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何为中黄直透”?

遨游无极之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谓中黄直透?“中黄直透”的功夫在丹经中只有零星的记载,是丹道的大秘密、大天机。“中”表位置,“黄”表颜色。</p><p class="ql-block">《净明忠孝全书》卷三:“中天九宫之中,黄中太一之景,名曰天心,又称为祖土,乃世间生化之所由,万里之所都也。”</p><p class="ql-block">《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是以中黄之道,适正为本。知本者,不反不侧,不乖不偏,理上下,得四隅,知所以在,达所以存。知所在,故不失其方;达所存,故不遗其想。……中言其位,黄言其色。今黄天之炁,横于胸臆,明其本意,不迷不忒,此之谓信。何谓至信?信在其中,黄钟之宫,中炁所兆,年谷以丰。”</p><p class="ql-block">柳华阳《金仙证论·序炼丹一》:“立定天心之主宰。天心即中黄,居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杓,在天为天心,在人为真意,其气藏于胆,以为性命之根源,内丹之药,先闭舌下两窍,内通胆中生气,至喉舌之间,有微微苦味,是生气流通,然后求为神丹也。”</p><p class="ql-block">《悟真篇》:“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临驱二物归黄道,怎得金丹不解生。”</p><p class="ql-block">《参同契》:“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p><p class="ql-block">《易·坤》六五爻辞:“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p><p class="ql-block">丹道“中黄直透”功夫核心在中脉。丹经认为中脉在人体中央正位,不前不后,下以坤土(色黄)为中心,得中黄之炁,称为黄道。</p><p class="ql-block">闵一得《泄天机》说:“丹家理气,原有三道,曰赤、曰黑、曰黄。赤乃任脉,道在前,心气所由之路。心色赤,故曰赤道……黑乃督脉,道在后,肾气所由之路。肾气黑,故曰黑道……原斯二道,精气所由出,人物类以生存者,法故标曰人道。丹家、医家详述如此。黄乃黄中,道介赤黑中缝,位在脊前心后,而德统二气为阖辟中主,境则极虚而寂,故所经驻,只容先天。凡夫仙胎之结之圆,皆在斯境,虽有三田之别,实则一贯,法故标曰仙道。”又说:“黄道循肾前脐后中缝直升,是由脊前心后中缝直透泥丸者。”</p><p class="ql-block">黄道是内丹至秘的药物运行的通道。张伯端《悟真篇·序》中曾提及:“夫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超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和“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临驱二物归黄道,怎得金丹不解生。”在内丹黄道分布的三丹田分别对应着瑜伽、密宗中脉的七轮,依次是海底、下丹田(水轮、日轮),中丹田(火轮、风轮),上丹田(月轮)至百会顶轮。无论是丹道还是密宗皆认为,如果不能打通中脉,进入“四禅八定”或者达到丹道的“炼神还虚”直至出神入化的境界,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许多修习瑜伽和密宗的人士断定道教内丹学根本就不知道中脉的存在。但是,南怀瑾先生认为,《黄帝内经》的“冲脉”和《黄庭内景经》的“中黄”,皆是中脉的观念,只是没有像密宗和瑜伽那么特别的突出“中脉”而已。他认为,丹道打通“奇经八脉”之“冲气以为和”以及“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的境界,即可以证明内丹学无疑已经到达了“中脉”贯通的真景象。有学者认为医家所谓的“冲脉”并不是丹家所说的中脉。在《中华仙学》髯道人《论中黄直透》一文说:“中黄之道盖在人身之正中,与冲脉风马牛不相及,……乃先天三宝供由之道,又名黄中,实是仙道总理之处,……故又称为玄关。”“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与任脉并络于人身躯壳之前面,偏于肌肉之间。”这些混淆涉及到了“冲”和“中”字的通假用法。胡孚琛先生认为,《老子》现行本“道,冲而用之”及“冲气以为和”,应按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将“冲”字改为“中”字才对。所以,依据南怀瑾和胡孚琛二先生意见,“冲脉”是即“中脉”。