蔬菜,像常种的蔬菜有:芥(gai:盖)菜、辣椒、黄瓜、四季豆、南瓜、豆角、白菜、油菜、菠菜、白萝卜、空心菜等。那时连队缺少娱乐活动,除了隔段时间有露天电影看以外,晚饭后的空闲时间,战友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去给菜地浇水、除草、上肥,有时也随手从菜地里摘个辣椒、黄瓜或是挖颗白菜拿回班里做着吃。到了该收获的时候,把收来的青菜给炊事班送去。到了过节的时候,连队就把养得猪杀一口全连会餐,包水饺,吃红烧肉等,连队的生活变得是越来越好了。但是驻岚河口的部队一直没有澡堂洗澡,尤其到了夏秋季节气温特别燥热的时候,战友们或弄盆凉水简单冲洗一下,或约上三五个战友到附近山沟深处的山泉小溪里洗洗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唯一没变的就是住房,直到襄渝铁路通车,我们移防河北修京通铁路,住的仍然还是那些土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汉 江 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岚河口不像内蒙古那样干燥寒冷雨水少,这里四季分明,温差小,雨水多,气候相对温和湿润。早上十点钟之前,从汉江里蕴发出来的水雾白茫茫遮天蔽日,若大的水雾把两边的群山峰峦、树木丛林,滋润的格外挺拔、翠绿、郁郁葱葱。所以这种温湿气候非常适宜各种果树的生长。这里种植的水果品种也非常多,有柚子、蜜橘、柑橘、拐枣、芭蕉、琵笆、桃子 [2] 等等。家家户户把这些果树种植在房前屋后、山坡地头。到了收获水果的时候,在岚河口大街上买几个大蜜桃,咬上一口那真是满嘴爽甜别提有多享受了。说到吃水果,我还听到一个“吃柚子”的小故事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话说我们北方人初到这里不认识“柚子”,当然也就不知道这种水果怎么吃了。据说有个北方战友从街上买了一个大柚子,拿到江边用水洗了洗就开始剥皮,剥了半天因为果皮太厚太皮实就是剥不开,随后拿出水果刀将柚皮割开一道口子,用力撕扯开以后,一看“果芯”可就傻了,皮下面竟是如同“棉花”一样的东西,割下一块放到嘴里尝了尝又苦又涩非常难吃,于是这位战友误以为是这里的老百姓把他骗了,就生气的把柚子扔进江里冲走了。后来看到有位南方战友也买了一个同样的水果,他不动声色站在一旁观察,只见那位南方战友拿起水果刀,从上到下在柚子皮上割了几刀,然后一片片、一层层给柚子剥皮,皮子剥完后,露出一个像橘子那样圆球瓣状果芯,他见战友们吃起来津津有味,他也拿起一瓣柚子尝了尝,酸甜可口十分好吃…… 至此,他后悔,却让战友们涨了“见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亮瓦:是陕南百姓盖房所用的一种透亮的玻璃瓦,与小灰瓦同大,盖房挂瓦时掺杂分布在小灰瓦房顶,那时陕南的房子里没有纸糊的“虚棚”,夜里月光能照射到屋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岚河口是安康县下辖的一个管理区,管理区书记姓冯,南下干部,名字记不得了,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菜园村人,与我们老乡。据冯书记讲:以前陕南不种植桃树,是他母亲来看望他的时候从山东带过来的。那时老人家从山东老家带来了两个品种的果树苗,一是桃子,二是苹果,后来桃子活了,苹果因不适应这里的土质和气候而放弃了。老人家还带来过山东割麦子用的镰刀,因为那里的人不会用,而且常常伤到人没有普及下去,而桃子却在那里结出了累累果实延续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拍于岚河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11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