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华章晋北行(八)云冈石窟 大同善化寺

镜头中的世界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窟</p><p class="ql-block">公元494-525年</p><p class="ql-block">窟分前后室,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南壁及部分窟顶旧已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窟口两立柱为1994年依旧恢复。西壁下层方形龛内,左维摩,右文殊,正中一立菩萨右手托钵、左手执莲,表现的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内容。</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窟(万佛洞)公元494-525年</p><p class="ql-block">方形单窟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又称“万佛洞”。这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西壁盘(lù)形帷幕龛基博山炉两侧,雕刻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下方龛楣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飞翔的态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韵律谐合。</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公元460-470年</p><p class="ql-block">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清东壁太和十三年(487)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立三佛洞)公元460-470年</p><p class="ql-block">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第十八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大弟子像。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十八窟主尊身着千佛袈裟在中国佛教造像中堪称一绝。袈裟上雕刻了一尊尊小佛像,小佛像随着衣纹呈现不同的排列,或婉转曲折、或横竖成列,富于变化。</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宝生佛洞)公元460-470年</p><p class="ql-block">主佛像结块(jiā)趺(fū)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南壁罗陀(hóu)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白佛爷洞)</p><p class="ql-block">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二十窟的露天大佛是北魏早期洞窟的典型代表。13.8米高的主像,身躯健硕,挺拔雄伟,佛像会意的笑容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君临天下的气度,也是佛祖普渡众生的博爱。这尊中外文化碰撞的艺术结晶,被游客亲切的称之为“云冈的外交大臣”。</p> <p class="ql-block">西部窟群</p><p class="ql-block">即第21~45窟,分布于第20窟以西的诸窟,是孝文帝迁洛后,一些达官贵人开凿的中、小型窟。出现一种面相清晰的“秀骨清像”新样式,这也是北魏晚期当时雕刻艺术特点的时代风尚。</p> <p class="ql-block">北魏王朝自386年拓跋珪建国,至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在这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北魏在平城定都的97年里,是鲜卑族和北魏王朝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当时平城大同人口百万,商贸繁荣,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北魏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最辉煌的时期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历史的回放。细细的咀嚼,慢慢的品味,才能真正体悟到云冈石窟的价值所在,才能重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我们前往大同城西南的善化寺。善化寺拥有一座辽构、三座金构,文物价值丝毫不逊于华严寺,它也是 1933 年中国营造学社大同古建筑考察的重点对象。</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的山门又称天王殿,为金代圆满大师重建寺院时所建,在寺前的广场上便能感受其大气。这座面阔五间的山门,是现存金代佛寺中最大者,而且用了较为少见的单檐庑殿顶。正面当心间施板门,两次间施直棂窗,背面无窗。山门前的广场时而安静,时而热闹,如今也是市民活动、闲聊的场所,作为背景的古建筑丝毫不显违和。</p> <p class="ql-block">正面「善化古寺」匾额为当代艺术家韩美林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根据寺内碑文记载(主要是朱弁所撰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当时就叫开元寺,是唐玄宗敕令在各地兴建「开元寺」中的一座。五代后晋时更名为大普恩寺,取「普化恩慈」之意。辽末战火波及西京大同,普恩寺和华严寺一样惨遭破坏,后又沦为金军屯营之地,屡遭劫难。