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我们从婺源篁岭民宿家出来,到篁岭游客中心,乘篁岭到婺源的中巴交通车,到李坑游览。 从篁岭景区到李坑,大约一小时左右,大约10点40分左右到了游客中心。 李坑 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李坑-所谓的“小桥流水人家”,据说,以前篁岭景区还没有出名时,很有“名气”的,可是,我是才知道的,孤陋寡闻啊! 确实,但当你走入村中,眼前是一幅青山碧水映衬下、粉墙青砖黛瓦的徽派古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卷。 风轻云淡的自然环境与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赋予了李坑别样的风景,也使得它在婺源这个徽派古村聚集的中国最美乡村中占有一席之地。 沿着青石板的小路,路过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店,一眼看到店里有明信片,就进去看看。 <p class="ql-block">店里的明信片倒是琳琅满目,但绝大部分都是明信片,没有邮资的明信片,不入我的“法眼”。但看到了一枚带邮资的有“李坑”图的邮资封,一问5元一枚,马上把一起来的邮友叫回来,购买。</p><p class="ql-block">原先我想回来再购买,但店主“威胁”说,一会儿要关门了,意思是要我们现在购买,后来我们在景区转一圈回来,店还开着,虽然当时知道他不可能就关门,哪有有生意不做的?尤其是现在并不是旅游业好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可见,这里的商人,不怎么滴。</p> 我购了二枚,贤能邮友购了一枚,写好地址交给店主,他收起来了。这里属秋口镇,这个景区没有邮局,迟一点也正常,不过,至今已经20日了,还没有收到,不知道哪天到?<div><br></div> 李坑,一条小河,两边的人家,别样风味。<div>这是一个以李姓为主的古村落,建于北宋祥符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村中现有居民120余户,人口700余人。<br></div> 久违了这样的场景,竟然在这里看到了,不由得想起我儿时在无锡外婆家,大人门在河滩上洗菜淘米洗衣服的情景。 古村落,现在虽是江西省,但这里也是早徽州一府六县的,故这里建筑都是徽派建筑。<div>徽州府所辖的六个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徽州古称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但所辖六县并未变动。此六县之地元代称徽州路,明清时称徽州府,因徽州府的建制历时最久,因而又称为一府六县。</div> 小河上的青石板,看起来应该是新换不会太久的,窃以为,应该换成“原始”的木条的比较和谐。 虽,这个时期,江西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雨,报了旱情预警,但据说,今天是放了水的,故看起来并没有旱情。<div>当然,这样的有水的场景,拍出来还好很美的。</div> 有意思的是,这个景区还标“第一个景点”。<div>李瑞材故居是清初儒商李瑞材的故居,故居面积并不大,也没有人们想象中徽商住宅的奢华气息。但气质高雅,故居里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尤为精彩。<br></div> 这座临水而建,设计考究,气势不凡的徽式建筑,就是徽商李瑞才故居。这是座典型的徽式垂花门楼,古朴中透着几分气派,小八字院门朝西而开。过去,由于封建社会营造法规的限制,商人尽管富裕,但富而不贵,所以住宅不能建得与官邸王府那样宏大豪华,门下只能设一步台阶,而且不能开面朝街道的八字大门,只好另辟途径了。<div>另外,按当地风俗,门是不能朝西开的,因为西有“百虎煞星”,不吉利。主人在八字门的顶端分别画了两件镇宅之宝,一件是吕洞宾的除妖宝剑;一件是太上老君的驱邪佛尘”,有了这两件神仙宝物,风水的问题就解决了。<br></div><div><br></div><div>可惜的是,现在这里进门就是一家商铺,做石壶生意,这个小姐姐店主开价100的小石壶,以80元成功购得。</div><div>待她们成功完成交易,我因为不是一定要,进里面看了一壶,还是开价100,我说50,店主不肯,我就作罢。</div> 对门就是“大夫第”。<div>“大夫第”的主人是李文进,李文进的父亲李登瀛是位徽商。早年在广东经营茶叶生意,父子俩知书达理,生意上更是经营有方。后清朝政府国库空虚,时任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当官,李文进捐得大夫一职。<br></div><div>大夫第门枋的左上方有个木制的小姐绣楼,让这幢古宅与众不同。