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和母亲

海歌

<p class="ql-block">(作者心语:父亲驾鹤西去已十载有余,母亲仙逝也将近两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早就想写写我的父亲和母亲,迟迟不敢落笔,恐亵渎父爱和母爱。及至动笔,常常眼前有雾,视线模糊。父母的音容笑貌,厚爱大恩,他们吃的苦,遭的罪,点点滴滴,一丝一缕,交替又跳跃着在脑海浮现。写写停停,如同赖在母亲怀里,享受着母爱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我 的 父 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亲陈忠信于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二日已时,出生于杭州市萧山县戴村区许贤乡吴闸新屋道地村(即现在的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蛟山村)。一九五二年十月和母亲汪梅芳成婚,时年十九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结婚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艰苦创业,平凡一生</b></p><p class="ql-block"> 父亲年轻时长得比较帅气。身高一点七八米,五官端正,平顶短发,精神焕发,身材挺拔,村里人都叫他“长佬”。 </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以务农为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完成农活的基础上,也从事草绳、毛纸等小农经济,补贴家用。六十年代后期响应国家号召到萧山城厢镇一家饭店做服务员,后来当上了饭店主任。十年后精简回乡,到许贤乡石料厂食堂工作,并学会了厨师手艺。每逢红白喜事,近乡近村的人都会邀请父亲去烧菜,并渐渐成为名闻遐迩的好厨师。八十年代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里承包了几亩田地,他带领儿女们起早贪黑,忙得不可开交,一年四季,几乎没有休息天。九十年代中期,父亲和母亲应大弟夫妻邀请,到杭州生活了一段时间。父亲帮衬他们烧猪蹄,由弟媳妇送到预订的各大饭店,赚点生活费,母亲则帮他们照看小孩,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之后他们又回到农村老家,在村子的牛坞桥头开了一家小吃店,馄饨、馒头、面条、小炒,样样都有,曾一度人气很旺。后来因年龄关系,支撑不了多久,就关门大吉。从此,就开始了他们的老年生活。那时,父亲虽已六十多岁,满头银发,但依然精神抖擞。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整个老年阶段都像蜜蜂一样在辛勤的忙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农村屋后菜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住房变迁,见证家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小时候非常艰难,住的房子是上辈留下来的灶庇屋(即正屋后面搭建的辅房),屋后有个大池塘,称为“马桶池”。灶庇屋后门通池塘,前门通正屋。正屋住的是我大爷爷的小儿子陈吾明(即我堂小伯)。从我记事起,小伯家淘米洗菜洗衣服都要路过我家,到“马桶池”埠头,因此,家里的泥地经常被淋得湿漉漉的,尤其到了冬天,后门一开,冷风直灌,那个滋味真是有苦难言。我常听奶奶说,我们家不像家,像个过路凉亭。尽管这样,我祖母和父母都没有一声怨言,因此跟小伯家之间感情一直很好。我家的灶庇面积很小,上下两层总共不到六十平方米,楼上隔成两个房间,一个房间是我祖母住的(那时祖父已经去世),还有一个房间是父母住的。随着我们几个次第出生,基本都和祖母一起睡,在祖母的床上一天天长大。后来,我姐和我慢慢大一点了,又在楼上角落搭个小床,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过来了…… </p><p class="ql-block"> 父亲用自己劳动的双手,和母亲一起跌打滚爬,赚钱养家糊口,不仅将四个孩子培养成人,而且还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从简陋的灶庇到全村第一家采用预制板的三间两弄两层泥墙屋,再到全部采用石砌砖墙预制板的三层楼房,到二零零七年,又帮助我和大弟两家,在吴闸新农村盖起了两栋三层新楼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了父亲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遗憾的是,新楼房建好后,父亲只在我家住了不到两年时间就离开我们。父亲的一辈子,见证了我家房子的变迁。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房更比一房好。那是父亲能干的象征,也是他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位兄弟新农村住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家新农村住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家新农村住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家新农村住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助人为乐,不求名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父亲最突出的品质。他非常同情弱者,也同情最穷苦的人,一有机会就去帮助他们。一九八二年,萧山农村贯彻了农业改革,实行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许贤乡也把集体土地量化到户到人。我家承包了七八亩农田。从此后,全家生产的粮食,除了上缴国家的征购任务,交纳集体承包款之外,全部归自己所有。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解放了生产力。农闲时节,农民还可以去务工经商,经营其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当时,每家每户一年都要种两季水稻。第一季水稻成熟收割一般都在农历七月份,也就是一年中最酷热的季节。等第一季水稻收割以后,马上要把第二季水稻种下去,大家都称之为“抢收抢种”(即“双抢”),这段时间是农民最忙最苦最累的时节。我那个时候已经师范毕业分配工作了,曾经的生产队长已变成文弱书生。因为家里有承包田,每年暑假都要帮助家里“双抢”。大弟那时刚刚高中中专毕业分配到杭州工作,也会抽出时间回老家帮助父母“双抢”。因为我们人多田少,“双抢”一般都要比别人快两三天完成。这时,父亲就会动员我们全家出动,去帮助困难家庭“双抢”。其实我们完成自家的“双抢”后,都已经叫苦连天。脸晒黑了,背晒脱了皮,腰直不起来,多想好好休息几天。可是父亲连让我们喘息的机会都不给,直接指挥我们去帮助别人。酷暑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帮助别人插秧,那个苦啊累啊,实在是难熬。有时心里也埋怨父亲,不会疼惜自己的子女。但是每当我们帮助别人后,从别人感激的语言和表情中,我们也感到一种快乐和欣慰。</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心里,好像世上没有坏人,都是好人。有件事我记忆犹新,一天夜晚,父母都已躺下睡觉了,母亲突然想起大门廊檐下还有几样劳动工具没有拿进屋内,就对父亲说:“你能不能爬起来,把廊檐下的工具拿拿到屋里?被贼偷走就不好了。”父亲提高嗓门,生气地回复道:“你不去偷别人的东西,别人怎么会来偷你的东西?!”然后顾自睡了。把母亲说得非常难堪,又无言以对。那天晚上,母亲整夜没有睡好,生怕东西被人偷了。次日一早,母亲起来第一件事就去看廊檐下的劳动工具,看它们原封不动放在那里,才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州园林)</p> <p class="ql-block">  父亲做好事从不张扬,都是从他内心出发。我记忆中父亲有一辆28寸永久牌自行车,车的后座右侧常常挂一个用钢筋焊接的架子,用来放东西。为了修路,他的自行车架子上总是挂一只耳环畚箕和一把短柄山锄,只要看到路上有坑坑洼洼,他就会到山上挖点山土或者沙石,把低洼处填平;发现村边池塘洗衣石板歪斜或者脱落,他就会去铺好;每逢春节,他就用自己特有的手艺,免费为左邻右舍制作“扣肉”,邻居们吃着香嫩可口的扣肉,总是赞不绝口……父亲不善言辞,只管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声张,是村里一致公认的老好人!有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父母亲不求名闻利养,一辈子点点滴滴帮助别人,乐善好施的行为,为他们自己,更为我们后代积累了无形的功德(“阴德”)和无尽的福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制作扣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严格家教,宽以待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位严肃认真,遵循祖上家训严格家教的人。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对我非常严格,他常对我说“吃要有吃相,坐要有坐相,走要有走相。”比如吃饭时要求我捧着饭碗吃,如果不捧着饭碗,就会严厉呵斥;夹菜时,要求我顺着菜碗的边沿夹,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翻来覆去挑拣,如果你不遵守,他就会用筷子用力敲你的头;坐着吃饭时,要求我们两腿自然放平,不能翘起二郎腿,否则,他就会用脚踢你……凡此种种,父亲对我要求非常严苛,让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受益终身。