直到金天会六年(公元 1128 年),圆满大师开始组织修整,最终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让寺院焕然一新。我们今天看到的几座金代木构,都是在这期间修建的,之前残留的大雄宝殿,也得到了一波修缮。</p> <p class="ql-block">元明两代,寺院屡有增修。明正统十年(公元 1445 年),大用和尚奏请明英宗颁布藏经,并赐名「善化寺」,后沿用至今。从明清之际到民国,善化寺几经起伏,与不少寺庙一样,终究落得破败。寺内金构文殊阁也于民国初年被一场大火烧毁,殊为可惜。建国后,寺内古建筑陆续大修,2008 年复建文殊阁,算是恢复了善化寺的完整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与华严寺坐西朝东不同,善化寺保持着坐北朝南的汉地特色。中轴线的三座大殿体量由小及大、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很有节奏感。学者推测寺院在辽金重建时,保留了唐代「伽蓝七堂」的格局,包括现已无存的「左右斜廊」,如今三圣殿的位置很可能曾经是一座楼阁。</p> <p class="ql-block">山门斗栱很整齐,外檐正立面和山面都用了双补间铺作,显得比较密集,这种样式可能是受到了宋式做法的影响。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皆为五铺作单杪单昂计心造,但第二跳都不是典型的下昂。柱头铺作是水平放置的假昂,补间铺作则是跨度仅一跳的插昂,并不向后挑起。</p> <p class="ql-block">背面嘉靖年间的「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方正浑厚。</p> <p class="ql-block">明代所塑天王像,表情有点逗。</p> <p class="ql-block">山门后的三圣殿同为金代所建,是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的单檐庑殿顶建筑。大殿立于 1 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前设月台。在三大殿中,三圣殿的屋顶最为高耸,正脊较短,垂脊弧度很大,曲线漂亮,独具一格。其门窗配置与山门几乎一致。</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的斗栱排列挺有意思。外檐斗栱中,当心间和稍间为双补间铺作,而次间只施补间铺作一朵,用的正是极为繁复的斜栱,如一朵怒放的花,引人注目,也是金代斗栱的代表之作。此斗栱每跳都出 45° 斜栱,到第四跳出现七个并排耍头,很有几分炫技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斜栱外的其他柱头、补间斗栱皆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重栱计心造。柱头用的插昂,耍头为蚂蚱形,补间用的真下昂,耍头为龙头形。阑额在角柱出头处斫成菊花头形,整体来看装饰性很强。</p> <p class="ql-block">殿内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后内柱只用四根,当心间的两根在后檐中平槫下,次间的两根在后檐上平槫下,另外四根辅助的柱子可能为后世所加。这是金代建筑的典型设计,凸显内部的大空间同时节省木料,三圣殿做得比较极致。再加上彻上明造(即不施天花,暴露梁架),使得殿内更显空旷高大。</p> <p class="ql-block">殿内中央三间砌扇面墙,其上绘有简单的佛像背光。前立佛台,上有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两尊胁侍菩萨泥塑,皆为金代塑像,但经后世重妆,略失原貌。在扇面墙背后还有一尊韦驮像,为明代所塑。</p> <p class="ql-block">朱弁是朱熹的叔祖父,乃 1128 年南宋派去金国的通问副使,表面上是去慰问徽、钦二帝,实则背负了与金廷和谈的任务。到金国后,和谈不成,朱弁被扣留在云中(大同)使馆,这一留就留了十五年。期间金廷多次想招安他,都被拒绝,倒是大同的达官贵人们屡屡请他为师,为子弟传授汉地的儒学知识。</p><p class="ql-block">朱弁对佛学多有倾心,长居普恩寺内,与圆满大师和僧众的关系都非常好:「因得与寺众往来 , 首尾凡十四年如一日也。」在碑文中他对圆满也不吝赞美之辞,将其以七十四岁高龄完成重修寺院的工程视为大功德:「圆满身更兵火,备历艰勤,视己财货,犹身外影,既捐所蓄,又裒檀信,经营终始,淹贯时序,皆予所目睹也。」巧合的是,普恩寺重修完工的那一年,宋金和议也刚谈成,朱弁等留金宋使得到特赦,终得以重归故国。离开之前,朱弁应僧众请求写下了这篇碑文,在叙述往事、表达对圆满大师惺惺相惜之意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善化寺最早的历史记录。这在文化史与建筑史上,都不失为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当时住在寺内的朱弁见证了整个过程,他于金皇统三年(公元 1143 年)记述了寺院历史与圆满大师重修的事迹。此文于金大定十六年(公元 1176 年)刻于碑上。如今这块碑就立于善化寺三圣殿内,也被称作朱弁碑。</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走到最后,终于迎来了寺内唯一一座辽构:大雄宝殿。这座大殿逃过了辽末战火的浩劫,实为万幸,到了金代,也得到了圆满大师的修葺,其中柱额、梁架、斗栱都还是辽制。大殿立于高 3.3 米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十架椽,庑殿顶出檐深远,尽显恢弘气势。大殿左右还有两座朵殿,为明清遗存。</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悬挂着“大雄宝殿”巨幅匾额。匾额后的当心间补间铺作采用辽时常用的斜拱造,具有很强的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大门形式非常奇特,一般殿堂建筑多在当心间开设大门,而善化寺的大雄宝殿却在大殿南立面均匀设置了三组大门,其余为实墙。不仅如此,三组大门上方都做了酷似伊斯兰建筑中复叶拱券造型的装饰板,颇为特别。