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回忆录(二)

飞花1952

<p class="ql-block">作者:王秋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反蚕食斗争</p><p class="ql-block">1、不丹既往</p><p class="ql-block">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为内陆国。北部山区气候寒冷,中部河谷气候较温和,南部丘陵平原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p><p class="ql-block">不丹自公元7世纪起为吐蕃王朝属地,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616年在西藏竹巴噶举派僧侣夏仲·阿旺南杰的领导下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权。在清代,其世俗领袖德布王受中国册封。18世纪后期起遭英国入侵。</p><p class="ql-block">1907年乌颜·旺楚克建立不丹王国。1910年1月,同英国签订《普那卡条约》。1949年8月,同印度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p><p class="ql-block">1961年以来,不丹国王多次公开表示要保持国家的主权和独立。1971年加入联合国,1973年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1985年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p><p class="ql-block">不丹称其国为“竹域”,即“雷龙之国”,称自己的国民为“竹巴”,意为信奉竹巴噶举派之人。</p><p class="ql-block">清代满文译写为“burukpa”,所以清代的史籍一般称其为“布鲁克巴”。西藏古代则习惯称之为“洛域”,意为南国、“洛门”,意为南蛮。</p><p class="ql-block">“不丹”是外界国家对其的称呼,其来源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藏族人自称“蕃”加上波斯语中 “斯坦”的简称,也有人认为来源于梵文“Bhotanta”,意为西藏的末端,即西藏边陲之意。</p><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不丹人口约40多万,不丹族约占总人口的50%,尼泊尔族约占35%。不丹语“宗卡”为官方语言。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尼泊尔族居民信奉印度教。</p><p class="ql-block">不丹的早期历史充满着神秘色彩并且也是含糊不清。一些证据表明不丹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虽然史前的不丹历史还没有被考证,但有证据显示最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有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和武器。</p><p class="ql-block">7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不丹。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命人在今不丹中部和帕罗宗建造了两所寺院。8世纪,莲花生曾至不丹传教,即为吐蕃一个部落。9世纪开始形成独立部落。12世纪后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逐渐执掌权力实行政教合一。不丹在13世纪元朝统一西藏后,受元朝总制院管辖。</p><p class="ql-block">1616年,竹巴噶举派僧侣夏仲·阿旺朗杰在内部斗争失势后,从西藏来到不丹建立了竹巴噶举派为中心的统一政权,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后五次打败了西藏,终于在不丹立足并奠定了现代不丹的领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础。</p><p class="ql-block">1730年,第10任德布王米旁旺布(清代史籍中称诺颜林沁齐雷喇卜济)与西部实力集团首领噶毕顿珠发生冲突。噶毕一方势弱,遂向西藏求救。清朝驻藏大臣马喇、藏王颇罗鼐等派遣军队介入不丹内部冲突,武装平息内乱。</p><p class="ql-block">1734年,不丹纠纷两造派遣使者晋京请封,清廷遂封不丹宗教界领袖赤仁波且·晋美诺布为“执掌布鲁克巴教法札色里呼必尔罕”,赏给米旁旺布“额尔德尼第巴”称号,赏给噶毕顿珠“掌管事务之噶毕顿罗布”称号。各颁给印信和敕书。</p><p class="ql-block">自此,除了第十一任德布王班觉外,继任德布王都按规制获得清朝册封。直到19世纪中叶,包括不丹在内的喜马拉雅山诸藩属,不由清朝中央直接管理了,而是改由西藏地方(包括驻藏大臣、噶厦政府)负责管理,在形式上是清朝“藩部之藩属”。</p><p class="ql-block">1907年12月17日,乌颜·旺楚克被拥为国王,称竺加布。取消沙布隆职衔、废除德布王,宣布国王世袭,集政教大权于国王一身,结束神权、政权并存的历史,开始了旺楚克家族的统治。</p><p class="ql-block">1952年,旺楚克家族王储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继任国王。他为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对不丹内政、外交进行一系列重要的改革。1953年,成立赞都(即国民议会),为不丹历史上第1个立法机构。1965年,成立王国咨询委员会,在赞都休会期间,该委员会就国家大事向国王提出建议。1968年,成立本卡措克(大臣会议),是王国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p><p class="ql-block">1968年,国王在第一次赞都会议上宣布不丹为君主立宪国,赞都拥有最高权力,不仅有权任命大臣,而且一旦国王违背人民福利和国家利益时,有权罢免国王并具体规定,如果赞都以2/3的大多数通过对国王的不信任投票,国王必须让位给继承人。</p><p class="ql-block">1956年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农奴制,取消对尼泊尔少数民族的歧视。1961年开始实行经济建设五年计划,1971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独立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发展重点是交通、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农业。</p><p class="ql-block">在国内实行政治、经济重大改革的同时,不丹积极争取独立自主地参预国际政治、经济活动。60年代初,不丹首相公开宣布,“不丹不是印度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它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外交关系”。</p><p class="ql-block">1963年不丹成为科伦坡计划组织的会员国。1971年不丹参加联合国组织。结束了这个国家长期与世隔绝的状况。1973年,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我1986年去不丹时见到的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于1974年继续执行先王的内外政策,努力发展对外政治、经济关系。</p> <p class="ql-block">2、狭窄的22.5公里</p><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亚东南边有个“鸡脖子”形状的区域,那就是印度在不丹、锡金与南面孟加拉国之间的一条宽仅22.5公里的狭长领土连接带。切断这细长的宽仅22.5公里的“鸡脖子”,印度就会被分割成“鸡身”和“鸡头”东西两部分。</p><p class="ql-block">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之后,原属锡金的7000多平方公里大片领土归了印度,但仍然存在着22.5公里“鸡颈”。</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英印早已将魔爪的阴影笼罩在这里的上空。</p><p class="ql-block">1772年不丹遭英国入侵。18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强迫不丹签订《辛楚拉条约》,不丹被迫向英属印度割让2000平方公里土地。</p><p class="ql-block">1949年,印度与不丹签订《印度不丹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度的“指导”,印度每年派出3000人的军官训练团,“协助”不丹军官训练和防务。印度每年付给不丹津贴,以继承英国在不丹的特权。</p><p class="ql-block">中国、不丹边境线虽然不长,只有580多公里,但中不两国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历史上也从未正式定界,大大小小的边界争议地区就有门隅附近的马拉萨丁、山南的白玉和亚东的基伍、查玛普等6个。这些边界争议地区普遍有存在时间长、边民互融性好但边界未划定而界限不清等情况。</p><p class="ql-block">印度用条约绑住不丹和武装吞并锡金,完成了对亚东两侧的包围和挤压。特别是近些年,不丹一些边民组成个体或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小群体,不断到我境内放牧、采药、打猎,虽经多番劝阻仍因边境线未正式划定而收效甚微,并且还有不断扩大过牧过药过猎范围的趋势。我一直怀疑这里面是否存在着国家行为,因为搞乱亚东只会对印度有利。</p><p class="ql-block">不丹一直以禁区而闻名,直到20世纪60年代修了通往外部的公路、70年代开放边境,目前不丹与5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均无外交关系。由于英印在不丹的特权等历史原因影响,不丹不与在国际上影响大、国际地位重要的我邻国建交、定界,其中的症结昭然若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