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阮三哥

人情往来 <p class="ql-block"><b>  我的童年是在辽西农村度过的,生我养我的小村叫土堡子。</b></p><p class="ql-block"><b>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知道我们家和左邻右舍的好多人家处得非常友好。大人孩子见面打召呼,闲暇时相互串门,谁家有事忙不过来,其他人家都会过来帮忙,不吃饭不收钱,干完活儿就走。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互相祝贺,同桌共饮,那气氛和谐亲善,其乐融融。</b></p><p class="ql-block"><b> 小村里,人情往来是多方面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里。我记得,我们家如果做了和平常不太一样的饭菜,妈妈总会打发我们兄弟几个,端着碗给左邻右舍送过去。送出去最多的是饺子,那时农村包饺子的时候不多,所以不论包什么饺子,都是稀罕的美食,都要给左邻右舍尝尝鲜。我就送过白面饺子、秫面饺子、荞面饺子、玉米面饺子。邻居也给我们送,不管送来什么好吃的,我们哥几个总是先吃,爸爸妈妈有时吃得到,有时吃不到。</b></p> <p class="ql-block">  <b>村里人相互帮工。盖房子、砌墙、秋收、打场、红白喜事,只要打召呼,都会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村里人管这种劳动叫作“捞忙”。对捞忙的人,全都不付工钱,只供饭。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手艺人,人家是靠手艺吃饭的,所以像做房木活儿,做家具活儿的人,主人家除了供饭,也会给工钱的。</b></p><p class="ql-block"><b> 盖房子是村里人的头等大事。所以不论是谁家盖房子,大家都会鼎力相助。只要主人打召呼,其他人家就会出人捞忙,让干几天干几天,而且全心全意,比在自己家干活儿都仔细。</b></p><p class="ql-block"><b> 谁家年轻人结婚,也会轰动全村,大家都要筹备礼物,提前去男女双方家里祝贺,村里人把这种行为叫作“随礼”。那时候随礼没有送钱的,有的送带喜字的暖瓶,有的送带喜字的脸盆。也有的送被面、炕单、毛毯、枕巾......</b></p><p class="ql-block"><b> 结婚当天,所有随礼的人都会被主人家请去吃席,在一阵鞭炮齐鳴,锣鼓喇叭吹吹打打,一对新人拜天拜地之后,双方亲友依次坐在饭桌前,捞忙的呼喊着上酒上菜,主人热情召呼开席,所有人共同举杯,婚宴就热热闹闹的开始了。</b></p> <p class="ql-block"><b>  村里人办丧事,大家也要随礼。那时都不送钱,有的送白布,有的送白纸,有的送烧纸。所不同的是有的人送的多些,有的人送的少些。办丧事捞忙的人也很多,有的送信儿,有的接礼,有的帮厨,有的端菜。有力气的男人,会参与打墓子和抬棺材。</b></p><p class="ql-block"><b> 丧事最后,主人家也要设答谢宴,只是这种宴与婚宴不同,大家袅袅悄悄的吃,吃完就走人。</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哪家女人生孩子,走动稍近一些的人家会送鸡蛋,叫“下奶”。这个“下奶”不是直接帮助产妇催奶的那个“下奶”,而是有那种意思,但主要是一种人情往来的随礼行为。</b></p><p class="ql-block"><b> “下奶”也不全是送鸡蛋,没有鸡蛋的也可以送小米、粳米、白面、芝麻、红糖、豆油等有营养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生孩子没有办酒席的,就是到了孩子满月那天,也是自家人简单庆祝一下,大摆宴席的一份也没有。</b></p> <p class="ql-block">  <b>小村中的人情往来,也体现在很多细小的方面,像有人头疼脑热,有病有灾,学生转学升学,青年外出参军,都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和关心,多数是说说体贴的话,也有送些小物件的,以示亲密友好。</b></p><p class="ql-block"><b> 我喜欢小时候小村中的那种人情往来。那种人情往来是村民们发自内心的人情交往,那是一种礼轻人意重的纯朴的人际交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