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我们一行八人来到土耳其自由行,11月5日参观柯拉大教堂后穿过伊斯坦布尔老城,在这里看到了一条古罗马时期的高架水渠——瓦伦斯水道桥。(本文作者李辛海) 瓦伦斯水道桥(英文:Valens Aqueduct),在土耳其语里也被称为“灰鹰水道桥”,位于伊斯坦布尔法提赫区,阿塔图尔克大道(Atatrk Bulvari)从水道桥下的拱门中穿过。<br> 瓦伦斯水道桥始建于公元4世纪晚期的瓦伦斯皇帝统治时期,是当时君士坦丁堡的主要输水道。后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及面积的扩张,供水系统也随之大幅扩张,以满足飞快增长的人口需求,逐渐发展为一个250多公里的水道和运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供水系统,整个系统包含许多分支,瓦伦斯水道桥只是其中之一。 水道桥为两层,下面是比较低矮的拱门,上面是较高的拱门。<br> 伊斯坦布尔城内二百多公里长的引水渠道,把30多座桥梁和100多个储水池连接起来,最后将水引入老城的地下水宫,成为古罗马水利工程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水道桥下面摆着茶摊,两侧则是居民的停车场。<br> 水道桥跨越今天伊斯坦布尔大学,和法提赫清真寺所在的小山之间的山谷。保存下来的段落长921米,比原来的长度减少了大约50米。它现在是伊斯坦布尔的重要地标之一。 瓦伦斯水道桥自拜占庭时期以来经历过多次战争和地震,多次修复。穆罕默德二世时期,瓦伦斯水道桥重新纳入城市供水系统。<br> 弗拉维斯·埃弗利乌斯·瓦伦斯(FLAVIVS IVLIVS VALENS,328年~378年8月9日),罗马帝国东部皇帝(在位364~378)。 在水道桥旁边有个法提赫纪念公园,公园中心有个法提赫·穆罕默德苏丹的纪念雕像。<br> 法提赫·穆罕默德苏丹(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也称: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君主,土耳其语为:Fatih Sultan Mehmet。法提赫(Fatih)意为征服者,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常用人名,苏丹为中东中亚南亚地区古代王公的头衔,相当于“王”。<div> 1453年,年仅21岁的穆罕默德指挥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完成了几代苏丹的夙愿。</div> 是网上的穆罕默德二世画像。<br> 1453年,21岁的土耳其国王穆罕默德二世率领20万人的军队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史书称之为“开创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新纪元”。 <div>法提赫纪念碑的另一侧面。<br></div> 穆罕默德二世把首都迁到了君士坦丁堡,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被称为“两地(指欧洲属地和小亚细亚)和两海(指爱琴海和黑海)的主人”,伊斯兰教在上述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我们在11月9日上午一早来到地下水宫(英文:Basilica Cistern),土耳其语叫耶莱巴坦水宫(Yerebatan Sarnici),入口十分不起眼,一个很小的售票口和入口,门额上有块牌子,如果不知道土耳其语,还真不知道这里是干嘛的。<br> 这里是古罗马城市供水系统的终点,也是瓦伦斯水道的终点,所以将瓦伦斯水道和地下水宫放在一起介绍。 这里的门票不含在土耳其游览通票的里面,需要单独买票。一进门就进入到黑暗的阶梯上,古老的拱顶就在眼前,在刚进口的楼梯上用闪光灯拍了一张。<br> 地下水宫是查士丁尼一世在公元6世纪建的(地下水宫介绍)。但是也有说是4~6世纪,从君士坦丁大帝到查士丁尼大帝时期因战争需要水源的原因而修建的。在伊斯坦布尔的旧城区发现了几处地下蓄水池,耶莱巴坦是其中的一个。 这是下到水宫下面的楼梯,大约有十来米高,有人数过,52级台阶。<br> 君士坦丁一世(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5~337),罗马皇帝(在位306~337)。于公元330年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并将该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由此开始。 这是水宫下面的景象,高大的柱子整齐的排列着,果然像宫殿一样。<br> 查士丁尼一世(约482年~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位527~565),史称查士丁尼大帝(英文:Justinian the Great)。查士丁尼时代在艺术上最重要的成就还是在建筑艺术领域,他重建被地震毁坏的城市、铺设输水管道、加固防御工事、包括建造地下水宫(蓄水池)等,以及建造孤儿院、隐修院、大教堂等,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 地下水宫比较阴暗,湿度挺大,但是这里没水了,看过网友的图片,这里曾经保留了浅浅的一层水,还有鱼,估计是防止地基长期浸泡,不利于保护,所以把水抽干了,但也没有了水宫的意境。