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与阳历

郭绍卿

<p class="ql-block">阴历与阳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土里长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是关于天与地自然和谐、自然辩证的历法。短短二十四个词,四十八个字,就把天文、物候和一年四季全概括了。古往今来,人们遵循它,用它占卜卦算,诗词歌赋,清明去祭祀,谷雨种大田,冬至吃饺子。说它是国学中的国学,一点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品味是无限的开始,传承是无限的延续,尽管现代科技可以给天象更完美的解释,但国粹更需要品味、传承。</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始于观察周年中太阳位置变化造成影子的变化,智慧地总结了太阳运行和物候变化的规律,并以此纪年,称为阳历,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叫它黄道。黄道曲如弓,古人观察太阳,发现太阳夏天落的慢,冬天落的快,继而发现太阳一年有最高和最低两个极点,以至表示,称其为夏至、冬至;进而又在春天和秋天,发现了两个昼夜平分的天象,定为春分、秋分;然后再确立了春夏秋冬的开始,称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对应一年四季,立,始也。“二至二分四立”是最初被确立下来的节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至,太阳最高,日长之至,太阳从最高点越来越低,夏至至短,白天在缩短,地热增加,炎热的“三伏”临近了。冬至,太阳最低,夜长之至,这一天人的影子最长,冬至至长,白天在变长。也是阴极之至,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这一天,开始回返,天地间阳气上升,冬至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吉日,叫黄道吉日。从这一天起,最寒冷的天象将会来临,寒夜漫漫,雪越积越厚,“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p><p class="ql-block">寒冬腊月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多远呢?外国古人没算好,中国古人算好了,叫做“数九”,以九天为单位计算最冷的日子,“三九四九冰上走”。也用“数九”计算春天什么时候到来,“春打六九头”。阴之极,必反转,所以,“数九”数寒也数暖,自然而朴素的辩证。</p><p class="ql-block">黄道吉日乃大吉大利,这一天,古人都要放假,亲朋好友美食相赠,互相走访,祭祀天地。明清两代更是非常重视冬至,皇帝戒斋三天才能在这一天前往皇城南边的天坛,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太阳回归,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直到现代,冬至才“大不如年”。但,“今日冬至至,做饺话浓情”,却是千古永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平衡,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除了太阳纪年,古人还发明了月亮纪年,称为阴历,这是以月亮圆缺望朔纪年的,一个望朔定为一个月。古人认为月满象征和满、平安、团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是,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就有了阖家团圆的寓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明了“二分二至四立”之后,人们进一步发现,随着太阳高度变化,物候15天变化明显,如,何时虫生虫死虫鸣,何时雷鸣雷息,下雨下雪,霜露寒暑,谷种芒尖,大雪(节气)到,虎始交(配)等等。于是古人就在立春与春分、立夏与夏至、立秋与秋分、立冬与冬至、冬至与立春之间加了两个表示、形容物候变化的节气,构成了二十四节气完整的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创的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告诉你太阳对地球是怎么影响的,告诉你四季轮回中物候都会发生哪些变化?它不仅仅是一个历法,也是思想的启蒙,蕴含深邃的哲理,它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于是,二十四节气被历代官府颁布为时间的准绳。老祖宗厉害吧,不服不行!</p><p class="ql-block">阴历与阳历合起来,构成了完整又完美的农耕文化体系,阴阳合历,称为农历。农历中阴阳相互融合、补充、对应、交叉,阴阳生万物。阴历与阳历又分立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清明节。农历是几千年的农耕认知,源于自然,享受自然,自然和谐,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充满乡土气息、家的味道。听雨煮茶浓,听雪品茶香,都是二十四节气带的节奏,你就感谢老祖宗留给你的闲情逸致吧!</p><p class="ql-block">中国老土吧!古老的土,乡土中国也是没谁了!不入世界非遗都难。</p><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春”就是“春打六九头”的春,是立春。立春是第一个节气,阳历的第一天,古人定为春节。天增岁月,人增寿,天干地支的十二生肖纪年也从这一天算起。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把阴历的正月初一作为春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中国人都生活在农历中,直到1912年才让公元植入,所以中国人都有两个生日,阴历与阳历(公元)。公元同二十四节气一样,也是以太阳纪年的。当人们用公元通称为阳历后,二十四节气的阳历,从观念上渐渐让位给了公元。虽然它们都表示太阳运行的规律,两者自然吻合度也很高,但却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阳历”。一个基本以30天为一个月,外国人发明的,只知道春夏秋冬;一个以15天为一个节气,为中国人发明,它不是天天数日子,也不太在意一年有多长,它把天象、物候、冷暖合在一起,不但知道春夏秋冬,还告诉你时令、气候、物候,告诉你应时进补。太让外国人羡慕了,佩服的五体投地,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祖宗就是聪明,“黄历”上又是阴历,又是阳历,又是农历,又是猴年马月,还有康熙几年,民国几年,干支纪年就干支呗,还要配对生肖属相,并且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属相,古人的浪漫太燃了。炎黄子孙也是太复杂了,以至于过简单星期天的现代人只知道“冬至吃饺子”,不知道那一天的物候特征?不知道吃饺子不仅仅是喜庆,也是告诉你“数九”要进补。只知道自己的属相,不知道猴年马月从哪天算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