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1 <p class="ql-block"> 澎湖游已经过去一个月,然而外婆的澎湖湾,故事还在讲。</p><p class="ql-block"> 短短四天,18位摄友,为了共同的爱好,行走异乡的土地,演绎了精彩的人生剧目。</p><p class="ql-block"> 我,将记忆拾起。这段记忆,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这场人生的盛宴,我将永远珍藏。</p> 【十一月十五日傍晚17时15分-30分左右】<br> 我们来到风柜洞。潮来潮往,海水鼓动,嗡嗡风鸣,风浪大的时候,从海蚀洞上方的小孔喷出水柱来,如鼓风炉(风柜)的声音一样,风柜听涛,大自然的杰作。成片的黑色火山岩,海浪拍打。<br> 笔加摄、山横依树、杜老师、转角之魅和我下到了这一片迷人之地。我们分站不同的地方,我站在笔加摄、山横依树的后方,杜老师、转角之魅站在我的右边,之间有些间隔。海上的云彩非常的美,我左右开弓,还回望了一下身后的蝶形观景台,喀嚓了几张,心想等这里拍完了再上去远眺。<br> 忽然,前方的笔加摄丢下相机,抓起三角架,喊着:“抓住角架抓住角架,别害怕……”几秒内,我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有人落水了!但不知道是谁。脑袋一片空白,但立刻清醒过来,回头往观景台的摄友挥臂高呼:有人落水了!有人落水了!但是没有一个人有任何的反应。于是朝右边的杜老师大喊,他听见了,立刻抓起三角架往下飞奔,在杜老师飞奔之时,我收了一个相机,准备下去,抬头,转角之魅和地陪小陈也都冲下去了,我迈了一步,滑了一下,停住了,“上来了上来了!”落水的山横依树出现在我眼前,他一身的运动装非常显眼。我的脑袋再次空白,几秒后再次清醒,想起摄影包里有创可贴,朝杜老师喊,杜老师上来拿,还没等下去,山横依树一瘸一拐被搀扶着走了上来,这时,众多摄友都已经赶来。<br> 原来山横依树为了拍摄“水柱喷潮”的壮观景象,站到礁石的最前端,不慎滑入水中,他水性极好,奋力上浮,但沉重的摄影装备以及锋利的牡蛎壳的刺伤让他毫无招架之力,幸亏身为军人的笔加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以及杜老师等人的合力营救,让《掉进风柜里的人》的惊险故事没有留下遗憾,为我们的澎湖行摄增添难忘的插曲。<br> 风柜海岸,精彩惊险的动人故事,我们一起书写,字字句句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 (101)蝶形观景台,众摄友在上面拍摄。 (102)风柜听涛,大自然的杰作。 (103)左为杜老师,右为山横依树,几分钟后他走到了画面的左边。 (104)红衣者是我,正前方就是笔加摄和山横依树,右边为杜老师。 (105)营救抓拍A(杜老师飞奔)<div>此四图为站在观景台上的一帘忧闷用长焦抓拍。她当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把相机当望远镜看,后才知道了情况。画面模糊,却非常宝贵和真实。<br></div> (106)营救抓拍B(转角之魅飞奔) (107)营救抓拍C(地陪小陈加入,合力营救,拉上来了) (108)营救抓拍D(脱险) 十一月十六日上午9时30分-10时左右】<br> 我们来到奎壁山。正值退潮,对面的赤屿和奎壁山之间现出一条长约500公尺的砾石步道,步道两旁是海水,有如《出埃及记》中摩西劈开红海一般,蔚为奇观。<br> 看到杜老师和张老师走进这条步道,我于是跟随,一边走,一边向前面的张老师嘀咕:张老师,要是我们回来时海水涨了咋办哟……张老师说,游回来呗,杜老师更是有把握地说:要下午才涨潮的,放心吧……跟着两位前辈,我一路向前。<br> 景色实在是美不胜收。我们三人抵达到赤屿的一角,尽情欣赏着奇特的玄武岩,我还在杜老师的指导下等待最佳光线的出现,然后抓拍……回头望,呵呵,笔加摄、文莱、小刘这三人的第二梯队也跟来了。只听小刘说:好象路快淹了,她边说却是边往前走。我坐一礁石上,摆个POSE让张老师拍了一张。突然,看到张老师跑起来,“涨潮了,快走!”他大喝一声,我一看前方,天啊,没有路啦!开始飞跑,还边回头召唤。狂奔,水已经没了脚踝,顾不上了,应该有百米速度吧,心突突跳,有点喘不过气,身上的装备也够沉的……<br> 离岸越来越近了,我渐渐放慢了脚步,展开胜利者的大笑!我们第一梯队抵达后,我看到了第二梯队也正在奋勇向前,于是,抓起长焦,拍了几张。军旅老师特别用长焦加挂两倍增距境记录下我们六人踏浪归来的英姿。<br> 事后我们才了解到,岸上的摄友们眼见海水正在逐渐淹没步道,那个急呀!十二个人在杜长青“一二三”的口令下齐声高喊“快回来”!撕心裂肺般地喊:“回来吧!”可他们的喊声被淹没在大海的波涛声里,我们始终没有反应,反而向更远的地方走去……<br> 赤屿,海上的浪花开,我们才到海边来;踏浪,美丽的歌曲,我们一起传唱。 (201)长约500公尺的砾石步道。 (202)低角度拍,感觉这道非常开阔。 (203)一路向前。 (204)陶醉美景。 (205)记录美景。 (206)让张老师拍一张。<div>(拍完这张图片后站起来不到半分钟,我们开始狂奔撤退)</div> (207)拉开踏浪的序幕。 (208)一路狂奔。 (209)胜利者归来。 (210)第二梯队正在奋力向前。 (211)小刘、杜老师聪明,鞋脱了。<div>(我们第一梯队的三人,后来只好买拖鞋,穿了一天。)</div> (212)笔加摄手舞足蹈,太有范了。 【十一月十七日晚21时-23时30左右】<br> 本来,外婆的澎湖湾的故事应该结束,当我们来到金门后,却继续书写了第三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我。在百忙的工作中,上帝特地看顾了我,成全了我这趟金门澎湖的旅程,也因此要让我成为故事最多的人。<br> 十七日晚21时,我们来到莒光楼拍夜景,夜色中的莒光楼灯光变幻,非常迷人。我虽带了脚架,但因偷懒,没拿下车,于是,将相机放在了石凳上,稳住了相机后开拍,杜老师在一旁做着认真的指导。拍的画面构图不好,机位太低,故拉开腰包掏出一包纸巾垫高机位,包的拉链开了,没拉上……走来走去,一会蹲一会站,不亦乐乎,终于拍了若干张比较满意的片。<br> 夜拍结束,乘坐大巴回民居住宿,路上,才发现手机不见了。反复查找,不见踪影,顺藤摸瓜,断言,一定是在刚才拍摄时从腰包掉落了,而且可以非常肯定地是落在那片草地上。可是,车开出很远了,我们回程了。临下车前跟司机兼导游小卞说了说,没想到他说他会联系民宿主人,让他开小车带我回去找。<br> 笨斗居主人肖先生,在安排好所有客人的住宿之后,开来了小车,这时,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还是笔加摄,拿着一手电筒,陪着我一同回到了莒光楼,用他那军人的锐利目光,不出一分钟,哈哈,把我的手机给找着了!手机,失而复得啦!<br> 这手机,很古老了,原本想找不到拉倒,给自己寻个理由换新的,这回,我要让它成为见证,永远保存! 摄影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