父亲这种良好的家训家教也延续到了我的下一代,我确实也用同样的方法在要求我的儿子和我的孙女,当然我采取的是“君子动口不动手”。</p><p class="ql-block">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父亲对别人非常宽容,但对自己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则非常严厉。小孩发生口角或者打架是常事,但是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吵架,不管谁对谁错,他总是护着别人,一定会严厉教训自己的孩子。有一次,我跟邻居堂弟发生口角,堂叔到我父亲面前告状,说我欺负他儿子,父亲见我就打,一个巴掌把我打得晕头转向,耳朵嗡嗡响了三四天,所幸耳朵没有被他打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直言快语,处事严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秉性耿直,有一说一。要么不说,说出来的都是真话,但“真话难听,直言伤人”。其实这个道理父亲也懂,但就是做不到。比如子女孝敬他,给他买保健品,营养品,或者衣服之类,有些东西还比较昂贵。他见状就会说:“这些东西买来干嘛?贵么噶贵,其实都是假的,骗人的!”一点都不顾及我们的感受,经常弄得我们十分尴尬,落得孝敬不讨好的结果,心里很不是滋味。邻里、亲戚、朋友、同事,以及村里人,都对他有这种看法和评价,多数人还是赞扬他这种直言不讳,随性率真的个性,但也有人被他直言所伤。记得父亲七十岁那年,几位老板因开采石矿,把我家的一片山林砍伐一空,甚至把我家几座祖坟也夷为平地,事先也没和父亲商量,把我父亲气得直骂娘!父亲前去论理,因说话不够委婉,不仅没有得到应有赔偿,还被对方所质骂,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我出面沟通,才赔偿了一点损失,父亲也得到了一些安慰。那时黑势力当道,很多农户都跟我家一样,蒙受损失,都敢怒不敢言,只得忍气吞声,苦水往肚里咽。然人欺天不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时间未到。果不其然,没过几年,涉黑的几位老板有的判刑坐牢,有的逃到国外。  </p><p class="ql-block"> 父亲办事非常严肃,一板一眼,非常认真,而且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谁要是办事拖沓,不守时间,他就会跟谁急。记得我40岁那年,已经在临浦镇通济初中当校长了,我答应父亲那天上午九点去我外婆家做客,我因为学校有事,也没有给父亲电话,到下午才回到老家。父亲见到我,他一言不发,一脸生气的样子。我一看苗头不对,连忙解释迟到原因,父亲不由分说,扔过来一句气话:“你自己嚼舌头说九点呀!一个人说话不算数,算什么东西!”我连忙向他道歉,微笑着安慰他,才使他的气消了,接着又和我一起去了外婆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乐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教子有方,知恩感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一辈子勤俭节约,省吃俭用,把所有积蓄都花在子女的培养上。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比较穷,我家因父亲有厨师手艺,靠技术賺钱,比一般人家稍微好点。但是要供四个子女读书,压力也很大。我姐为了能让我们三兄弟能读书,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干活了,她先是到石料厂扒石子,后来又学裁缝,通过这些办法赚点小钱,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在父母的重视下,我和大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读到中专毕业。小弟读满初中就回家务农了。我和大弟读书还算不错,大弟读初中和高中时都担任班长,后来恢复高考后考入浙江机械工业学校(高中中专),毕业后留在杭州,分配到杭州电动工具厂工作,之后又担任厂团委书记、车间主任、集团门市部经理等职,退休前几年,又调到集团总部工作,成为集团高层领导一员。我在读小学初中时是大队里成绩最好的,那时读高中有名额,一个大队只能推荐一个人,因此大队党支部书记竭力推荐我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担任过生产队会计和生产队长,也到许贤建筑队做过学徒,后来因家里建房欠钱,父亲安排我到石料厂拉石块賺钱还债。在农村整整呆了四年后的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我报名参加考试,从初试到复试,很顺利考上了湘湖师范。之后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整整呆了三十八年,直到二零一七年退休。期间担任过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校长等职。我之所以说父母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不仅因为他们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今后有出息,过上幸福生活,不要像他们这一代过得那么辛苦和贫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兄弟陪父亲滨江游览)</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学习的道路上,有三件事我记忆犹新。一件是我考上湘湖师范后,他邀请了大队领导和我在读小学初中时的领导,到我家吃饭,以表庆祝和感谢。第二件是大弟考上浙江机械工业学校后,他在家里办了好几桌庆祝宴席,邀请当地领导和亲朋好友前来喝喜酒。在那个年代,一户人家两个儿子“金榜题名”,考上中专,在我们许贤乡算屈指可数,那是何等风光的事啊!父母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第三件是他70多岁时,向我提议去看望一下当年推荐我上高中的老书记。那天,我和父亲带着礼物去看望了本村老书记,可惜老书记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不太认识我们了。但是通过这次看望,我感觉到父亲十分高兴,又很安慰。那时,我内心强烈感受到,父亲是一个多么善良又懂得感恩的人啊!他的这种品格和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所以,在我读书和教书生涯中遇到的恩师和领导,我也一直感恩在心,念念不忘,而且经常去看望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现在想来,都跟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有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聪明能干,勤俭持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聪明能干,什么事情都会干,而且无师自通。他做厨师,从来没有拜过师,都是自己边学边思边实践,最后成为名闻遐迩,令人称赞的好厨师;家里的设施和物件修修补补,无论是木工活、泥工活,还是水电工的活,他都自己干。父亲三十多岁时,家里添置了一台草绳机,他自己学会后教我们怎么打草绳。那时我和姐姐两个人轮流作业,一天能打四五个草绳团,然后父亲用独轮车装到市场上卖掉。在我印象里,父亲在賺钱的问题上是动足了脑筋的,再加上勤快,肯吃苦,所以我家的经济条件要比一般的家庭稍微好一点。  </p><p class="ql-block"> 父亲终年忙碌,不知疲倦。从年初一做到年三十,几乎没有闲着的日子,就像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到了古稀之年,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也不需要他操心了,理应好好颐养天年,可是他就是闲不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到北坞村的农民那里“判稻草”(农民收割完水稻后,留下来的稻草估价卖给别人)。父亲连续几年都去买几亩田的稻草,大概也就几十元钱一亩。他先把稻草一撮一撮扎起来,然后用双轮车把稻草运到家附近空地上晾晒,晒干后再将稻草一捆一捆扎紧,最后放到家里或者屋檐下,伺机售卖,赚点小钱。有时也会遇到卖不出去的情况,导致亏钱。我们一直都劝父亲不必再这么劳苦了,但他就是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在一般人看来,父亲这种得不偿失的賺钱方式只有傻瓜才会干,但是只有我们才能理解父亲的心。其实父亲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賺钱,而是为了有事干,充实他的老年生活,排遣寂寞和无聊。</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他穿着很随便,从来不买高档衣服,即使我们给他买的衣服,也总是舍不得穿。他吃东西也不讲究,也不挑食,从来不浪费粮食,连剩菜剩饭都舍不得丢。他基本不抽烟,即使抽,也是每天晚饭后抽一支,并美其名曰:“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他也不喝酒,有时家里有可口菜肴或者去别人家做客,偶尔也会喝一点白酒,最多不会超过一两。记得我住在萧山的那段时光,父母偶尔会来我家住几天,每次来我家,父亲总要喝点酒,酒量也比平时要多一点,喝了酒,就侃侃而谈,喜上眉梢,心情大好。我非常喜欢父亲喝酒以后那个开心的样子。可惜这样美好的时光并不是很多,现在想来,总觉有点怅然和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宅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与病共生,乐观向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与疾病共存共生,从不怨天尤人。