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后诊断书(高中英语)

敏妮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次诊断性考试,期中考试在学生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前半学期教学情况的考察,更是适时调整后半学期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的一个依据。因此在期中考试分析完试卷之后,笔者要求考得不理想的学生自查原因,再拿着试卷和答卷纸来办公室说明情况。一轮几十个学生辅导下来,综合起来无非以下几种原因。 </p><p class="ql-block"> 1.成绩低于120分的,大概率就是词汇不过关。高中英语试卷的一个普遍特点是三年的词汇基本打通。很多到高三才会出现在教材中的词汇早在高一、高二的考试中已经频繁出现。特别是在阅读语篇中,甚至是在完型选项中,这直接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答题的正确率。因此,要拿高分提前准备高考词汇还是很有必要的。 </p><p class="ql-block"> 2.如果一味地对着高考词汇表背诵单词,效果不理想,原因多半是阅读量太小,缺少语境支持的死记硬背势必事倍功半。背诵单词和刷阅读一定要有机结合。所以建议按照话题背诵单词,如按照单元顺序,或者把主题相关的几个单元的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再集中这个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题目放在一起做,这样才会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 3.如果听力错误多,尤其是最前面五题频繁出错,多半是没有集中注意力导致的。要么是睡眠不足,抑或是一开始没有静下心来看题、听题。听力练习的数量和频率一样重要。除了每天有一定量的听力输入之外,对于做题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障碍和语境理解障碍、文化差异问题,都需要及时得到排除。因为考试的听力的主题语境无外乎这些。另外,听听英语歌曲、看看英语电影,对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都非常有效。</p><p class="ql-block"> 4.如果自认为词汇障碍还好,但阅读理解还是错得多,原因往往是以下三个。一是句子理解;二是文章内容不熟悉;三是细节理解、逻辑推理、主旨概括等能力不够。高考阅读理解经常会考察长难句子的理解。很多学生对一般的句子尚能理解,一遇到长难句,就没有耐心去抽丝剥茧,只图个大概意思。出题者往往会把这些大概意思当作干扰项放在选项当中,等着考生去跳“陷阱”;对于阅读内容相对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语篇,比如新能源、新发现、科技类文章,或者对于文科类学生的理科类文章、理科类学生的文艺类文章,我们平时都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第三个原因就是,但也不完全是智力智商的问题,毕竟英语题中不会涉及非常高深的智商题。平时练习中因为理解出错的题目一定要查找错误原因和寻找命题规律,熟悉解题思路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类似错误。</p><p class="ql-block"> 5. 如果七选五总是错一个以上,原因除了阅读词汇量不够,主要还是语篇的解读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问题。七选五题型中,对于空缺句子的属性“段首”“段中”和“段尾”的认识非常重要。三种句子功能不同,做题时除了要把握句子在整个语篇、语段中的作用,也要把目光锁定在细节语言上。语言上的前后重复、上下呼应,也往往是解题的线索。</p><p class="ql-block"> 6.如果完型填空错误多,而且总是“连错”,原因多半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完型填空题除了一些基本的词汇理解、词组搭配之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一是要迅速理清文章的篇章发展脉络和人物情绪变化,拿到情节线和情感线之后大部分选项都可以顺藤摸瓜了;二是一定要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完型的所有空格都和文章的主题相关,而干扰项往往不在主题上。</p><p class="ql-block"> 7.如果语法填空错误多,原因多半是语言的敏感度不够,不能有效分析句子、特别是长难句,无法甄别较为复杂的语法现象。做语法填空题的时候,要在掌握语篇主旨的基础上,以句子为单位,在完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摸清空格的考察目的,结合平时储存的语法知识来填空。</p><p class="ql-block"> 8.如果应用文写作得分低,说明对教材课文、平时的优秀范文或者其他优质素材的词句、文章输入和背诵量太小,大脑里存货不多,平时审题、谋篇布局、句子语篇写作的训练也不够。</p><p class="ql-block"> 9.如果读后续写作文得分低,说明阅读量需要提高。平时故事类的文本解读能力需要增强,课外看些英语电影、英语小说都是非常好的途径。在阅读、观影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加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共情能力。加强在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10. 如果两篇作文答题时间少于50分钟,甚至不到40分钟,说明非作文题型(阅读、七选五、完型和语法填空)的答题时间过长,写作时间被挤占,从而说明阅读速度亟待提高,这个或许又得回到第一个问题——词汇——上来了。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记得还是遵循“多联系、多重复”的原则。(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