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注:文自公众号《复兮旦兮》</p> <h3> 后 记</h3></br><h3> 自2018年5月《我心依然》出版发行以来,到2021年5月,三年时间共出版了四部,收录了全国44所大学147名老五届大学毕业生撰写的189篇文章,计132万字。其中,有共和国的部长、共和国的将军;有高科技战线、高新技术领域的院士、专家;有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的著名教授、学者;有在省、巿区、县领导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有著名的企业家;有在基层默默奉献、皓首而归的普通教师、普通技术人员。他们骨血里浸漫出来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展示出了老五届大学生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艰贞守正,不忘初心,负重前行,不辱使命,为国家、为民族创建英雄伟业的心路历程。文以纪实,言从心出,在字里行间,我们不但听到革命时代历史潮流的激越涛声,而且还感受到他们质朴深厚的家国情怀。刊载他们文章的《我心依然》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全国各省巿(包括香港、台湾)乃至海外,都有老五届的学子和社会各方人士相互打听、寻购此书,以致一版再版,一印再印,仍然供不应求,成为近些年来图书出版中罕见的景象。他们写的文章在网上发布,有的篇章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人次。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功绩如日月星辰,光耿千秋!</h3></br><h3> <h3> 正如李明贵在第四部《我心依然》出版的时候写的一首诗所述说的那样:</h3></br><h3>铁笔钩沉著鸿篇,</h3></br><h3>四轴长卷话当年。</h3></br><h3>雪地冰天无旋踵,</h3></br><h3>骇浪惊涛竞比肩。</h3></br><h3>青葱岁月凭谁问?</h3></br><h3>火热心肠任史鉴。</h3></br><h3>回首人生漫漫路,</h3></br><h3>艰贞守正心依然。</h3></br><h3> <h3>为四部《我心依然》撰文的作者是(院校的名称均系他们毕业时的名称):</h3></br><h3>北京大学:李肇星、杜庆臻、许榕生。</h3></br><h3>清华大学:鲍寿柏、郑大琼、金利华。</h3></br><h3>中国人民大学:程道才、蔡遇反。</h3></br><h3>北京师范学院:黄建霖。</h3></br><h3>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罗成全。</h3></br><h3>北京政法学院:毕政禄。</h3></br><h3>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冀安信、谢昭良、胡运龙。</h3></br><h3>天津大学:王民一。</h3></br><h3>哈尔滨工业大学:舒宗达。</h3></br><h3>吉林大学:张曼姝。</h3></br><h3>沈阳农学院:刘桐树。</h3></br><h3>辽宁财经学院:姜乃成。</h3></br><h3>山东师范学院:梁安标。</h3></br><h3>山西大学:宋承茵。</h3></br><h3>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吕 梁。</h3></br><h3>开封师范学院:拜宝玲。</h3></br><h3>复旦大学:汤漳平、林淑蓉、谢树敏、宋在复、卫永成、洪长庚、杨 明、周文彬、张凌云、赵和平、黄泽恩、杨位浩、陈延河、周扬明、熊文祥、胡守钧、吴闻章、刘永吉、李国强、尤克光、冯一德、洪建平、韩振海、何培芳、朱平良、章华荣。</h3></br><h3>上海交通大学:李栋恒、蔡国梅、陈国新、仇 龙。</h3></br><h3>上海海运学院:林 兵。</h3></br><h3>上海外贸学院:王玉英。</h3></br><h3>武汉大学:郭传杰、熊良銋、汪苏华、周江南、邓玉虎、郭文秀、方 霞、吕宝璐、余光明、熊锡义。</h3></br><h3>华中工学院:陈定方、周理中、孙金莲、郭筑筑、鲍玉峰、钱 勇。</h3></br><h3>华中师范学院:李明贵、柯德馨、陈德琼、周 葵、曾汉珠、彭才秋、方忠良、杨挺峰、何劲豪、周正光、郭孟根、王瑞初、王建军、陈 戈。</h3></br><h3>湖北大学:章昌池、沈兰英、邓银虎、黄先安、李春堂、蒋贻德、吴昌寿、魏理鹏、吴焱舟、周凝华、甘家宽、翁行德。</h3></br><h3>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刘万博、赵随辰、柯善斌。</h3></br><h3>中南民族学院:丁家荣、韦瑞峰。</h3></br><h3>华中农学院:郭筱鹏、徐荣富、谢文照、董瑞胜、邹利生、左桂林、杨大新、万伯元、丁金时、王瑞霆。</h3></br><h3>武汉师范学院:袁永清。</h3></br><h3>武汉外语专科学校:袁甲胜、周森安、张常恒、张宜男、徐敬河、任洪刚、刘昌学、方先培、陈明星。</h3></br><h3>南京林学院:王罗荣、陈在祥、蔡秋锦、章忠余、王佩莉。</h3></br><h3>中南林学院:钟连登。</h3></br><h3>中山大学:黄赞发、周修文、谢谷梁。</h3></br><h3>广州美术学院:余南轩。</h3></br><h3>华南师范学院:曾崇道、许辉耀、廖启新、李锡平。</h3></br><h3>华南农学院:陈树仁。</h3></br><h3>湖南财经学院:蒋萍芬、陈德普。</h3></br><h3>吉首大学:陈友光。</h3></br><h3>西北民族学院:温桂芬。</h3></br><h3>西南民族学院:周 杰。</h3></br><h3>安徽劳动大学:江良英。</h3></br><h3>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正非。</h3></br><h3>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陈顺英。</h3></br><h3>四川外语学院:黄新成。</h3></br><h3>中联部外训班:文起鹏。</h3></br><h3> 除此以外,撰文供稿的还有部队军训干部熊吉平、吴太义,非老五届的大学毕业生及著名作家、教授、记者刘醒龙、何佩刚、袁修钧、詹顺之、刘品刚、要战通、李焱华、罗峰、方达星、侯海影、刘拥光、邓丹丹、尚海、肖鸿、陈利生、赵佑祥等。</h3></br><h3> 在此一并致谢!</h3></br><h3> <h3> 我们编辑出版《我心依然》的初衷是:我们深知新中国的建设是一个困难重重,艰苦奋斗的过程。与困难作斗争,不仅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老五届大学生是党一手培养,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勇敢负重,努力前行,传承和发扬了党倡导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这种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发展的灵魂。因此,这段柱国史迹应当彰显,这笔精神财富应该传承!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克服人员分散,年事高迈等诸多困难,收集、整理、编撰了四部《我心依然》,意在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园地增添光彩。但因受思想水平、编撰功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全书有些篇章的剪裁布局和文辞修饰,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同志建功立业的感人事迹也远未得到反映,留有遗憾,只待日后的续集中加以完善。恳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h3></br><h3> 章华荣 2021年5月8日</h3></br><h3> (第四部连载完)</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enW02h8r13buL9GDAO7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