见过不少徽派民居或豪宅,但很少见过在外墙上有这样一个临街小姐绣楼的。<br></div> 大夫第位于婺源李坑村最显著的位置,也是李坑村保护相对完好,最重要的一幢古宅。大夫第建于公元1851-1861年,也就是清咸丰年间,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后花钱捐了个五品官,这个官虽是虚职,但特权可不少。<br> 于是父子俩就决定在祖屋旁建一座“官宅”,大夫第建成后取名“春蔼堂”。堂名“春蔼堂”,烘托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也蕴含着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和期许。<div>李登瀛不仅会做生意,还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李文进则乐善好施,广交期友,朋友中不乏达官显贵,这是当年婺源县令,云石屏人丁荫銮送给李登瀛的一幅对子“及时小雨敷桐叶,借得春荫护海棠”。</div><div>令人唏嘘的是,李文进晚年艰难穷困。最后,两个儿子将古宅以八百两银卖给了婺源茶叶工会会长、李坑人李镜明。<br></div> 在这里“扫盲”了。 这个资料,我不能说见多识广,到过一些古村落,但也第一次见有这样的资料。 青石板两边的民居。<div>赵薇导演的电影《致终将逝去的青春》,在李坑拍外景,展现纯朴悠久的古村风情。<br></div> 徽派民居一间连着一间。 <div>申明亭是李坑古村的中心地带,古村中的小溪河,河面最宽,在河中央建造的水榭亭台,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如诗如画。这座四角重檐式古亭,叫“申明亭”,建于明末,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历史见证。在婺源乡村,跨路而建的路亭现在还比较常见,但以“申明”为名的街亭就不多了。明朝洪武5年,朱元璋向天下发布诏告,全国各地建立旌善亭和申明亭,这是婺源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过去,李坑村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会聚集于此,批评和惩罚违反村规民约者。<br></div> 拍摄于11:19. 拍摄于11:19. 拍摄于11:22. 拍摄于11:22. 拍摄于11:23. 拍摄于11:24. 拍摄于11:24. 整个村子的前半段,虽完好保留着徽派古建,一路大红灯笼高高挂,显得非常的喜庆。 到这里,就能看出江西几个月没有雨水,李坑古村落小河里也枯水了。 没有水,这“小桥流水人家”,没有有水的人家,失去往日的魅力。 拐弯,看另一种风景。 无处不在的商家。 拍摄于11:29. 这个时期,游客还是不多。 商家无不“大红灯笼高高挂”。 多了二把纸伞,多了点别样的风光。 婺源李坑“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是村中的一栋世代相传的古民居。<br>铜绿坊建筑气势宽敞,宏大。三进四天井,设有官厅式的中堂门。雕梁栋,大厅特设八字形四根献柱。是明末清初时建造,历史360余年。它有着很深的徽派古建筑文化内涵。 “铜绿坊”里。 这里竟然也都是在嗮菊花。 景区里,廊桥。 前面去过晓起,说这里的“皇菊”,晓起是“正宗”,但到这里看到了“晓东皇菊”。 志善堂:建于清朝中晚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典型徽派建筑,枕水而居,清新、幽雅。<div>掌柜亲自设计、选材,修旧如旧。装修以木质材料为主,采取纯手工打造,全榫卯结构,韵味深藏,保留了古宅传统徽派民居的特色。此次重装,重点解决了木质结构房屋的隔音以及老房子房间小的问题,给每位进店的家人一个静谧的舒适空间。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让心灵进行有氧运动,时光仿佛都慢下来了,慵懒、自在。</div><div>查网得知,这里已经成为酒店了。</div> 很有特色的建筑。 看这个桥,应该是“原始”的样子,起码比较和这里的民居比较和谐吧。 到了“志善堂”好像走到古村落的头,然后回头。<div>看这里的“小桥流水”感觉有点了?</div> 因为今年旱,这“流水”中的船,也“偃旗息鼓”了。 拍摄于11:57. 如果,乘上这小船,游览一下,不知道感觉如何呢? 12:02,我们走出景区,屈指数来,在景区里也就一个半小时吧,原先听说这里是很多学画或喜欢画画的,很热门的写生地,但这次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来写生的。<div>我的感觉,这里流水人家两边,就是一个“商”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