<br> 水宫建于6世纪,当时是东罗马帝国最繁荣的时期,水宫宽70米,长140米,占地9800平方米。整个水宫由排列成12行、每行高9米的28根大石柱、共336根圆石柱支撑着,柱间距4米90厘米,所有石柱间距相等,高低恰当。 这些石柱多为科林斯式风格,也有一些多立克风格的石柱,没有装饰。蓄水池周围是一个4米厚墙,由红色方砖和水泥砂浆砌成,用于防水。 水宫的拱顶也是用红砖和水泥砌成的,一千多年来完好无损,非常结实。<br> 红砖也叫粘土砖,古罗马人发明的(也有说是古巴比伦人发明的)。古罗马人制造的水泥被誉为世界最坚固耐用的水泥,通常用火山灰、岩石和石灰等混合物制成,比现在的一般水泥还结实。 这是水宫中保存比较好的柯林斯式柱头,雕刻精美。<br> 这些石柱据说都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各种神殿中搬运来的,由于用量大,所以使用了不同风格和不同装饰图案的柱子。 据说建造水宫时动用了7000名奴隶,在一所教堂的废墟上进行施工,死了很多人。<div> 蓄水池中的水是从城郊的贝尔格拉德森林(belgrad forest),通过水渠运输过来的,距离城市19公里。这个蓄水池是周围很多著名古迹的水源,水从瓦伦斯高架水渠引至这里,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巨大工程。</div> 建成后的水宫,储水量可以达到10万吨之多,如果蓄满了水,可供当时伊斯坦布尔全城人喝一个月。1985年,伊斯坦布尔市政府修复了水宫,1987年9月9日,水宫开放。 <div>地下水宫的参观路线都修了木栈道,以保护古迹。</div> 以前,伊斯坦布尔老城的居民总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地下潺潺的流水声,却不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荷兰考古学家在蓝色清真寺附近发现了这个庞大的地下水宫。 阴森潮湿的水宫,造就了一种诡异恐怖的气氛,现在顶部还不时地有渗水滴下。好莱坞电影《007大破天幕危机》和成龙的《特务迷城》都曾在这里取景。 <div>注意,这里有些柱子不同一般,上面刻着孔雀羽毛一样的圆形花纹,查了资料,这叫“泪柱”。</div>泪柱,也称眼泪之柱,是地下水宫的有一个看点,传说是为了纪念当年修建地下水宫时死去的奴隶建造的。柱子上的“眼睛”里不时会流出“眼泪”(渗出的水),就像奴隶们在哭泣。我也是很好奇,还真是从“眼睛”里面渗出水来,不知是何原理。 这就是泪柱上的花纹,也有说是孔雀羽毛的,但不是每个泪柱都能渗出“泪水”。这里每个柱子都有个编号,以便科学观察每个柱子的健康情况,毕竟一千多年了。 这个柱子上有一个石洞,据说只要将拇指伸入洞中,张开手掌贴在石柱上,然后完整的旋转一周,你的所有愿望就会被实现。这个洞已经让游客得手磨得光滑锃亮。这种石洞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也有一个,同样的玩法和说头。 我们的参观是走在水宫中的栈桥上,这是为了保护文物而建的。 前面,在水宫最尽头(感觉是北端)就是著名的美杜莎头像柱础石的地方。 前面下一小段台阶就到了,那两个石柱下面的石墩就是各有一个美杜莎的头像。 这两个倒置的美杜莎头像石雕,是在1984年清理维护水宫时,从底部厚达2米的淤泥中发掘出来的。这个头像是倒置的,四周有个方形围堰,里面蓄有少量水,有很多硬币撒在水里。 这个头像是侧卧的,头像雕刻的十分生动,细腻。 在大片《但丁密码》中,影片主角最后来到了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最后线索就出现在地下水宫里的美杜莎石柱下。这些电影取景地的宣传,更加深了人们对于神秘地下水宫的向往。 看完美杜莎头像后就顺着栈桥返回出口。<br> 美杜莎(英语:Medusa),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戈耳工三姐妹(蛇发女妖三姐妹)之一,居住在大洋河流之神俄刻阿诺斯的彼岸与黑夜之地相接的地方。父亲为海神福耳库斯,母亲为福耳库斯的姊妹刻托。 <div>地下水宫高高的拱顶。</div> 美杜莎有个致命的魔法,看见她眼睛的人都会变成石头。这个妖怪被英雄佩尔修斯在雅典娜和赫尔墨斯的协助下斩杀。佩尔修斯将头颅献给了雅典娜,因此该头颅被镶嵌在雅典娜的神盾中。由此美杜莎的头像就像中国的门神一样,成为镇妖防贼的象征,在一些古迹中和现在一些重要部门的大门上有见其头像。 在水宫出口处还有一个照相的地方,布置成苏丹王座的环境,游客穿上当时的服装,前面不忘摆一个水烟壶。 在地下水宫的上面有一座石砌的高塔,我认为是水宫的水塔,因为周围有很多重要古迹,如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和托普卡帕宫等等,有众多的喷泉,所以需要水塔来给喷泉水加压力。 这是地下水宫的示意图,可以看到那个高高的水塔,也是水宫的一部分。水塔上水估计使用人力,用滑轮提水上去。<br> 从本文中可以大概其理清,伊斯坦布尔城市供水系统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br>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