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为了找一本证书,我打开了抽屉。放在最上边的是一本小本的影集,封面已泛黄。我翻开,多久都没打开了,我慢慢地翻着,目光落在了一张黑白照片上。一个中年男子面前背着一个邮袋,站在一棵大树旁,笑着露出两颗大门牙,身后是一条弯曲的山路。他就是我的父亲,年轻时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他说,那年他当邮递员,在路上,一个朋友给他拍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乡邮员,1976年参加工作,到2000年退休。他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时常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p><p class="ql-block"> 每天天不亮,父亲吃过早饭,就背着厚重的邮袋出门了。一天要走几十里的山路。那时,乡村很多还没有水泥公路,是那种黄土路或是小道。晴天还好,下雨天,尽管穿着雨衣,等父亲回到家,头发湿漉漉的,脸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衣服都能拧出水来,鞋子上满是泥巴。夏天,父亲会戴一顶草帽,脸晒得黝黑,颈部和手臂经常被晒得脱一层皮。但他从无怨言,尽管是合同工,他工作比谁都认真。</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信成了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报纸是人们了解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那时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时信的地址写错,有时姓名写错,造成了很多“死信”。父亲总是多方打听,让“死信”复活。他说,人们有事情才要写信,总不能因为我们一句“查无此人”就把信退回了。如果是挂号信或包裹单,父亲更是慎重对待,如果本人无法签收,也会找家里人代签。当天实在无法投递的,他会在单子上写上“人不在家,改明日再投”。宁愿第二天再跑一趟,也要把信件亲自交到人家手里。父亲就是这样,做事一丝不苟,没有投错一封信,没落下一张报纸……</p><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认真,乡亲们都很信任他,也对他特别好!有时到了饭点,父亲还在路上,乡亲们会留他在家里吃饭,但毕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父亲都婉言谢绝。乡亲们心疼他,时常偷偷地在他邮袋里塞几个热鸡蛋。有一回下大雨,父亲到了一个大娘家里,鞋子已湿透。大娘烧了热水,拿来洗脸盆让父亲洗脚,给他换上拖鞋。趁着煮饭的时间,帮父亲把鞋烘干。父亲回来笑着和我们说,大娘待他比奶奶待他还好。原来,大娘的儿子在地质队上班,好几年才回一趟家,平时只能靠信件和大娘交流。因此,儿子的来信成了母亲心中最开心的事。如果有包裹,为了让大娘不用跑一趟,也为了省那几块钱车费,父亲都是帮忙带上包裹。因此,每天不管有没有信件,到了村口,大娘总会让父亲进去歇一歇,再端上一杯热茶。</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工作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多次被评为省、地区、县“先进个人”,每次拿到奖状,他都很开心。1992年有一期的《闽东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弯弯曲曲的乡路》,那是父亲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我们都为他高兴。那时,我正在读师范,我就想,今后我走上工作岗位,也要像父亲一样,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年事已高,再也走不远那么长的山路了。我们四个兄妹也已成家立业,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父亲还是时常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不管是谁,取得成绩,父亲都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弯弯曲曲的乡路,留下了父亲的串串脚印,洒下了父亲的青春汗水……他朴实的一生,给子女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山路依旧,家风永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