</p><p class="ql-block">“这种大门在唐宋时期叫做‘壶门’,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结合拱券门和佛龛造型产生的一种装饰性的门,在建筑入口处设置时,表示尊贵高尚之意。明清时发展为‘欢门’。”</p> <p class="ql-block">与华严寺大雄宝殿类似,大殿当中只开三道板门,样式也几乎一样。外檐斗栱规整,皆为五铺作,耍头为批竹昂式。柱头铺作与稍间铺作为标准的五铺作双杪计心造。当心间补间铺作出 60° 斜栱,然而被匾额遮挡,可进殿观其出五跳的后尾。次间补间铺作在第一跳瓜子栱跳头出 45° 斜栱,尽间补间铺作第一跳上置翼形栱。</p> <p class="ql-block">殿内柱网规整,同时依然是减柱大法好。减去两排中间的八根柱子后,形成了类似《营造法式》中的金厢斗底槽布局。与华严寺大雄宝殿完全对称的内外槽不同,这里内槽偏后,给前部留下了相当大的礼佛空间。加上本身的大体量和彻上明造的做法,走进殿内,能明显感觉到空间的高广空旷,同时能将佛坛上的五方佛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佛像前有两尊胁侍菩萨像与两尊弟子像,其中弟子经后世重妆。两尊菩萨面相偏长方,身体平直,体态粗壮,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菩萨像差异较大,很可能为金代所塑。</p> <p class="ql-block">在东西两壁前的砖台上立有高大的二十四诸天像。塑像运用了写实的风格,各护法神表情丰富,姿态各异,与其性格相得益彰。该造像在朱弁碑中有所记载,可确定为金代所塑。</p> <p class="ql-block">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但仍保留辽金塑像之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引人瞩目的是位于大殿东侧的鬼子母塑像,高3.66米,脸型丰满圆润,表情慈祥和善。传说鬼子母神,是所有罗刹鬼中最残暴的,而且专吃人间小孩,被称之为“母夜叉”。佛祖为惩治她,就把她最小的儿子用钵隐住。失去爱子的鬼子母焦急万分,来到佛祖面前苦苦哀求。佛祖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尚且这样,别人只有一两个孩子还被你吃掉,他们又该怎么办呢?”鬼子母听后大悟,带领五百子皈依佛门,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还被中国民间奉为送子娘娘。</p> <p class="ql-block">鬼子母塑像左脚下方,有一青面红发小女鬼像,这就是鬼子母作恶时的形象。一个神,两个塑像,一个慈眉善目,一个凶恶残暴,成佛前的残暴和成佛后的善良,形成鲜明对比,它告诫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p> <p class="ql-block">开阔的室内空间,高大的佛坛与佛座,金黄的背光,让正中央一字排开的金身五方佛尽显高大肃穆。不得不说,大雄宝殿在这一佛教道场的设计上非常成功。</p><p class="ql-block">五方佛从东到西依次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为密宗的配置。佛像面容饱满,前额宽大突出,肩背宽厚,呈吉祥坐,带有辽代造像的特征,很可能与大殿同龄。</p> <p class="ql-block">殿内当心间施藻井与平棊。藻井前有平棊三列。藻井内也有方形与菱形的平棊,绘有莲花,两边斜板上绘佛像,三角背板绘凤。藻井本体分两层,下层为八角井嵌于方井之中,上层为截顶圆锥体,顶部圆中绘二龙戏珠。整个藻井一共用 56 朵斗栱,可说是相当精致,乃珍贵的辽代小木作。</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西、南两壁可见壁画,根据碑记为清康熙年间的作品。其中西壁为《七处九会说法图》,南壁为《准提佛母法会图》与《弥陀法会图》,内容带有密宗色彩,同时构图与一些小细节也表现出辽金壁画的特征。很可能清人保留了辽金最初的图像,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重绘与改动。</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尊诸天造像生动形象,造型各异,有温文尔雅的文臣,有威猛刚强的武将,还有娴静典雅女子。其中塑造最为出色的是东侧六臂日宫天子和西侧月宫天子,日宫天子,眉目清秀,肌肤丰满圆润,衣饰流畅,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那六条玉臂自然轻舒,富有动感。</p> <p class="ql-block">善化大殿内两侧护法诸天为辽代后期佛教雕塑的精华,艺术价值远在明塑主像之上。</p> <p class="ql-block">佛像的木制背光为明代所造。</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后是东西相对的两座二层楼阁:文殊阁与普贤阁。文殊阁为近年复建,普贤阁则是原汁原味的金代遗存。1953 年落架大修时,人们在梁架上发现了「贞元二年一行造」的题记,即普贤阁建于公元 1154 年。</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为正方形,屋顶为歇山顶,造型简洁古朴。此阁外观看是两层,实则中间有一暗层,上层与暗层及下层的柱子用叉柱造连接。阁内设木梯,可直上二层平座登临远眺(当然,游客现在是不让上的)。</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大同纪行中曾这样描述过善化寺,纵观此寺建筑,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珍贵古物。</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建筑还是造像,善化寺可谓是尽显辽金时代的豪放风范,同时也不乏南北文化的交融之美。</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过去,古殿阁在旧处不动如山,而这些来来去去的新生命,把它们从历史中打捞出来,添上几分鲜活的气息,也是善化寺的魅力所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