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家)族谱

岭南家谱文化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族谱如何读,这是一个既朴实简单、又综合复杂的命题,既牵涉国学基础之功力,又反映人文理念之追求,更体现谱学理论之水准,故层次不同,读法不同,其欣赏视角及其效果同样迥然不同。读与思,知与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并非有人一指点,就能完全解决读谱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首先要会看世系世表。这是最具大众性、通俗性基本要求,既能体现读谱的切入点,基本点,也能反映读谱的趣味性、条理性,更能欣赏家谱体例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① 以自家父祖为起点,纵向追溯,厘清始祖一条线。从朴素的家庭情感、民族情感出发,家谱续修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断层,再来发现,阅读,乃至续修,大多作为谱盲的族人,以自身的家谱为起点,也就是以自家的世系世表开始读谱。首先找到自己父祖的世系世表,从目录中寻找本家属于何支何派或何房何分,父祖为本支的多少代,谱名及其字号等各是什么。如果他们的谱名、字号均不太熟悉,就必须从同代近房的世系或世表排查,最终才能水落石出。其次要懂得世系和世表的对应关系:世系为纲目,世表为人物信息的具体化表述;世系确定,脉络分明,世表解读,有血有肉。再次必须厘清世系世表“五世一图”版式结构。不管怎样,从自家的世系世表能向上追溯到本谱始迁祖,一线脉络分明,则可以说已大致会读族谱。</p><p class="ql-block"> ② 以自家一线为起点,横向并线,汇聚同宗成一支。在以自家一线为脉络追溯始祖的前提下,可以本村现有族人为基础,按上述方法汇聚同宗成一支。这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村落人数的多少不同和各支(或派、或分、或房)的大小不同,有的同一个村有几支,有的几个村合并成为一支。二是注意“祖”和“宗”具有相对性:“世谱始祖”为祖,“远祖”为祖,“本谱始迁祖”也是祖,而“本支始迁祖”同样可以称祖;就相对而言,“本支始迁祖”则为“本谱始迁祖”的一个分支,即本谱始祖为“祖”,本支始祖为“宗”。三是要注意因有一迁再迁之情况,这就有“大宗”与“小宗”之差异,由于繁衍和迁徙的自然规律,造成支系结构的复杂性。四是要注意宗支命名的历史与现实情况。一般本支传代有五世以上,且历史上或现在有一定人口规模,才能独立称支,而刚迁入某地的单门独户就不能称为支。</p><p class="ql-block"> ③以一个宗支为基点,横向并支,综合各支为一族。一般族人无论是修谱前或修谱后能厘清一条线,关注一个支(或派,或分,分士或房)。一要厘清各支系的大小关系及其各分支始迁人物、迁入地点;二要全面把握旧谱世系世表编写体例,熟悉谱学理念;三要结合时代特征,看清其他谱牒世系世表编辑的差异及其特色亮点,以传承为主,以创新为辅,学习构思新谱家谱体例特色。综上所述,概括为以世系为纲目,世表为血肉;世系图阅读纵向由点连成线,横向由线聚成支,由支汇成族;读谱人的情感不同,身份不同,水准不同,追求不同,其读谱效果显著不同。</p><p class="ql-block"> (二) 其次要熟悉人物传序,了解祠堂史、修谱史,掌握历史节点。在初步了解谱系概况后,再不妨阅览一下家族的文史资料,解读人物传序、祠堂记、谱序等内容。</p><p class="ql-block">①看各种人物传序,掌握宗族人物精英史。读本家世系世表的过程中,会看到本家直系先祖之精英人物,他们有的有传,有的有序,有的传序兼有。若有较好的国学基础,尽管是文言文、繁体字、无标点,也能对内容了如指掌;若国学基础稍差,能多读多揣摩,也能了解大概。有的家庭,其祖上精英人物可能有多个。就文体而言,不外乎传和序两大类,一般“传”是人物已故后在修谱时录入的史料记载,“序”是修谱时在世人物的事迹记载。无论传还是序,都是记述先人一生的突出事迹:或尊老爱幼,或夫妻和睦;或助人为乐,或排忧解难;或积极修谱,或倾情修祠;或热心公益,修桥铺路,或注重教育,教书育人。总之,一切为表现人物的闪光点,体现儒家文化理念,使后人读后觉得可敬可亲,视为楷模。人物传序,一般族人阅读稍有难度,应该通读多读,并且结合人物的支系、村落、世次阅读,找到对应的世表,理顺人物关系,把握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②看祠堂记及祠规,熟悉宗族祠堂修造史。祠堂类文章比自家世系世表和人物传序易找,阅读此类文章,可以了解祠堂建造和修缮的历史,了解建祠精英人物、祠堂管理要求及其理念,可以深入解读传统文化。把握修祠一条主线,熟知各个人物亮点,清晰宗祠各个层面。</p><p class="ql-block">③看历次修谱序跋,了解宗族编谱续修史。谱序是史学性、文学性、儒学性综合的产物,且有些谱序为书法体,故在家谱文史资料中难度最大,一般人不易解读,更是对读谱水准的考量。首先要了解本族的修谱历史,根据历次谱序理清历史线索;其次要了解各次修谱中的精英人物,尤其是主修,并与修谱名录、人物传序、世系世表综合起来分析解读;再次要了解参与谱事活动的社会名流,有哪些名人为本族宗谱作序,甚至有哪些名人为本族精英作传作序,更可以根据他人的族谱了解这些名人,拓宽自身的视野,将自己的谱事活动与社会横向结合起来;其四,从文学角度欣赏语言特色,结构层次,有语法、修辞、逻辑的感悟,有儒学理念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交流,相互切磋,致力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谱学水准。当今正逢盛世,各地续修宗谱热潮如火如荼,鄙人罢努,通过谱牒文化学习和工作实践,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粗浅见解能给续修宗谱者有所启迪,或切磋探讨。</p><p class="ql-block"> 【張氏寻根联盟】</p> <p class="ql-block">【族谱中常见的术语表述】</p><p class="ql-block">族谱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记述文字使用规则:</p><p class="ql-block">〔名〕族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族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人的不尊重。</p><p class="ql-block">〔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而不叫其曹操,这就是叫避讳,表示尊重。</p><p class="ql-block">〔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p><p class="ql-block">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形成共识按字辈定新录入成员的谱名,拟将原名书为“一名XX”或“字Xx”。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现代修谱如有曾用名用“曾用名”或“又名xx”加以弥补。