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俗语

乡村路人

<p class="ql-block"> 很早之前,在我们当地流传一句俗语“没有苘种就挖井,没有谷种就苫屋”。这句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农村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更不了解它的意义了。</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时期,人们缺衣少食,遇着自然灾害天气往往断种断粮。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发现在挖井时挖出来的新土里,当年都能长出苘麻来。在修理房屋时,从房顶上退下来的草和土当作肥料,春天田地里星星点点就有谷苗长出来。古时期谷子是主要农作物,秸秆用途广范,可制作草苫用于防雨。那个时代老百姓住的房屋大部分都是草屋,上面覆盖着谷草,房顶干燥通风,收割时落下的谷子无意中在房顶上保存下来,才有了没有谷种就苫屋的俗语。</p><p class="ql-block"> 一零年左右我在连花山煤矿工作,干司炉工,司炉工在矿上必较清闲,但必须认真负责,不能有半点马虎。司炉工是个高危行业,持证才能上岗,每一个班次工作时间很少,其余时间几个人坐在一起闲聊。大家都是附近村庄的人,关系都比较融洽,无话不说,“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奇闻轶事。” 有一位水质化验员,此人很幽默能说会道也懂得很多,在一次闲聊时他又说到了“没有苘种就挖井,没有谷种就苫屋”这句俗语。他还说:“在挖井周边的土壤里只要雨水合适,春夏秋都能长出苘麻来,因此不用担心没有苘麻种子”。</p><p class="ql-block"> 苘麻是大集体时一种生产资料,此植物是春播秋收,秋天收获后,放在池塘里浸泡脱皮,加工成绳。麻绳用于小车牵引,捆绑农作物,耕牛套绳,井绳取水,还能制作麻袋运输粮食,果实还能入药榨油,总之苘麻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零年高崖头村西边光伏发电厂内打了一眼水井,在路边挖了一条排水沟。到了秋天水井周围和水沟两边都长出了苘麻,从而证明了这句俗语,没有苘种就挖井。而没有谷种就苫屋,这句俗语现在无法验证了,从理论上讲也有它的确实性,只要通风干燥有的种子就能长期保存。</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去年秋天的早上,相约几个好友,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在聊天中我说到了“苘麻”这个事情,他们笑而不答都不言语,以为笑谈,大概都不相信此事。我们边说边走不一会儿就到了一条沟边。我说看看这路边长的什么植物,现在我就能拿出证据来让你们瞧瞧。这条小路我经常走,春天挖掘机在光能发电场路边,挖了一条深沟,现在沟边的上都长满了苘麻,大家看后都觉的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这苘麻种子是从那里来的,真是应验了老百姓那一句话:“千年的鱼籽,万年的草籽”。比如今年高崖头村扬水站公园内,干涸的小溪池塘经过夏天雨水的浇灌,早已水满外溢,不久小溪池塘里凭空长出了许多小鱼,这些小鱼是怎么来的呢,有可能这些小鱼是水鸟从其他地方,带来的鱼籽发育而来,但更有可能是泥土里本来就存活着的鱼籽在遇水后继续发育而成的,也有可能和某一种昆虫有着相互关联。</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太神奇了,有着许多奥妙 ,期待人们发现与探索,就像这句俗语,我不说现在有很多人不知道了。上一辈人留下的经验知识,不能沉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句子虽小也能折射出了劳动人民当时的聪明智慧和时代的光芒。一点一滴的知识,也能汇聚成汪洋大海,作为一个见证者,有幸把它记录下来,也是一件美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