他对家太操心,对工作太拼命,对公益事业太热情,又加上性子急,也不懂得保养,因此从二十多岁开始就患有各种疾病。年轻时患腰疼背胀的疾病,经常去针灸,背上留下许多伤疤。中年患过两次黄疸肝炎,吃了数不清的中药。后来又患急性阑尾炎,不打麻醉针,忍着剧痛做手术。晚年患肝硬化、肝癌、并转移到心脏、肺部,两脚浮肿,病情严重恶化。在浙一医院住院不到十天,医生就对我们说:“你父亲的癌细胞已全身扩散,又是晚期,我们已无力回天,还是回家休养吧!”父亲回家后,病情一天天加重,肝区疼痛靠吃麻醉药维持,饭量也一天天减少,到最后几天,几乎不想吃任何东西了。那时,在宁夏大学美术系就读的侄儿文涛正好放暑假在家,父亲预知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就让侄儿给他画像,以作留念。那天时值初秋,天气凉爽,父亲坐在院子里的躺椅上,让侄儿给他画像。侄儿画得特别认真,特别用心,整整画了将近一个下午才把画像完成。父亲看着画像里的自己,既高兴,又伤感,当然也非常喜欢和满意。次日侄儿要返校了,跟父亲告别,父亲一边嘱咐侄儿,一边眼泪刷刷的流,他很清楚,这次跟孙儿的告别就是永别。见此情景,我的眼泪也禁不住夺眶而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侄儿为父亲画像)</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临终前半个月,我向学校请了假,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他非常安心。同时我还专为他制作了一张光盘,里面有文字、有照片,也有录像,记录了父亲的一生和他的音容笑貌,再配上刘和刚演唱的《父亲》之歌,十分震撼。光碟制作完成后,要不要给父亲看,我当时很有顾虑,担心父亲伤感。那天晚上,我们三兄弟征求了舅舅意见,舅舅认为这是你们做儿子的一片孝心,也是你父亲一生的荣光,他看了肯定喜欢。于是我们当晚就给父亲播放了这个光盘。父亲看了一遍后还不够过瘾,让我再给他播放一遍,看完第二遍,父亲的眼眶潮湿了,是伤感?是感动?是喜欢?还是安慰?我想都有吧?之后每一天,只要有人来看望父亲,他就会嘱咐我:“国良,你把那个光盘放给他们看看。”从父亲的嘱咐中,我感受到他对这个光盘的欢喜和骄傲!也感受到他对自己一生的满足和欣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和舅舅在绍兴柯岩风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安详离世,亲人悲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弥留之际,亲人们都来了,他们见父亲精神尚好,在父亲病床前站了一会儿就到小弟家的老屋里去聊天了,只剩下我一人陪伴和照看父亲。父亲对我说:“国良,我想坐一会儿,你帮我扶起来。”于是,我就轻轻的用右手将父亲托起,让他坐在床沿上。我说:“爹爹,这样坐着舒服不舒服?”连问三声,他都没有应我。我一看父亲,他眼神呆滞,两手下垂,就知道大势不妙,于是一边呼喊父亲,一边打电话给弟弟,让他们马上过来。不到两分钟,亲人们都赶来了。我拥扶着父亲,小弟跪在父亲后面给父亲当靠垫,舅舅按住父亲的手腕诊脉搏,大家不停的呼喊着父亲,可这时的父亲再也没应我们一声,再也没睁眼看我们一眼,但我相信他一定能听到亲人们嘶声裂肺的呼喊!父亲就这样安详的告别了我们,可以这样说,父亲是坐着离开这个世界的。像这样的善终瑞相在我们当地是绝无仅有的。父亲离世的确切时间是公元二零零九年农历七月廿六日午时,享年七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离世对我们全家很大的打击,一连几天,大家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前来吊唁的除了亲朋好友,还有我跟大弟单位的领导。送来的花篮花圈摆满了整个院子,以及房前屋后围墙。灵堂里播放着父亲生前由我为他制作的光盘,许多亲人看了光盘里父亲的音容笑貌,都流下了悲伤的眼泪。可以这么说,父亲的后事,我们给他办得既风光又体面,既热闹又隆重,既实在又富有新意。前来赶场的道士都一致评价我们做得好,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隆重又令人感动的丧事。我们单位几位领导看了我父亲的光盘后也觉得富有新意,以致后来他们的亲人去世,也让我帮助他们制作光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舅舅跟我父亲感情特别深厚,对我父亲去世深感悲痛,为了表达对我父亲的深切怀念,饱含深情撰写一诗,对父亲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赞大姐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拥政守法,孝义传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孝敬父母,尊重师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勤劳朴素,吃苦耐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悟人难,舍己济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扶贫帮困,助人为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桥铺路,不求名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益事业,视为己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刚正直言,百姓融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言传身教,育儿有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凡一生,为人榜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和舅舅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十周年纪念日,我写下了以下这段祭文,告慰父亲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父亲: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您的子孙和亲人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深的怀念您! </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父亲,十年前您的突然离去使我们感到无比悲痛和惋惜。悲痛的是我们还没有好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您就匆匆离我们而去;惋惜的是您辛苦了大半辈子还没有好好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就不辞而别!我们深知,人不可能死而复生,仅有悲痛和惋惜是没有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做一些让您值得安慰和骄傲的事,才能对得起您。十年来,我们没有忘记您的嘱托,首先是照顾好我们老母亲。您的儿子、媳妇,以及孙辈们经常去看望她,陪伴她,和她拉家常,给她推拿洗脚,还带去好吃的,好穿的,可谓无微不至;六年前,还专门给她请了住家保姆,24小时陪同伺候,让她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今88岁的母亲被大家公认为村里最幸福的老人!其次,我们兄弟三家和睦相处,事事顺心。您的大孙子事业已小有成就;曾孙女活泼可爱,学习上进;小孙子已经是任教六年的公办教师;曾孙子长得憨态可掬,十分可爱;孙女于香港岭南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如今已学成回国。亲爱的父亲,听到这里,您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的。</p><p class="ql-block"> “ 亲爱的父亲,在您十周年祭日到来之际,我们全家人以及至亲好友到绍兴延寿寺,非常隆重的为您做了一场当代世界宗教领袖净空法师所倡导的三时系念超度法事,让您的灵魂得以提升和超度,从此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再无烦恼和痛苦!希望您从此以后按照佛陀要求,继续行善积德,持戒修行,发愿往生,早日成佛,乘愿再来,普渡众生!”</p><p class="ql-block"> 您的儿女们叩拜!</p><p class="ql-block"> 乙亥年七月廿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 的 母 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汪梅芳于一九三二年农历十二月廿一日丑时,出生在富阳县渔山乡大坞村(目前为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墅溪村)。我外公叫汪熠山,外婆叫余茶英,外公外婆生有五个子女,我母亲最大,我姨娘汪兰芳老二(四十多岁病故),老三老四就是我大舅和二舅(早年夭亡),小舅汪关炘今年已七十五岁,依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练书法,写文章,种蔬菜,打麻将,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我跟舅舅年龄差距不大,两人志趣相投,感情很深,每次都有共同话题。我对舅舅既崇敬,又佩服。他乐善好施,编家谱,修宗庙,救济急难群众……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会写诗作文,临近古稀之年,还编撰两本自己原创书籍《墅溪人生》和《墅溪情怀》,简直让我刮目相看,赞佩不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坞村两边是高山,中间是溪流,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外公家住在汪家墙门,墙门里住着六七户汪氏人家,大约四五十个人,人口最高峰时达到近六十人!