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思考

蒋燕

<p class="ql-block">  思辨性阅读是以准确理解、合理评判文本及其承载的价值为目的,使阅读者保持独立理性的态度,运用理性思维技能解决文本信息,获得个体独特认知与审美体验的阅读活动。思辨性阅读是是阅读主题对文本进行独立的解读和平林的过程,是理性思辨和感悟人生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孙双江老师在《书戴嵩画牛》这篇课文中,引导学生质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这句话中引导学生质疑苏轼的观点,学生从现代发展谈起,现在耕当问谁?问袁隆平。织当问谁?现在都是机械纺织。那么这句话到底可不可改呢?让人深思,同时也读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解读文本时,可以尊重文本,但不迷信文本。教师不能一年一年按照一个模式上课,应具有批判意识,每年上不一样的课。</p> <p class="ql-block">  孙双江老师提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由之精神、独立之精神,教学中最忌的是标准答案,语文中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着实困惑了。对同样的问题可能每个学生的眼界不同,理解能力就不同,对待同一问题有五花八门的答案,但是考试的时候只有一个答案,该怎么办?我脑海里有两组词: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但不代表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考试的时候看看回答作者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孙老师提出实施思辨性阅读的条件:</p><p class="ql-block">1.老师需要有批判意识。尽信书不如无书。</p><p class="ql-block">2.老师不要做书呆子,打通文本和生活的联系。</p><p class="ql-block">3.老师要站着读书,要学会从仰视走向平视。</p><p class="ql-block">4.老师要学会细读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