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小舍闲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闲赏名伶书画扇 翰墨皮黄有前缘</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0px;">——小议 梨园扇</b><b> ( </b><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王佩翔)</b></p><p class="ql-block"><b> 近些年在文玩收藏中,折扇被列为上佳的珍藏选择。这包括扇骨、扇面及附属的扇袋、扇匣、扇坠儿等等。除讲究年代、出处之外,扇骨看的是材质与做工,而扇面除了材料外则主要是看上面的书法与绘画。这不但要看书、画人的笔墨功夫,还要看书、画之人的社会地位和业界的名头儿。于是雅扇藏家们就依据收集的品类,分出了不同的类别。有按年代分的,有按业界分的,有按画科或扇料分的,也有按作者职位分的。例如:明清扇、民国扇、名人扇、王孙扇、闺秀扇、金笺扇、瓷青扇等等。小舍这里主要谈及的是名人扇中的“梨园扇”。</b></p><p class="ql-block"><b> 所谓梨园扇是指旧时戏剧演员中一些“名角”所写所画的扇子。“梨园”一词源自唐代宫中乐伎习艺练舞的地方,此后沿用并成为戏曲班子的代称。演艺圈的成员也都自然是梨园中人了,故梨园扇也称“名伶扇”。</b></p><p class="ql-block"><b> 今人所见的梨园扇,大多出自清未民初时期的作品。那时的文人名流及政要之间十分流行互赠书画的风习,而在书画作品中易拿易带又便于观赏把玩的唯属折扇。特别是民国年间的京剧“名角儿”们与文人墨客多有交集,耳濡目染的与书画艺术勾连接通,基本都能泼墨挥毫,擅长绘事了。众所周知的“大戏名角儿”四大名旦、四大鬚生以及麒麟童、俞振飞、張君秋、金少山、李少春等明星大腕级的京剧艺人几乎都有折扇作品流于上层社会。那时对于持扇者来讲,出入茶肆酒楼或官场戏院,出席宴会饭局之时,能有一把当红名角儿的梨园扇在手,则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在这种社会风习下名角儿们也十分珍重自己的名节,在书画技艺上亦然刻苦钻研,写字儿画画儿不敢含糊,作品与书画家们的水平也相差无几,所以更得识家追捧。这也折射出这些前辈艺人在从艺之外的文化素养,和戏外功夫的认真修炼。</b></p> <p class="ql-block"><b> 梨园扇当时兴盛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扇子本身就与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戏剧表演中的一种道具,而且还有剧情故事。比如《桃花扇》、《晴雯撕扇》、《牡丹亭》等,在这些剧目中都需要有扇子的显现,这就衍生出一套持扇、舞扇表演的“扇子功”。扇子功里又有不同的区分,比如团扇常适于俊俏爽朗的花旦使用;绒毛扇多由扮演仙子狐妖的角色使用;折扇则适合文质彬彬或风流倜傥的文武生角及端庄典雅、雍容华贵的花衫或闺门旦角持用。扇子在戏中的使用既强化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加深了观众对剧中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演员舞姿及身段的美感。伶人们在舞台仅扇子的拿法就有十多种之多,其指法灵巧手势优美。这反复的练,反复的演,道具扇子就损坏也快,所以一些演员就自己写自己画,以应急需。同时也练就了他们书扇画扇的戏外功夫。由此,人们不禁会想起梅兰芳先生演出《晴雯撕扇》的故事。据说,梅先生每演这折戏之前都要亲手画一把道具扇,在剧情激愤之时再当众撕毁,以真情牵动观众的共鸣。这里,一把扇子把戏里戏外的情宜连接到一起。还有一个故事,是扇子把艺人之间的友情凝结了一起。津门武生名宿赵松樵先生喜好折扇收藏,在他七十多把的藏扇中有一把红骨锃亮的扇子尤为珍爱。扇面画有笔墨精到的松风竹韵,左上题诗曰:“同窗离别四十年,转瞬今日已白颜。促膝畅谈两相忆,往事悠然在眼前”。诗后跋语记载:“乙未夏日,旅行济南。得遇四十年前同窗松樵大弟,畅谈之下,回忆当年情景,恍如昨日。临别赠送一扇,以留纪念。尚小云画并题”。原来,是尚先生在1951年在济南演出时偶遇四十年前在津门学艺的同窗学弟赵先生,知他喜扇,特意选购了上等折扇并精心绘制,赠予松樵先生留念的。赵先生得之视为珍宝,又经多年风雨坎坷保存完好,身后交由文保部门收藏。</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上海学者藏家包铭新先生在他的《藏扇笔谈》中写道:</b>“以集藏梨园扇著称的,首推作家老舍。他曾藏有王瑶卿、汪桂芬、陈德霖、奚啸伯、裘盛戎、叶盛兰、姜妙香、俞振飞、候喜瑞、李桂春、金仲仁、梅兰芳、韩世昌和溥侗的书画扇,可谓洵洵大观。台湾有位报人黄天才,所藏梨园扇亦颇有特色。他有四柄套扇,正反八面书画中竟包括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这四大名旦,另外四位也是享有盛名的伶人:时慧宝、俞振飞、余叔岩和言菊朋,真可谓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b> 小舍经努力搜寻,在相关书刊和“百度”网中找到了一些梨园扇及其当时名伶的影像资料,提供给有此爱好的朋友闲赏。由于小舍才疏学浅又孤陋寡闻,所谈浅显,只做茶余饭后的清谈闲篇,谬误之处还请师友们及时指正。</b></p> <p class="ql-block">金少山先生在演出《霸王别姬》前勾脸化妆。</p> <p class="ql-block">张君秋先生晚年留影和他年轻时与谭富英先生同台演出的剧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