可谓济济一堂,人丁兴旺。在我记忆里,汪家墙门很大,迈上台阶,一块耀眼的金字科举匾额便映入你的眼帘,跨进大门,就见一个四四方方用青石板铺就的大天井,天井的正北侧是大厅堂,是汪氏族人逢年过节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墙门的房屋一共两层,用全实木建造,楼上全部用“木牛腿”挑出,四面贯通,俗称走马廊。整个建筑看上去非常豪华又精致,飞檐斗拱,龙凤雕刻,随处可见。让人感觉就是大户人家。据我舅舅说,汪氏家族人才辈出,清代就出现了三位武举人,其中一位武举人就是我母亲的爷爷。民国时期母亲的大伯又担任渔山乡乡长。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和环境中慢慢长大。</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二年那年,母亲经大坞同村人(我的姑丈)介绍,嫁到萧山县许贤乡吴闸新屋道地村,和我父亲成婚,时年二十岁。真是无巧不成书。母亲的婆婆(我奶奶)竟是同一汪家墙门里一起长大的堂姐。根据我们这里的风俗,女人嫁到夫家,在称呼上辈分要低一级,因此她只能称我奶奶为“娘娘”。一开始这样称呼感觉非常尴尬,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据我母亲讲,她跟我奶奶婆媳关系相当好,从来没有脸红过,更别说吵架了。事实也是如此,从我出生到我奶奶去世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确实没有看到她们吵过架,闹过别扭。我想,这都得益于汪家良好的家风传承和教养,也显示了我母亲和我奶奶的大度和包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生前经常跟我讲,她小时候很艰苦。四五岁时,我外公就得了严重痰火病,不能正常上山下地劳动,既不能挣钱,还要看病,家境变得越来越贫穷。七八岁时,就跟着外婆学做各种农活和家务活:上山砍柴、砍毛竹、采茶叶、采粽子箬叶、养蚕宝宝、纺纱织布、缝衣做鞋、编织草鞋……里里外外,什么活都干,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特别是采茶叶,母亲讲起来眉飞色舞,特别骄傲。她说她十六七岁时,是村里的采茶能手,她采茶叶既快又好,有时一天能采二十来斤青茶,经常被评为一等奖,多次受到大会表扬。有时奖励一块毛巾或者一顶草帽,高兴得不得了。青少年时期的艰苦岁月,让母亲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也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灵巧的手脚,为后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的新衣服和新鞋子,都是我母亲亲自一针一线缝制的,做得特别精致和漂亮,穿着特别舒适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  母亲小时候只读了几个月小学就辍学了,因为那时候我外公重病,家里的重担都落在我外婆和她这个长女的肩上。因此把就学的机会都让给了弟弟和妹妹。而她和外婆,则支撑起了整个家!可以这么说,母亲基本属于文盲。但她有灵气,有悟性,而且求知若渴,短短几个月小学时光,却激发了她学习的欲望。每当弟弟妹妹读书回到家里,她经常去翻看他们的书本,并让弟弟妹妹帮她识字。结婚之后,大队里办起了幼儿班,让她做管理员,后来大队又开办扫盲班,她又报名参加,平时又从我父亲那里学到一些知识。由于母亲聪慧好学,积极能干,人缘不错,大队选她为妇女副主任。当时妇女主任(后来成为我姐的婆婆)因家中小孩多需要照顾,妇女工作主要由我母亲去做,有时到县里开会也让我母亲去,母亲感觉非常光荣,有时会议还发被面等纪念品,母亲如获至宝一样欢喜。母亲就这样,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自己苦学,日积月累,逐步认识了好几百个文字。直到她晚年看电视里播放的越剧,还基本认得屏幕上放出来的字幕。</p> <p class="ql-block">  母亲年轻时很喜欢看戏。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既没有收音机录音机,也没有电视电影,老百姓最期盼、最开心的事就是正月里看社戏。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外婆家富阳墅溪大坞里村口大樟树旁边的庙里看戏。看戏前,要提前从家里搬着长凳子到戏台前去放好,占领自家的看戏位置。记得我小时候去外婆家拜年,基本都有社戏可看。父母亲是看戏的常客,我因为还小,看不到台上的演出,舅舅就让我骑在他的两个肩膀上看戏,虽然看不懂戏的故事情节,但感觉非常过瘾好玩。</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慢慢长大,对大人们看的戏逐渐产生了好奇心,也经常要母亲给我“讲戏”。很多次,母亲一边点着煤油灯织布,一边给我“讲戏”。印象最深的是《何文秀哭牌算命》,还有《严兰珍盘夫》《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故事,里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至今记忆犹新。最近,我在家看电视时,突然看到有《薛丁山》的电视连续剧,于是一口气连看40集,对薛仁贵和薛丁山的故事情节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也把儿时母亲给我讲的故事串联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母亲最喜欢看的是越剧,有时也看绍剧,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到了文革时期,主要看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这个时候,我已有十多岁,故事情节自己能看懂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除了爱看戏、会“讲戏”,她还喜欢唱戏,唱越剧。并且唱得有板有眼,非常动听。母亲这种音乐天赋也影响我们这一代。我姐年轻时也喜欢唱戏唱歌,而且活泼可爱,热情大方,可谓人见人爱。我们三兄弟从小到大也喜欢唱歌,同一般人相比,我们的音准音色都要略胜一筹。我从小不仅喜欢唱歌,还喜欢唱戏,特别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杜鹃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以及后来盛行的越剧《红楼梦》《何文秀》《王老虎抢亲》等,大多选段都会唱,即便是绍剧、绍兴莲花落、黄梅戏等,也会哼上几段。小弟算得上是情歌王子,擅长婉转动人的情感歌曲,尤其酷爱邓丽君的歌曲。当初听歌主要通过放磁带,看不到歌词。为了弄清邓丽君唱的每一首歌曲,小弟边听边将邓丽君的歌词记录下来,有时为了弄清楚歌词中的某一个词或字,要反复听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把歌词意思弄清楚。几年下来,他一共记录了好几百首邓丽君歌曲,期间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不言而喻!毫不夸张的说,小弟对邓丽君以及她的歌曲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杭州成立了邓丽君歌友会,小弟夫妇双双参会,并成为歌友会骨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湖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她那个时代典型的农家妇女。她跟父亲结婚后,基本就是和泥土打交道。主要是参加生产队劳动:种菜、插秧、耘田、割稻子、剥絡蔴……样样都会。特别是剥絡蔴,生产队是按数量计分的,母亲力气大,手脚快,从拔絡蔴,夹絡蔴,剥絡蔴,到浸絡蔴,整个过程很复杂。尤其是剥絡蔴这个环节最关键,一靠巧力,更靠技术,特别是絡蔴梢头,枝丫很多,很难剥的。那时,生产队里经常举行剥絡蔴比赛,母亲总能获得前三名。</p><p class="ql-block"> 除了参加生产队劳动,母亲还在家庭副业上辛勤劳作。养猪、养兔、养鸡、养鸭、养鹅、打草绳、纺纱织布、编织草鞋、贩卖水果……只要有钱赚,她就会动脑筋,想办法,再苦再累也不怕。通过辛勤付出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培育孩子。因为母亲太忙了,所以幼年时的我们,基本都由奶奶照看,母亲根本无暇顾及。后来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家里有些农活和养殖牲畜等由我们替代了,父母也轻松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在舅舅家做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零年以后,国家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的承包田有村子附近的,有沙地区块的,也有围垦区块的,另外还有茭白田,江边絡蔴田和自留地等等。这个时期,我们兄弟几个都已长大,我刚刚结婚。家里农活基本由我们几个男人撑着,母亲已退居二线,主要做后勤服务工作。我儿子陈文骁(乳名锴锴,小名陈锴)出生后,因为我们夫妻俩都是教师,工作非常繁重,无法照料孩子,只有母亲到我家(临浦镇中的教师宿舍)来帮忙。又过了几年,侄儿陈文涛(乳名程程,小名陈天勇)和侄女陈舒逸(乳名逸逸)相继出生,母亲轮流各家照料孩子,忙得不亦乐乎(以下图片母亲所带小孩依次为孙子陈文骁、陈文涛、孙女陈舒逸、曾孙女陈可清和曾孙子蹬蹬)。</p> <p class="ql-block">  待人真诚,热情好客,是母亲与生俱来的亮点,一般的人都难以达到她这样的境界。记得我小时候,凡是到我家做客的亲戚,母亲都会热情接待,递烟泡茶,杀鸡杀鸭,总要弄一桌丰盛的菜肴招待客人。那时,农民都比较贫穷,平时很少吃得起鸡鸭鱼肉,所以尽管主人菜肴丰盛,客人一般都不好意思去吃。这时,母亲就会用筷子把鱼肉夹到客人饭碗里。会装客的人即使你把鱼肉夹到他饭碗里,他也不会直接就吃,而是把鱼肉再夹回到菜碗里,然后母亲再会把鱼肉夹到客人饭碗里。如此客来客去,来回三四次,直到客人接受为止。