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马亚红老师解读语文新课标

昭仁街道初级中学

<p class="ql-block"> 马亚红,女,昭仁街道初级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培训”团队成员、陕西省名师张雅俊工作室成员、咸阳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曾获“咸阳市教学能手”“长武县先进教师”“中国中学生‘恒源祥’杯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多次承担县级“送教下乡”示范课教学,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国家级奖励,她被竞赛组委会评为“优秀指导老师”。</p> 解读语文新课标 <p class="ql-block">  2022版义务教育段新课程标准修订强化和凸显人文因素,将课程目标直接指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对比2011版的义教课标,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p> 一、 <p class="ql-block">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确立语文课程目标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鲜明指出:“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是严格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提炼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简而言之,将这“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回到真实情境,解释复杂问题并迁移应用,就是“核心素养”。新的语文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编写在学科教材中,释放在教学设计里,体现在课堂教学情景任务活动中,隐藏在考试评价中,也就是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p> 二、 <p class="ql-block">  任务群设计创新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新课标是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建构课程内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本质的重要特质,是语文课程结构的重要创新。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分成三类,即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每个任务群又都贯穿于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层级性与整体性的统一。认真学习新课标,运用“课标”统领教材、指导教学。课堂教学所用的方法、范式,都需要从2022年版的“课程方案”、语文“课标”中找到依据——弄清楚“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新概念,理顺“核心素养”与四大领域、6个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其三者之间关系,理顺四大领域、6个学习任务群在某一个学段的结合点。“依标教学”的标准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领域目标的达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融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p> 三、 <p class="ql-block">  项目式驱动落实语文实践性深度学习语文新课标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就是在倡导语文课程的“学科实践”。传统语文教学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堂,淡化学习者中心地位,使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无法彰显,学科核心素养无法真正落地。语文项目式学习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通过创建与真实生活对接的语言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习得丰富的知识、能力,从而构建个人知识与素养体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程”四个方面。</p> 四、 <p class="ql-block">  匹配核心素养目标的全景评价新课标更指向对“人"的培养,强调“过程性评价”,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的多样化要求。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素养目标下,评价改革需要创设评价任务,改变评价方式,减少标准答案。核心素养主要是指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讲通俗一些,核心素养就是能做事,“关键能力”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指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指坚持把事做正确。语文课标中还加入了“作业评价”。作业要多样化,精致化的要求,还提到: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新课标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它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反映出每个学生各自特点的典型特色评价,对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区别对待,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我们一线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关注课标新变化,改革新教法,赋能新课堂,提升教学效果。</p>

素养

新课标

学习

语文

核心

评价

任务

语文课程

学生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