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马”的独特意象

一起来探寻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

马,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生活伙伴、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动物形象之一,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中“马”的意象,感受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以“马”抒离别之情 </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div><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span><br></p><div> “班马”,离群之马。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和友人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不愿分离,临别时禁不住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情更甚!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呜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流在诗人心中,也伴随着友人的万里行程。<br></div>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iv> 诗人伫立雪中,深情的目送友人越行越远,在“山回”处,路一转背影消失在茫茫的风雪里。望“君”不见,只见雪地上从眼前延伸到远方的一串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然而这雪地上的蹄印,也由清晰变为模糊,随即被“北风”一扫而平了。可诗人心中的“蹄印”却一直清晰,且一直延伸。这其中蕴含着多么浓厚的离情别意啊!</div> <h3>以“马”表得意之态</h3><div><br></div><div>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div><div> 诗人登科后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神采风扬的得意之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人,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其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得意”既指心情上的得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人将登科后按捺不住的得意欣喜之情化作别具一格的妙句,明朗畅达。<br></div> <h3>以“马”绘春光美景</h3><div><br></div><div>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br></div><div> 各种各样的花儿,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竞相吐艳,渐渐地有让人眼花缭乱之势;遍地的小草,绿绿如茵,刚刚能没过马蹄。诗句透露出的消息是,这里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春色满湖山。“浅草”,状其细嫩。马踏“浅草”,舒而无碍,徐徐前行,点出游春之意。<br></div> <h3>以“马”传拼搏进取的精神</h3><div><br></div><div>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br></div><div> 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这一“动”字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伟岸形象。这个词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而且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他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div> <h3>以“马”显豪情壮志</h3><div><br></div><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房兵曹胡马</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杜甫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此诗用传神之笔描绘了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借此期望房兵曹为国建立功业,表达了诗人驰骋风云的远大理想,也展现了诗人刚毅勇决的性格。全诗风格超迈遒劲,豪放乐观,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br></div> <h3>以“马”达眷念故土之情</h3><div><br></div><div>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br></div><div>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br></div> <h3>以“马”抒怀才不遇之悲</h3><div><br></div><div> 李贺有咏马组诗 《马诗二十三首》,诗中所咏之马虽资质超群,却无伯乐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在逆境中依然不失气节。如:“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四)“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其九)咏马就是咏志士,咏马就是在写志士的非凡才华、 远大抱负和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诗中的骏马,就是诗人超凡脱俗的人格的写照。<br></div><div><br></div><div> 还有唐代韩愈的《马说》,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全文语言简炼,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div> 诗人笔下“马”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呈现出马的不同状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染了无数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