有的客人特别会装,不是他不想吃,而是不好意思吃,这时,母亲就会拿出绝招:将鱼肉夹到客人饭碗里之后,再搅拌几下,使菜肴和米饭混在一起,这时客人就不好意思再推脱了。我知道母亲的为人,她不是假装客气,而且真心好客,希望客人多吃一点,吃得好一点。吃完了饭,如果客人提出要走,母亲就会竭力挽留,让他(她)过夜再走,即使不过夜,也要吃了晚饭再走。如果客人起身要走,母亲就会拉着客人不让他(她)走,一来二去要拉扯好多次才肯罢休。那时,因为交通工具落后,亲戚之间串门只能用两腿走路,加上都是泥泞小路,做一次客非常不容易。因此,做客过夜是常有的事。在我家亲戚圈内,母亲热情迎客是出了名的,而母亲的送客更是独有情谊,使人难忘。特别像我外公外婆、舅公舅婆,或者姑父姑妈等至亲来我家做客,当客人留不住要走的时候,母亲的送客热情堪比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母亲不仅给客人准备回礼,还要将客人送到很远。比如,我外婆来家做客要走的时候,母亲每次会送她到两里路之外的华家村,才会依依惜别。我舅公来我家做客要走的时候,母亲每次会送他到一里路之外的洪家屯或者苏家屋(地名)甚至更远。对于其他客人,她都是一样的客气和热情。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春节期间我舅舅和舅公来我家做客,他们都喜欢喝酒(我那时十七八岁,也会喝点)。晚餐开始,母亲就用蜡酒壶温好了米酒,然后娘舅外甥三代人一起开喝,舅公打开了话匣子,爽朗的笑声在温暖的家里回荡。这一天,母亲备足了菜肴,加上热气腾腾的由我爸自己酿的糯米酒,那个情景现在想来还是颇有回味。我们喝了一杯又一杯,喝了一壶又一壶,一直喝到子夜时分,还不肯罢休。母亲将菜炒了一碗又一碗,将酒烫了一壶又一壶。她就坐在我们旁边,一边听我们高谈阔论,一边耐心细致的为我们服务,感觉特别开心。直到我们都喝到醉醺醺,才恋恋不舍的结束了这场晚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结束都忘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直到她晚年还是这样。母亲晚年,我们给她请了全天候24小时全职保姆。母亲对待保姆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从来没有把她当佣人看待。儿子媳妇、亲朋好友送来的衣服、食品、水果等,母亲都会大方的送给保姆。只要家里有人来,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邻里乡亲,她都要求保姆泡茶请坐,还把自己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一股脑儿拿出来招待他们……母亲待人接物的好客热情,慷慨大方的优良品质,到底是谁教会她的?我今天回想起来,追溯母亲的上一辈,上上辈,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我的外公外婆和她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也都是像我母亲一样的人,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学到了这些品质。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对后代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虎哥和建平弟来我家看望母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吾阳阿伯来我家看望母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位有福之人。虽然亲生女儿英年早逝,让她非常痛心。但是“老天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母亲七十五岁那年,当年在我家插队落户的知青美云姐在时隔四十年后,带着她的丈夫从杭州来到我家“寻亲”,母亲见到美云姐先是一愣,以为是陌生人问路,当美云姐说出自己的名字后,母亲才缓过神来,接着两人热情相拥,高兴得说不出话来,激动的眼泪夺眶而出。几十年不见,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抒不完的情。那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让母亲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p><p class="ql-block"> 从重逢那天开始,美云姐就像自己的亲娘一样看待母亲,而且在称呼上,也将当年的“梅芳阿姨”改为“姆母”。从此,母亲又多了一个“女儿”。好像老天特意安排一样,当自己的女儿失去之后,老天又派一个女儿来到她的身边。每逢节假日或母亲生日,美云姐总要来看望母亲,经常买吃的、穿的、用的送给母亲。特别是当知道母亲身体不好或者住院治疗,美云姐总是第一时间来到母亲身边,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体贴入微,让母亲感到非常温暖和高兴。美云姐每次来我家,母亲总是格外高兴,俩人亲亲热热拉着手,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给我们留下“不是亲女儿,胜似亲女儿”的感觉。而我们全家也把美云姐当成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姐姐。</p><p class="ql-block"> 美云姐不仅对我母亲这么好,对我父亲感情也很深。记得父亲时隔四十年后再见到美云姐时,他非常激动,笑得合不拢嘴。美云姐第二次来时,他一定要美云姐坐上三轮车,并骑车带她兜风观看村容村貌。坐在父亲小小的三轮车上,美云姐仿佛又回到四十年前小姑娘的时候了。父亲生病后,美云姐一有空就来看望。在杭州住院期间,美云姐又多次看望父亲,父亲非常高兴。父亲去世后,美云姐深感悲痛,整夜守灵。那一夜,她拥着我母亲,安抚我母亲,担心我母亲悲伤过度,身体垮掉……</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转眼间,十五年过去了,美云姐多年如一日,对我父母像亲生父母一样,给父母带来许多温暖和感动,直到把父母都护送归山,入土为安。像这样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人,真的屈指可数,难能可贵。我们全家永远记住美云姐的情,永远感谢她对我们父母的恩。如今,父母虽然都离我们而去了,但是我们全家和美云姐家的交往还在继续,我们之间的感情还在升华,我们都十分珍惜这种难得的缘分,让我们一起陪伴到老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和美云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典型的良家妇女,她性情温和,会包容,能忍耐,懂得人情世故。虽然父亲脾气急躁,性情耿直,但母亲的性格和父亲的性格形成了互补,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尽管他俩一辈子磕磕绊绊,小吵小闹不断,但对于婚姻的坚贞和家庭的责任是他们共同的坚守。在我眼里,母亲是能够忍辱负重的女人。对于父亲有时向她发火,她总是一笑了之,从不火上浇油;对于社会上看不惯的人和事,她总是持包容心态,从不牢骚满腹,横加指责。母亲也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很多古训她都能脱口而出“气宽寿长”、“量大福大”、“贪小失大”、“礼多人不怪”、“好人有好报”、“远亲不如近邻”……对于家人, 她都能平等对待,从不厚此薄彼。在他眼里,儿子个个孝,媳妇个个好,孙辈个个俏!所以全家上下对母亲都比较佩服,也非常贴心。足见母亲的智慧和豁达。</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七十九岁那年,我们为她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祝寿仪式。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老人做寿一般逢十做,比如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九十大寿等。而做寿一般都是逢十提前一年,所以母亲的八十大寿在七十九岁举行。做寿那天,我们邀请了亲邻好友和陈氏家族许多亲人,济济一堂近百人。祝寿仪式在父母老宅小弟家举行,寿礼摆满了整个堂屋:寿桃、蛋糕、衣物、蚕丝被、电热毯等等,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我的好朋友胡正好先生(中国美协会员)专门为母亲创作了寿画,题写了寿联:“心宽体健喜庆八十寿辰,其乐融融安享后福无边”。舅舅专为母亲八十大寿作诗二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经两朝,酸甜苦辣人生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养老育儿,春夏秋冬都劳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锤百炼,仁义道德都学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功德圆满,福禄禧寿宏图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子孝孙贤教有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众人敬颂功德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世积德今世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福满人间寿南山。</p><p class="ql-block"> 祝寿仪式由我主持,在一段简短的开场白以后,大家一起为母亲合唱生日快乐歌,然后由母亲许愿、吹蜡烛。接着家人们一一为母亲送上寿礼。最后全场高举酒杯,寿宴正式开始。这一天大家都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祝寿氛围空前,母亲心里乐开了花。