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50年祭——(九)“情书”风波

食神

<p class="ql-block">  转眼下乡一年多了,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作,枯燥的日子,让人有些熬不住了,大家心里想的早已不是建设新农村,战天斗地,大有作为,每个人似乎都明白了农村还是那个农村,自己还是那个自己,自己既改变不了那个贫瘠的土地,贫下中农也没改变了自己。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日复一日的艰苦劳动很快就消磨了当初的满腔热情,已经有人让父母运作转点了,去了离城近一些条件好一点的青年点了。</p> <p class="ql-block">  小乎是点里一乖巧的女孩,清秀可爱,个子不高,文文弱弱,父亲是市里一领导干部,家庭条件很好,又是家里独女,娇生惯养,自然受不了这艰苦的日子,看见别人转点了,心里也按捺不住了,悄悄给父亲写了封信,要父亲想办法把自己也弄回去。信发出后,剩下的日子就是焦急等待⌛️了。每天一收工,便站在房后盼望着山路上有人捎信来,远远望去,真像个望夫石立在那里。 </p><p class="ql-block"> 小乎的焦急被每天忙完都要到青年点转一圈的徐书记看在眼里,徐书记不仅是学大寨的先进人物,还是一个真的文学青年,从小到大,手头能划拉到的小说杂志从来不曾放过,而且特别钟爱古典文学,什么四大名著、西厢、牡丹、窦娥啥的,通通反复嚼过,很多名段名句都烂熟于心,知青来了后,多次叫板都没输过,那叫一个得意!如今,小乎的心思不由得让他文学之瘾大发,顺手撕下一张纸,挥笔写下旧体诗一首,扔给小乎,挥袖而去。</p><p class="ql-block"> 小乎拿着徐书记写的诗句,有些发懵,只见纸上写到:<b style="font-size:18px;">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家书来。</b></p><p class="ql-block"> 什么意思,小乎似懂非懂,悄悄地把诗揣在兜里带回了家交给了她爸。小乎不懂,她爸懂!她爸是领导干部,老大学生,有文化!这不是西厢记崔莺莺写给张生的情书吗!你徐书记好大胆啊!居然敢和我女儿玩这个!立马,一行五人的调查组开进了青年点!</p> <p class="ql-block">  青年点顿时风声鹤唳,青年惶恐,社员更惶恐!不知道他们心中最崇拜的徐书记犯了什么事!要知道,前不久市里刚刚来人考核完徐书记,说是要升到县里当管农业的副县长,已经快走马上任了,这是又咋滴了?</p><p class="ql-block"> 惶惶不可终日的几天过去了,一轮谈话调查下来,大家终于看出点眉目,徐书记好像在知识青年中犯了生活作风错误,上级来调查核实!于是有的人觉得大为不解,有的人便搜肠刮肚回忆蛛丝马迹。我不知道别人都说了什么,找我谈时主要是核实两件事,一是听说徐书记有一次晚上去青年点太晚了大家都休息了,他用唾沫沾湿窗户纸往女生宿舍看,(因为男生宿舍可以直接进去说话),是流氓行为;二是说有人看见他从窗户跳进广播站,而广播站里住的是两个女生。我觉得这两项罪状未免太过牵强,我没看见过徐书记趴女生宿舍,即便有那么一次,凭我对他的了解,徐书记也不是那种低级下流的人,充其量是不拘小节,我常听他念叨这些知青孩子们离开父母到农村来不容易,他把这些孩子要来得为之负责任,所以不管多忙,每天他都要绕道山上去看看有什么事情没有,况且女生宿舍不是澡堂子,大家都穿着衣服说话,又没睡觉。在他心里,青年们还是孩子,说是关心不当或是不够文明可能还合适些。说起跳广播站窗户,那就更荒唐了,我们屋虽说住着女生,但它还是广播站,屋里没人,他要着急广播说事,进不去跳窗户很正常啊!</p> <p class="ql-block">  调查组的人又拿出了那张写着“情诗”的纸给我看,问我怎么认识这个事。我一看那诗,不幸的是我真认识,小时候我爸喜欢古典文学,买了许多古典文学的小册子,有一本就是《西厢记》,其中的这首诗因为喜欢真的就记住了!不过最后一句被徐书记改了,原诗是:疑是玉人来,他給改成了“家书”,这意思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啊,明明就是借此诗句形容小乎盼信的心情啊,要说他炫耀自己的才能捯有点靠谱,说调戏挑逗那太牵强了吧?调查组的人不太满意的看着我,说:“你们还是太年轻啊,想的太简单了!”不简单又怎么样呢?这样污秽的帽子怎么能随意给人带呢?我真的替徐书记冤枉。</p><p class="ql-block"> 调查组的人走了,人们都担心着徐书记的前途会不会被这事毁了。徐书记不天天来青年点了,即便来了也是转一圈就走了,同学们看着他不开心的样子有点难受。</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个多月,任职文件下来了,他被任命到一个人口不多还很穷的公社去当书记。他走的前一天,大队班子开会欢送他,参加会的人都哭了,既有不舍也为他不平。因为我在大队,那天我也参加了欢送会,眼前的桌子上放着他常背在肩上的黄书包,一个笔记本滑出躺在桌子上,我随手翻开,一段文字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b>“对这些青年我真是操碎了心,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真是打碎了牙只能往肚里咽……”</b>这是他的日记!我赶快合上了本子,泪水涌出了眼眶。</p><p class="ql-block"> 徐书记走了,没有和知青们告别。</p> <p class="ql-block"> 20多年后的一天,我那时已在省城工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他刚一说出我的名字,我一下子就听出了他的声音!当我第一时间叫出他的名字的时候,他有些激动。他告诉我他就在我们这的火车站,一会就要乘火车回家了,临走前想见我一面。我立刻赶到车站。 </p><p class="ql-block"> 宽阔的车站广场上我远远就看见他和一群老乡拿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站在那里。他都有些认不出我了,他倒没咋变样,只是老了许多,也沉稳了许多,没有了年轻时的傲气和张狂。他告诉我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这儿带着老乡们干工程,我问他为什么不联系我们?他说不想给我们添麻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天天气很冷,我要带他们去吃点饭,或者找个暖和的地方坐坐,他坚持不去,接着便和我说起了当年的委屈,他不解知青们怎么会那样想他,没有料到接来这些知青会出现这种事情。聊天中我才知道,“情书”事件竟是他人生的滑铁卢,至此之后,一直不顺,当了公社书记没几年,因为执事不当,说话犯忌,被一撸到底,回村当了农民。可乡亲们还是信他,愿意跟他干,于是他成立了工程队,带着乡亲们走出大山,从县城一直干到了省城,很多乡亲们都摆脱了贫困,有的还发了财。提到这个他有点骄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快发车了,有人喊他了。他好像还有些话没有说透,我感到他心里的委屈一直在,像一个梗卡在那里,成了终生的痛。</p><p class="ql-block"> 他意犹未尽的走了,看着他略有些驼了的背影,我感到有点心酸,内心深处为我们感到有些愧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