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津美国兵营始建于1910年,设在天津英租界的博罗斯道和海大道交口(现为烟台道和大沽北路交口的烟台道1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7年,美国兵营由旧址迁至天津德租界广东路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美国兵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军继续租用至194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建筑辟为天津医科大学广东路分校区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烟台道原美国兵营</p> <p class="ql-block">广东路的美国兵营建于1910年,占地205公顷,原属于德国租界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为美国兵营。兵营院内有大操场和十几座英式楼房,砖木结构,建筑各不相同,总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主楼楼高三层,带地下室,大开间,大进深。立面突出半圆形,有塔楼、方窗、拱形门洞。墙壁为水泥浅灰色,整座建筑雄伟干练,结构严谨,有阳刚之美。这栋楼曾经是美国将军马歇尔、史迪威、威德迈、麦克鲁、包瑞德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原来兵营的大门,现在是天津医科大学。</p> <p class="ql-block">兵营的院内</p> <p class="ql-block">当受阅的美国兵即将开赴抗日前线,日本宣布投降了。</p> <p class="ql-block">美国兵营中最出名的人物,无疑是马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此人是美国国防部的参谋总长,战后出任国务卿,为美国五星上将之一。当他来到天津时,还只是驻津美军第15部兵团副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曾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的副官。一战结束后的1924年,他来到了天津,随行的还有他的夫人莉莉和岳母,他们就居住在美国大院里(荣华里)。</p> <p class="ql-block">马歇尔参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的“军事调停工作”,电影“停战以后”就是描写这段历史的。</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于1883年生于佛罗里达州, 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任欧洲美国远征军第一集团军助理参谋长,史迪威便是他手下的第四军首席情报官。马歇尔来到天津后的第二年,史迪威被调到天津,在驻津美军第15步兵团中担任营长。1920年史迪威第二次派到中国学习汉语,史迪威是他的汉名。他热爱中国历史和文化,给她的两个女儿兰溪和艾莉斯也起了中国名字,分别为史文思和史文西,他的第四个孩子就是在天津出生的。史迪威在天津期间继续学习汉语并在美国兵营办公。抗战期间他被誉为“缅甸丛林中走出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这是兵营的一个建筑,我的同学小时候就住在这里,这是他和他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兵营的斜对面是一处建于1920年的美国军官宿舍,名为荣华里。这里共有40栋二层砖木结构的联排别墅,形成组团格局,这里在上世纪20年代是美国军官及家属的宿舍,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这些楼房砖木结构, 两层五脊红瓦顶,乳白色的门窗。室内为菲律宾木地板、木楼梯。一楼为客厅、餐厅,卫生间,过道设有立式暖气炉。二楼为卧室,起居室、洗浴间,过道设有两个衣帽存放柜。院落宽敞,中间有花坛。整所建筑整齐雅致,别具风格,设施齐全。</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美国军官宿舍,每户门前还有一个小院。</p> <p class="ql-block">开发商将这具有历史故事的院落拆掉了,盖起了三座白楼。左上角的三座白楼便是原来“美国大院”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对在美国大院的那段生活,只能用画笔和带有大院建筑痕迹的旧照片来回忆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家。记得我家住在二楼,两大间两小间,楼下住着一个德国的老太太,养了一只狮子狗叫“koumian”,楼下后面两间住的是苏联专家和他的妻子、爷爷及两个和我一样大的孩子,一个“尤拉”一个叫“巴莎”。</p> <p class="ql-block">这是苏联专家回国时送给我们的邮票</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他的高中同学在窗前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当年插队的我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弟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卞姨和姐姐妹妹</p> <p class="ql-block">我们哥四个在家里合奏</p> <p class="ql-block">在家里养伤的我</p> <p class="ql-block">我拾来的一条狗叫“虎子”,弟弟和它拍个照。</p> <p class="ql-block">表妹在北京上学到天津来玩</p> <p class="ql-block">弟弟和弟媳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刚工作的小妹在家拍个照片</p> <p class="ql-block">插队探亲回来在门前拍个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口和父亲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过年在院里拍了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家里的一次聚餐</p> <p class="ql-block">我和儿子跟母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以前结婚都在家里设宴请客,这是我们结婚时爱人在婚宴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回家探亲</p> <p class="ql-block">上百年的楼梯依然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我和儿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和院里的几个伙伴</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美女邻居</p> <p class="ql-block">住在楼下从印尼回来的华侨</p> <p class="ql-block">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朱安 .威尔士曾经在天津的美国大院居住多年。能在有生之年到天津看看他曾经住过的地方是老太太最大的心愿,但因时隔太久,寻找当年的美国大院非常困难,近几年他的儿女通过种种渠道发动一些中国朋友帮助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个大院,九月份怀着诧异激动的心情,老太太带领他的儿女在几位中国朋友的陪同下来到天津,当看到美国大院已经被拆除的时候,老太太泪流满面遗憾万分,只能和被围墙围起来的废墟合影留念。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孙鸿昌,曾经在美国大院居住多年的孙鸿昌马上赶到现场。当告诉老人不要遗憾,虽然大院已经被拆除了,但他却亲手拍下了很多老照片,而且还收藏了许多大院遗物的时候,老人激动的差点跳起来高兴的像个孩子。在孙鸿昌的相册里老人看到了美国大院的全貌,甚至还找到了当初住过的房子。孙鸿昌还送了两张大院内的墙砖、地板的照片给他。临别时,老人要付照片钱,被孙鸿昌拒绝了。</p> <p class="ql-block">孙鸿昌今年58岁,1962年住进荣华里一住就是40年,经常看到有美国人来这里故地重游,他逐渐对美国大院产生了兴趣,于是在退休后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当听说大院要被拆除的时候,为了留下宝贵的资料,孙鸿昌买了大量胶卷用相机拍了下来,并将院里刻有标记的墙砖、地板、灯泡、挂衣钩等遗物收藏起来。</p> <p class="ql-block">孙鸿昌知道,这些物品不仅仅具有文物价值,更可以从经济上文化上扩大天津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他希望政府能够重视保护保留这些历史遗迹,毕竟他们代表天津市六百年历史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孙鸿昌告诉记者,希望曾经在天津居住过的美国人回来看看天津的巨大变化,我会将我拥有的资料提供出来,为促进天津与美国人文交流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美国大院”已不复存在,他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