从仪式开始到结束,母亲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寿宴结束以后,除了拍摄合家欢,还拍摄了各种组合的留念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祝寿形式在本村本地都是非常罕见的,受到亲人朋友和乡邻乡亲的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八十大寿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八十大寿场景)</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位有信仰的人。她一生信佛,大概是受外公外婆的影响。她十多岁时就开始诵经念佛,特别崇拜观世音菩萨。听母亲说,我出生后算命先生给我排生辰八字,说我需要继拜出的。于是母亲就将我继拜了观世音菩萨。从中可见母亲对佛菩萨的崇敬和膜拜!在我记忆里,逢年过节,母亲都会十分虔诚的请佛菩萨,还让我们跟着她恭恭敬敬的拜菩萨。</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佛的信仰是一以贯之的,除了平时念经念佛,在佛菩萨诞生日和成道日等都会在家里烧香拜佛。中年以后,经常跟随村里的善男信女,特别是一些同龄人,到附近的寺庙烧香拜佛,最远的那次到了南海佛国普陀山,朝拜观世音菩萨。进入老年,就和村里的老太太们一起走家串户念佛,每次念佛,主人都会给她们一定的报酬,并送给她们糖果、雨伞、毛巾等礼品,时间长了,家里的柜子里抽屉里都塞满了这些念佛礼品。八十岁以后,母亲步入了晚年,因身体原因,走家串户念佛的活动基本不参加了,她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家里。后来我们为母亲聘请了住家全职保姆,她就跟保姆一起在家念佛,还教保姆折元宝,做银锭。特别是折元宝,母亲是信手拈来,轻车熟路,各种形状的元宝在她手里像变魔术一样,精彩纷呈,让人目瞪口呆。母亲折元宝时,一边诵经,一边念佛,据说用这样的元宝请佛菩萨,会得到佛菩萨护佑加持,特别灵验。</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这些佛事外,母亲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晨起要到家里供奉的佛堂点香点蜡烛拜菩萨,同时诵经半小时到一小时。母亲拜菩萨时,嘴里总是念念有词:“菩萨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无病无灾,福寿康宁”等。</p><p class="ql-block"> 让我非常诧异和惊叹的是,当母亲89岁时,还能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流畅的背出来:</p><p class="ql-block"> “昔日唐僧去取经,路有十万八千里。愁精魔王多苦楚,取得一卷佛心经。口念心经心勿明,要见如来梦里寻。心经本是心中出,劝人勿向外边行。五十四卷佛心经,两百七十字分明。般字起首诃字止,除灭两字在中心。八字波罗通天堂,七分六色安人心。四揭谛上行方便,三菩提内放光明。是大神咒修行处,是无等咒到家门。心经虽小功成大。一卷心经婆娑行,三菩提来放光明。唐僧经往西天去,编起一卷佛心经。</p><p class="ql-block">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p><p class="ql-block"> “日落西山一盏灯,照起修行念佛人。若要修行灵山去,问有多少路渡程。佛法公公说原因,路有十万八千有余零。问知哪里修行路,方寸里面去修行。问知哪里无常躲,静养三宝好长生。问知哪里安生处,金银城宫中去安生。问知哪里回家乡,门前道路往西行。般若心经无边妙,妙在园门又在心。世上男女人人有,不肯往内去追寻。前苦后甜多多少,移山倒海枉劳心。有人念得自心经,便为西方大圣人。阿弥陀佛心经色,相好光明无灯笼。大河弯转无沙弥,干漠诚心过大海。化中化佛化素衣化菩萨,烛前路边四十八愿度众生。周边远明东边暗,南无西方大慈大悲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南无阿弥多婆亱、哆他伽哆亱、哆地亱他、阿弥唎哆婆毗、阿弥唎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伽兰帝、阿弥唎哆、毗伽兰哆、伽弥腻、伽伽那、积哆伽唎娑婆诃。”</p><p class="ql-block"> 听完母亲的背诵,我惊呆了,我问母亲:“你什么时候背下来的呀?”她说自己二十多岁时就会背了。我只知道心经的全文,想不到心经前后还有那么长的引文和尾文。出于好奇和兴趣,我让母亲慢慢的一句一句再背一遍,然后我就把它记录下来了。因为母亲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用萧山话背诵,因此记录的文字并不一定正确。</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佛教对她思想的影响,精神的寄托是很大的。佛教不仅启迪了她的慈悲心和善心善念,还培养了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为人处世的优良品质。正是因为母亲的正知正觉和乐善好施的为人之道,影响了我们三代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在佛堂虔诚拜佛)</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晚年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为何这么认定?是根据网上有关资料加以判定的。据资料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轻度认知功能下降阶段。主要的症状为记忆力下降,表现为旧事不忘,近事遗忘,有时刚说过的话或者是想去做的事突然性遗忘。二、轻度痴呆阶段。主要症状为记忆力严重下降,时间定向障碍,记不住今天是哪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三、中度痴呆阶段。有地点定向力障碍,出门后会忘记回家的路。四、重度痴呆阶段。时间为发病后8-12年,病情进一步发展,已经到了晚期,主要症状为失语、失用、大小便失禁等。</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大致是从83岁开始的,也就是在我父亲离世五年后。之前五年,她都是一个人独自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没有问题。我和大弟分别住在萧山和杭州,一般逢双休或节假日都回来看望她。好在小弟他们住在母亲隔壁,经常会去照看,所以我们比较放心。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发现母亲的记忆力明显下降,刚说过的话就会忘记,有些问题问了再问。她常年吃高血压的药,每天早上起来吃一颗,因为记性差了,有时会忘记吃药,或者吃了以后再吃。当我们每次问她今天药吃了没有,她总是说“我也忘记了”。从那时起,我们就感觉母亲不能再一人独自生活了,应该有人照顾了。于是我们兄弟几个都动员她跟我们一起住,但是她就是喜欢农村,喜欢自己住惯了的屋子。萧山杭州都不想去,连隔壁小弟家也不想去。我们拗不过她,也不能强迫她,又能理解她,最后只能顺从她。于是,我们就开始给她请住家保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在阳台看老法师画册)</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保姆是我们本地南坞山里人,六十岁不到一点。这个阿姨见过世面,做过小生意,能说会道,干活也比较利索,而且称呼我母亲也叫妈,跟我母亲同吃同住同睡,照料比较周到。母亲一开始对她很是满意,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保姆隔三差五回自己家做家务,她在我家和自己家两边来回跑,欲想两个家的事都能兼顾。但事实上是兼顾不了的,往往会顾此失彼。那是冬天的一个早晨,保姆趁我母亲还在睡觉,一起床骑上电瓶车就回自己家去了。母亲起床后,发现保姆不在,她只能独自起床下楼去做早饭,吃完饭起身时,脚下垫子滑了一下,母亲一屁股摔倒在地,疼得哇哇直叫,幸亏被隔壁闻声前来的弟媳妇看到,才把她搀扶起来,但是母亲已动弹不得,疼痛难忍。弟媳妇给我打了电话后,我径直从萧山开车到老家,把母亲送往戴村骨伤科医院拍片,结果显示右大腿骨骨折。后来经堂兄阿虎建议和帮助联系,我们把母亲送到杭州117部队医院就诊,经手术一周后出院回家疗养。母亲在病床上足足躺了四个多月后,才慢慢恢复,能独立行走,算是不幸中的万幸。那段时期,我们全家人都围绕母亲转,母亲也是吃尽了苦头。</p><p class="ql-block"> 母亲疗伤那段时期正是春节前后。保姆眼看母亲天天躺在床上,每天要替换多次尿布,同时还得端茶送饭,倒水喂药,叫苦不迭,也不知何时是个头。于是,春节后,她一个电话说自己身体欠佳要去看病,就不来了。后来我们了解到她又去萧山做保姆,而且频繁换了好几家。其实母亲腿没有骨折之前,生活基本都能自己料理,保姆的工作主要就是陪伴,很少有脏活、累活和重活,可以说非常轻松。如今母亲病倒了,脏活累活多了,她就借故不干了,作为保姆,真的不应该这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大腿骨折后在家养伤)</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保姆走了以后,我们又请了第二个保姆,是我妻子通过佛友微信群找到的,保姆女儿也是佛门弟子,听说我家找保姆,就把自己母亲推荐过来了。保姆的老家在嵊州,老伴在家务农。她跟老伴商量后就到我家来照顾我母亲了。这位保姆做事很卖力,除了照顾好我母亲外,房前屋后的菜园也由她亲自打理。</p><p class="ql-block"> 保姆六十来岁,长得有点臃肿,一口浓重的嵊州话。她很勤快,也很节约,吃长素,不吃荤。她也信佛,和我母亲一起经常念经念佛,用黄纸折元宝。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腿慢慢恢复了,会下地走路了。平时,保姆经常搀扶母亲去散步,去邻居家串门,去的最多的是我小伯(吾明)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我母亲将近九十岁时,只能在自己院子里散散步,到村里公园走不动了。于是我们给她配备了一个轮椅,让保姆推着母亲到外边蹓跶。