</p><p class="ql-block">〔配〕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配即元配。书“配某地某姓某公女”。</p><p class="ql-block">〔娶〕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p><p class="ql-block">〔继配〕或称继娶,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的是没有结过婚的则书“继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的是已离婚的醮妇则书“续娶某地某姓某公女”。</p><p class="ql-block">〔侧室〕即妾,偏室,二房,偏房,小老婆。皇帝的东宫为正室称皇后,西宫为侧室称皇妃,又称西宫娘娘。清朝王爷的正室称福晋,侧室称侧福晋,民国达官贵人的侧室称姨太太。</p><p class="ql-block">〔聘〕指男子定来,从方妻关系已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案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p><p class="ql-block">说明: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个别宗谱只写娶而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另外,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p><p class="ql-block">〔适〕该女子已出嫁结婚书“适”。</p><p class="ql-block">〔字〕旧时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该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p><p class="ql-block">〔未字〕该女子尚未定亲曰“末字”。</p><p class="ql-block">〔待字〕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尚未举行定亲仅式曰“待字”。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p><p class="ql-block">说明: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因此现在修谱,不要惟恐别人看不懂,就把适改成嫁,这就与历次修谱用词不一致,而且失去了“谱味”,故女儿出嫁仍写“适”为宜。</p><p class="ql-block">〔出赘〕指本姓男子被招女婿出去,宗谱中书“出赘某地某姓”。</p><p class="ql-block">〔入赘〕指本姓女子招外姓男子进来为女婿。</p><p class="ql-block">〔招赘〕旧谱世系表均以男子为主体,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桂线,故表述为“××赘婿,本姓×”。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体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p><p class="ql-block">〔孀赘〕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上门,俗称“黄泥畔”。说明:认定是否招教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为准,而应以所生子女姓母姓为准;孀赘情况目前时而可见,但是我们在修谱时注意,入谱均以正式婚姻为准,如果找个老来伴,但未领结婚证,还是不录为好。</p><p class="ql-block">〔过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做继子,并改为外姓。此种情况,在世表中仍需要挂线,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继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了本源。</p><p class="ql-block">〔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p><p class="ql-block">〔养子〕俗称义子,也称冥龄子,系收养而非亲生的儿子。</p><p class="ql-block">〔出嗣〕又称出继,本宗族人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多数族谱中用出继)</p><p class="ql-block">〔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也称嗣子。(多数族谱中用入继)</p><p class="ql-block">〔承桃〕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带子的关系叫承桃。</p><p class="ql-block">〔兼桃〕兼桃是以独子兼承叔(或伯)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又称“一子两后”或“两房共一子”。清乾隆朝起规定兼桃子可在两房各配一妻,二妻间非妻妄关系,而是抽狸关系。</p><p class="ql-block">说明:旧时对继子入谱都有严格规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产或财产给本姓宗祠,有的把继子编入另诸。现在修谱时继子和亲生子都一视同仁,不再编入另谱,但为了区别亲生还是领养,仍写“继子”为宜。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p><p class="ql-block">〔殇〕7岁及其以前身亡书“早殇”。</p><p class="ql-block">〔夭〕8岁至15岁未成年而身亡称“早夭”。</p><p class="ql-block">〔年〕50岁以下去世书“卒于某时,得年若干岁”。</p><p class="ql-block">〔享〕51岁至59岁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年若干岁”。</p><p class="ql-block">〔寿〕60岁至79岁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寿若干岁”。</p><p class="ql-block">〔登〕80岁及以上去世书“卒于某时,寿登若干岁”。</p><p class="ql-block">说明: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死亡,用词有讲究,读其词即知年龄大概宜慎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