“中黄直透”是丹道最上一乘的顿法。其成就和结丹效率迨非寻常丹诀可以望其项背。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曾提及无为妙觉之道,乃最上一乘妙旨,可以顿超直入,决定无生。中黄正脉是纯粹先天精炁的通道,在虚极静笃中自然穿透,了性即刻了命。中黄一透,全身窍窍皆通,如庄子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陈撄宁先生曾告诫实际修炼时绝不可以后天之意引气冲脉,否则会患“闯黄”之病,导致人体自然气机的极度紊乱。普通内丹精气的能量首先沿任督二脉运行,但是中黄直透法是直走黄道,将炁直接打入中脉黄道,直上直下,精气神一步化为光能。中黄一开,任督自开。在招摄先天一气的过程中,伴随巨大的“海潮音”和明亮的光团,如秋月的性体会很快出现,所谓“地下海潮天上月”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王沐先生认为黄元吉丹道实为中黄直透,不讲开合,不用前后升降。在《乐育堂语录》和《道德经讲义》中,黄元吉并没有对“中黄直透”法决做出系统的论述,只是稍微露出零星消息。他说:“清静而修者,即炼虚一着……然非上等根器,不能语此。”“但只一正其元神,使之不知不觉,无思无虑,那清空一炁,浩浩荡荡,自然一呼一吸,上下往来……不过清心寡欲,主静内观……以我神炼此一个真汞……然此真汞,须有生发之候。盖心为五脏之中,中炁一升,五脏之炁随升,中炁一降,五脏之炁随降。其生也,由于真汞之动;其息也,由于真汞之静。”黄元吉在这里所言的“中”升降即是闵一得所说的“纯由黄道升降”。此清净之法完全进入“虚空阴阳”,顺自然无为之道。坎离水火不用着意推动。如黄元吉所说只要一正元神,不知不觉,无思无虑,真汞之精自然生发煅炼,身内五脏之气自然随“中炁”吞吐升降。由于不需炼己制心,完全从性功下手打出性光,所以对于修炼者的心性要求极高,所谓上上根器者。对于已经破体和心地不纯者,如风中之烛,难以把握。若有童身完好、性功精熟者,可当下承载,窍窍皆通而中黄直透。其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虚自然合道。此外,黄元吉在其著述中偶尔提及一刻(或时、或天)之内四步功夫(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这里亦可能就是暗示着“中黄直透”。</p><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黄元吉其实已经把他的“中黄直透”的真义隐含在了他的关于玄关一窍系列理论中,黄元吉丹道的精髓在于玄关,而他的玄关着重在明心见性上,中黄功夫的要领在于从内到外,从先天到后天,从虚到实,从上到下,从黄道开到任督开,其自始至终之根本要领在于炼性见性的功夫。胡孚琛先生曾经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瞬间顿空寂灭万缘,自虚空法界招摄能量,蓬莱就在柱杖前。可是如同禅宗,其觉悟智慧如天纵、心性湛净如古井者,普天之下又有几人可以像六祖慧能呢,本是涅槃妙心的微妙法门,又有几人可以承载呢,所以千古的禅宗流于口头禅。中黄功夫亦本来是平常法门,不是其陈义太高,而是对于心性的要求太高,丹经记载如此稀少除了惮于泄露天机外,更可能是自此下手鲜有成就者。所以,黄元吉不谈中黄,而谈玄关。中黄之炁通透的前提必须是玄关打开,若玄关不开,焉谈中黄。所以黄元吉说:“但此步工法,自古神仙少有从此一著下手者。”黄元吉不厌其烦阐发玄关,其深义即在此。这只是笔者一管之见,有质于高明者。实际上,将黄元吉丹道思想归入中派更重要的理由即是他的“玄关”理论,黄元吉全部丹诀即以“玄关一窍”为轴心。在虚寂杳冥的玄关态,非阴非阳,即阴即阳,非虚非实,即虚即实,这样的中道零点位正是诸子百家共同奉守之圭桌。此外,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指陈了千古丹经所未发的日用伦常之间的阳生活子时,这种居尘出尘,身在尘世而不被尘世所蔽,不离现实生活而超越现实生活,举凡无不恰到好处、随心所欲而无不中规中矩,在行住坐卧之间无处不阳生、无时不阳生,此岸即是彼岸。这样的丹道阳生观正折射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气质,依时而中,依中而行。阳生活子时本来是丹道景象,黄元吉将阳生与“孔颜之乐”、贞女烈士之舍生取义、私欲褪尽之灵光独耀融会贯通,这一思想颠覆了认为只有深山静坐才能触发阳生的狭隘丹道观念,其意义在丹道史上、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皆是非凡的。</p><p class="ql-block">选自《黄元吉内丹思想研究》</p><p class="ql-block">/作者余强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