就</span>这样,保姆在我家一干就是五年,和我母亲相处得也不错。后来,保姆因家里老伴需要陪伴和照顾,就回老家了。我们竭力挽留无果,只有随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在萧山医院住院。右为保姆杏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湖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母亲八十九岁那年,按照惯例,我们要为她做九十大寿。这次做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形式,让做寿更有意义,也更有新意。祝寿仪式在我家(新农村)举行,白天,我们邀请了两大桌邻里乡村的老太太、老太公共二十六人,为母亲大人诵经、念佛、祈祷。这天,前来念佛的善男信女们天蒙蒙亮就陆续前来了,人都到齐后,我做了简短的开场白,向大家说明了母亲九十大寿为何要采用这种形式来举办,又顺便向大家传播了佛教文化,介绍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同时还阐明我们诵经念佛的意义和好处等,大家听后感觉非常新鲜,受益匪浅,都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有的还为我竖起了大拇指!而后,男女两桌分坐,开始了他们诵经念佛的程序。人人非常喜乐,个个十分认真,齐刷刷的诵经念佛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再加上清脆的木鱼声,以及抑扬顿挫的男女和声,组成了一支优美动听的交响乐。我一边为他们拍照录像,一边微笑着向他们颔首赞许。这样美好的氛围一直持续到傍晚整个活动结束。临走时,我们给每位参与者赠送了丰厚礼品和念佛机,人人笑容满面,非常满意,赞口不绝。</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我们又特别邀请了陈氏家族所有长辈来我家共进寿宴,还给每位长辈赠送大礼包和大红包,并拍摄了集体照以作留念。有几位长辈来时都准备了红包要送给我母亲,我们都一一婉拒了。他们说,你们不仅不收红包,还给我们红包,真是太客气了!母亲九十大寿之所以这样的形式举办,我们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母亲信仰佛教,对佛菩萨非常虔诚,所以通过诵经念佛可以得到佛力加持,增长母亲福报。二是通过邀请长辈出席寿宴和送礼,可以在家族里传递孝敬长辈的正能量。这两方面的意图最后都达成得比较理想。特别是母亲,对我们采取这种形式为她祝寿,她非常开心和满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九十大寿宴请所有陈氏家族长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保姆走了以后,我们又请了第三个保姆,她也是我们本地南坞山里人,六十多岁,性格比较内向,干活比较细致。那段时期,母亲除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外,还有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病,特别到了晚上或者半夜,发作时就会喉咙痛,看她非常难受,有时吃点药就会消除,有时吃了药也不管用,只能让她喝点水或者吃点水果,再用语言安慰安慰她,然后症状就会自动消失。我们多次陪母亲去医院检查,医生认为是老年性冠心病引起的喉咙痛,这个年龄得这种病基本不可能逆转,是器官衰老的正常现象。所以我们只能给她配点药维持维持。像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两三个月,保姆因母亲晚上折腾经常睡不好觉,在我们面前叫苦连天,后来我们就让她回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和大弟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母亲需要我们亲人自己照料和陪伴了。兄弟几个商议后,决定让母亲住到小弟家。</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小弟家的前一天,阳光明媚,我和母亲坐在二楼阳台上,母子俩整整聊了一个多小时。这次跟母亲聊天,我是有意识的,因为母亲从八十岁开始,就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有时说话语无伦次,有时头脑很清晰。因此,我的目的是趁母亲思维比较清晰时对她做个采访,从她的追忆和叙述中,了解她真实的人生和感悟,以便在她百年后为她写篇纪念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子情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搬到小弟家后,我们开始轮流值班陪伴母亲。白天由小弟和弟媳照料,晚上由兄弟几个轮流陪护,睡在母亲身边。这样的安排,让母亲非常满意和安慰,她在小弟家度过了一段很开心很踏实的日子。但遗憾的是,由于她的冠心病日益加重,发作次数也逐渐递增,除了每天晚上要发作几次外,有时白天也会发作。母亲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的衰弱下去。母亲去世前的那个晚上,是小弟夫妻俩陪伴的。据说那个晚上,母亲的病连连发作,几乎折腾了大半夜,小弟夫妻俩也无计可施,眼睁睁看着母亲无力挣扎的样子,心如刀绞。天不亮,小弟就打电话给我和大弟。于是,大弟赶忙从杭州赶到老家把母亲接上,急速送往萧山人民医院。我在医院门口等候他们。到了急诊室,经护士测量血压后,感觉母亲已经呼吸微弱,就让我们立刻送急救室抢救。于是,几个医生轮流作业:给母亲戴上氧气罩、挂上重磅盐水、喉咙插管、做心脏复苏……母亲最后还是无力回天,医生让我们马上回家准备后事。我们赶忙叫了一辆救护车,让母亲带上氧气袋,一路狂奔回家。在回家路上,我一手紧握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不停的捏氧气袋的橡皮球,一边不停的呼喊母亲,让她坚持到底,让她胆子大一点,告诉她儿子媳妇都在身边。这时,母亲已无力回应,突然她用尽最后力气微微睁开了双眼,向我看了最后一眼,然后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从母亲最后的眼神里,我读到了很多东西:有儿子在她身边的放心,有对生命的不舍,有对亲人的眷恋,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弟夫妇陪母亲在湘湖游览)</p> <p class="ql-block">  救护车从萧山人民医院到老家大约开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车子一到家门口,亲人们已经都在焦急等候了。我们将母亲轻轻抬起,把她护送到楼上自己的床上。然后把氧气插管从她喉咙轻轻拔出,插管上带出来许多痰,母亲已失去了知觉,身体松软,似乎已没了生命迹象,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她一定能听到我们跟她说话。我捋了捋母亲的头发,然后贴在她耳旁,轻轻对她说:“妈,你不要紧张,也不要害怕,什么事也不要想,什么事都放下,放心的开开兴兴的跟着阿弥陀佛去西方极乐世界!”随后材夫先生给母亲穿上了寿衣。母亲就这样安详的躺在床上,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在母亲枕边放上一个念佛机,让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在她耳边飘荡……母亲离世的确切时间,是公元二零二一年二月初五亥时,享年九十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灵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遗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遗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遗物)</p> <p class="ql-block">  失去亲人最痛苦的往往不是失去的那一刻,因为你还没缓过神来,真正的难受和痛苦是日后想起她的每一刻,或者每一个瞬间,翻阅到她的相册,看到她曾经使用过的物品,或者最爱吃的美食,就会想她在该有多好,这种感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今天,当我写完这些文字,母亲的音容笑貌就不停的在我眼前浮现。想起跟母亲生前一起时的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不禁泪如雨下。一首令人悲痛和伤感的歌在我耳畔久久回荡:“我想天堂一定很美,妈妈才会一去不回,一路的风景都是否有人陪;如果天堂真的很美,我也希望妈妈不要再回,怕你看到历经沧桑的我会掉眼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安住于慈福园公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缅怀母亲一周年的日子里,我满含热泪写下了以下文字: </p><p class="ql-block"> “妈妈,您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您的儿孙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您,您的声音时常都会回绕在我们耳旁,您的笑容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梦境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无法忘记,二零二一年农历二月初五,那个凄风冷雨的早晨,您患有多年的心脏病突然加剧,经医院抢救无效,悄然的离开了我们,弥留之际,您吃力的睁开双眼,看了我最后一眼,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您似乎在告诉我:儿子,我的一生很幸福,谢谢你们的尽孝陪伴,我可以放心走了……</p><p class="ql-block"> “探母而今唯梦里,念母每日赖魂牵。