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芦墟古镇,也许有许多人并不熟悉它,它的名气远不及同为苏州市吴江区的同里、黎里、震泽、盛泽等古镇,而它却像一个不施粉黛浑然天成、略含古韵窈窕淑女,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的风情。</p><p class="ql-block">芦墟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国时期已形成了村落,历史上这里名人辈出,南朝梁太学博土顾野王的后代安饶、安文卜,南宋儒学提举陆大猷,元代书画家陆行直,明未抗清名将洪祖烈等。</p> <p class="ql-block">步入芦墟古镇,首先印入眼帘的古镇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明清时期的老旧的宅楼,市河两旁的参天古树,斑驳的树影,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倒影。这里远离城市喧嚣,-切都显得那么地洒脱、古朴、静谧。</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跨街楼,又名骑街楼是所有江南古镇中最为独特的建筑。建于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由一组建筑构造,沿河两岸跨街楼和商铺、民居相连而筑,廊棚、水阁、河埠由此而形成。抗战时期,日军放火烧毁大片民宅,特别是西中街损失惨重。现保存完好的除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西楼跨街外,尚有东南街司滨北端、东南街铜匠坊、西南街南洋旅馆等五段,2014年7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许氏跨街楼”清末开始建造,民国初年(约1915年)竣工,临河是芦墟古镇唯一的淌水河埠,正屋为四进五开间,其中第一进楼屋跨街面过,形成颇具特色的跨街楼,第二进正厅为挑高单层建筑,宅楼南北两侧均置有备弄。</p> <p class="ql-block">跨街楼里的商铺</p> <p class="ql-block">芦墟三桥:中塘桥、永福桥、圣堂桥,想当年三座单孔拱桥相连,是何等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永福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清雍正、嘉庆年间重建,60年代修建为水泥木板桥,并改名为胜利桥。</p> <p class="ql-block">圣堂桥又名泗通桥,初建无考,元朝时已有此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亁隆年间重建,记作泗通桥。文革中改名为“向阳桥”,60年代修建为水泥路面桥。</p> <p class="ql-block">中塘桥又名太平桥,始建于明天启丙寅年(1526年),清康𤋮乾隆年间重建,嘉庆元年里人袁兰等人募资重建单孔石拱桥,50年代末,重建成梁式水泥平桥,改名为人民桥。</p> <p class="ql-block">古镇唯一保留着原貌的拱形小石桥叫“观音桥”,原名泰生桥,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始建年代不详,现在的桥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桥头望柱上两对石狮子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芦墟是鱼米之乡,周围万顷良田,因此这里米市很兴旺,在明代时期河埠一带就形成米业的集散地。在解放前夕光粮行就有近30家,由木船驳运到上海、苏州、嘉兴等地。为怕大米、稻谷遭雨淋,芦墟最大的许氏粮商用骑街楼的建筑将淌水河埠、大街、粮库连接在一起,至今成了芦墟古镇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沿河有如此气魄的建筑,当时一定是当地的大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千年古镇的老街,感受着悠悠岁月沉淀下来古韵。芦墟古镇虽然不大,游客廖廖,但是只要你来过,总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芦墟古镇在众多的江南古镇中默默无闻,我感到这与古镇开发、宣传有关。芦墟地处江、浙、沪的要冲,有着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我相信在当地政府不懈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一定会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亲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