妈妈,您现在虽然与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对您的怀念和敬仰却与日俱增。在您离开我们一周年的特别日子,我们真诚邀请了一些佛道中的好友,在这个敞亮而温馨的新宅里,为您祈福。您若在天有灵,就跟着我们一起诵经念佛,一起享受这殊胜美好的时光。同时,也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里,紧跟阿弥陀佛,继续吃素念佛,精进修行,发愿求生净土,力争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乘愿再来,救度苦难众生。</p><p class="ql-block"> “妈妈您放心,虽然您走了,我们的家还在,您的亲人还在,我们兄弟会团结得更紧,让您在九泉之下安心、放心!我们会秉承您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中一切困难。我们也会继承您乐善好施,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学会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做好人。妈妈,希望您能在人生后花园里,好好的过着,不再有痛苦。我们会时刻想着您,经常去看您,向您讲述您愿意听的所有的故事,让您开心,也让我们能继续听到您那朗朗的笑声,您的笑声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中佛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今天,当我回想起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那是多么幸福的一种感觉啊!</p><p class="ql-block"> 父母虽然没有留给我们什么物质财富,但是他们那种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勤俭持家,艰苦创业,言传身教的崇高品德和可贵精神,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也必将世代相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p><p class="ql-block"> 其实父母传承给子女最重要的就是品德和精神,这是人生的无形资产,直接存入了宇宙银行。我们现在的财富、地位、名声、事业,这些背后的真相就是父母的福报和功德。所以我们这一辈想要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更好的人生,就要积德行善,这就是最智慧最高级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附 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元祖陈朝振,最先携妻从诸暨店口来到许贤新屋基地村开荒落户。他生有一子,即我的高祖陈金荣,又名阿毛。高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陈传顺,字继春,生有一子陈福生。幼子陈永顺,字继松(我曾祖父),生有五子三女:长子陈福林、次子陈华林、三子陈瑞林(我祖父)、四子陈凤林,幼子陈水林。长女陈凤花嫁墅溪大坞,二女陈凤美嫁滨江长河头,幼女陈凤香嫁许贤下洋桥。陈福林生有四子一女:长子陈吾兴,次子陈吾贤,三子陈兴贤,幼子陈吾明,女儿嫁许贤富春村,另有一个养女,嫁吴闸里朱志根。陈华林生有一子一女,儿子陈吾成,女儿嫁墅溪湖塘村。陈瑞林生有一子一女,儿子陈忠信,女儿陈美娟嫁永兴乡姚家山下。陈凤林无子女。陈水林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年幼溺水身亡,后来又领养一个儿子陈兴明,女儿陈兴娟嫁本村吴幼坑。</p><p class="ql-block"> 我曾叔公生有一子四女。儿子陈福生,四个女儿分别嫁到许贤吴闸村、许贤富春村、许贤罗幕村和永兴乡姚家山下村。陈福生生有四子一女:长子陈吾梓、次子陈吾水,三子陈吾法,幼子陈吾忠。女儿陈娟仙嫁许贤河西周坊下村。</p> <p class="ql-block">  我祖父一生务农,生前主要从事撑木排生意,因与别人“赌食”引起严重胃病,每当病情发作时疼痛难忍,在床上打滚,靠服用小苏打镇痛。听我祖母讲,祖父49岁那年就离世了。那时我还没出生,因此对祖父没什么印象。祖父去世后,祖母终身没有改嫁,而是用她柔弱的身躯和坚强的意志撑起了这个家。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姐姐、我、以及我的两个弟弟都是祖母带大的。因为那个时候,我父母都忙于农活,每天都起早贪黑劳动,都无法顾及孩子,所以照顾小孩的重任全落在祖母身上。</p><p class="ql-block"> 祖母汪英花年轻时长得很清秀,心地善良,热情好客,勤劳节俭,在村里人缘很好。祖母对我们非常有爱心,也有耐心,从来不打骂我们,给我们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祖母晚年身患脊背疼痛症(疑似骨癌),医治无效离世,享年74岁。从我出生到工作,祖母一直陪伴我度过了28个春秋,因此我对祖母的感情特别深,在她去世后的几十年里,经常梦见她(下图为我的祖母)。</p> <p class="ql-block">   我祖父生有一儿一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儿子陈忠信,女儿陈美娟。我父亲陈忠信生有四子一女,大儿子出生不久夭折,后来又生三子:国良、金良和玉良,女</span>儿陈秀莲嫁吴里周村。我姑妈陈美娟嫁永兴乡姚家山下村姜水堂,生有三子(柏荣、建荣、建良)一女(雅珍),三个儿子都像我姑妈,个个身高马大,玉树临风,聪明能干;女儿像姑父,身材不高,忠厚朴实,后来嫁到临浦镇大庄桥王村。姑妈年轻多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大弟和姑妈的三个儿子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姐姐秀莲比我年长3岁,年轻时青春靓丽,热情大方,能歌善舞,可谓一朵村花,许多男孩都想追她。最后嫁给了邻村吴里周一户好人家,她公公是省淡水渔场(国企)驾驶员,婆婆是大队妇女干部,我姐夫周吾木后来顶替父亲之职也成为淡水渔场驾驶员,收入比农民高出好几倍,水产品一年四季不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人羡慕。在那个年代,姐姐能嫁给这样的人家,可谓是好福气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姐34岁那年就得了绝症,一开始出现痰中带血症状,每次去医院检查都查不出病来,等到第二年病情严重起来,才诊断为鼻咽癌,并且已是晚期了!又过了一年,姐姐就离我们而去,年仅37岁,真让人痛惜万分。姐姐走的那天,我惊闻噩耗,从学校匆匆赶来,一见到姐姐,就不顾一切扑在她身上,任凭我声声呼唤,姐姐再也不会应我。我哭着,喊着,悲痛的眼泪哗哗流着。姐姐对我的好,对我的爱,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父母亲更是悲痛欲绝,眼泪流了好几天。那时,我才真正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附姐姐生前全家福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合 照 选 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9年摄于老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2年春节摄于老宅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3年摄于杭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8年摄于舅舅家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3年摄于杭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3年摄于杭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4年春节摄于老宅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5年春节摄于舅舅家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9年摄于杭州野生动物园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9年摄于杭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9年摄于绍兴柯岩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摄于老宅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摄于老宅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摄于新宅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摄于新宅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1年摄于寺坞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4年摄于萧山巴芬港海鲜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摄于舅舅家新宅客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摄于小弟新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摄于我家堂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摄于我家客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父亲和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