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第二次巨变———

山中竹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引 子</p><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才人出,共绘锦绣好前程。</p><p class="ql-block"> 在那火红的年代里,新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工农商学兵,竟相争朝夕。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大力发展农业,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 定兴堡在六十年代打井通电的发展变化,给了年轻一代积极的引导和启发,谷登财就是其中之一。五十年代末,他考上了宣化二中,正当品学兼优的他奋发努力为考大学做准备时,国家调整国民经济,所有农村学生回乡支援农业,他离开了心系希望的校园,回到了生育自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回乡后,他当过生产队饲养员,羊倌,会计,大队看井人,1963年被下乡工作队推荐到水电通管会工作,成为有固定工资的工作人员。他虽然人在外上班,心却还记挂着定兴堡。1968年下半年,他写了三封信,向上级、工作单位和家乡领导诉说了自己的心愿:回村去组织大家搞家乡建设。这无疑是个爆炸性新闻,家庭反对,亲友不理解,就连单位领导也不支持。可他决心已定,递交申请后毅然回到家乡。当时中苏关系交恶,正值战备紧张的时候。他回来第二天就参加了挖战备洞的工作,一边挖洞、推土,一边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村里经过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生产和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现实情况,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诚恳的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家乡给了他生命,也给了他责任。他是当时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了,理应挑起建设家乡的重任,请组织考验他的言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加入党组织后,他自荐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举动首先得到老书记谷风勋等老党员的支持和鼓励,经上级党组织批准,1970年他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  他首先组建了强有力的党支部领导班子,紧接着成立了以片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即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站),由此把村里的社员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把一盘散沙式的全村人统一到新的党支部周围。</p> <p class="ql-block">  我村有一棵树龄很大的榆树(树龄有一百多年了),村里人都叫它“一坺(棵)树”,它见证了我村发展的历史,是我村的地理标志。</p><p class="ql-block"> 村党支部书记谷登财把“一坺树”列为对社员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材。他说:我村祖祖辈辈在这棵树下的土地上辛勤耕作,但仍然吃不饱、穿不暖。近些年虽然有所改善,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要团结起来,下定决心把定兴堡搞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谷登财上任之时,正是全国“农业学大寨”最具高潮的时候。党支部一班人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了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学大寨的重要意义;理解了周总理对大寨精神的高度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决定不要国家一分钱,依靠全体干部、社员的智慧和力量,来开创定兴堡村的再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社员们说:新上任的党支部一班人,是抓实事、干真事的,我们就盼望有人领着我们把村里各项工作搞上去,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集体和个人收入,为国家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一、 南 治 碱</p><p class="ql-block"> 有了全体社员的支持,党支部部署了:南治碱,北要水,东垫二道河,西引西沙河的治理方案。拉开了第二次建设家乡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我村村南有五百多亩下湿滩盐碱地,除种有少量的稻地外,多数地块是荒芜一片,因为种什么,盐碱一上来,都给渍死了。还有的地里是只长草,不长庄稼。党支部一班人根据这里的地质特征,计划因地制宜开辟出水稻田。首先请县水利局帮助搞测量,水利局派一名领导带一个技术员进行了全面勘探、测量,规划出了田间路、水渠、田埂等整齐划一的蓝图。紧接着,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和铁姑娘队。</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30日,支部召开了改造南河滩全体社员动员大会,要求每个党员、干部要冲在社员的前面,干在社员的前面。号召全体社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定要把盐碱滩变成米粮川。</p> <p class="ql-block">  面对着泛着白色晶体的盐碱地和汪着水的乱泥滩,党员、干部带领着全体社员开始了艰苦的开垦。10月1日,村里的男女社员浩浩荡荡开进了南河滩。谷登财在开垦现场说:万事开头难,我们就从这南治碱开始,一定要做出个样来给大家看看。说着第一个跳进了冰冷的泥水里,紧接着党员、干部、男青年、女青年纷纷踏进乱泥中,挥舞着镰刀、铁锹,在荒草和泥泞中展开了修路、挖渠、打埂工作。</p> <p class="ql-block">  起步阶段充满了艰辛,根据规划,田、埂、路、渠各有标准和位置,所以必须按标准作业。遇到草大的地方,先用火烧去荒草部分,草根就费事多了,多年生的草根,盘根错节,用脚蹬铁锹蹬不下去,用镐刨,一刨一个眼。</p><p class="ql-block"> 遇到这种情况青年突击队队员和铁姑娘们就冲上来了,这些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用锋利的平头铁锹将团团紧抱的草根切断,然后分解成铁锹头大小的草皮块,垛在马路边或田埂上、渠沿上,路有了雏形,田埂有了模样。其余社员紧跟其后,翻土,垫坑,打埂。很快一条条田间路,一道道水渠,一段段田埂,纵横成行的出现在昔日的盐碱地和乱泥滩上。</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大家热火朝天的奋战,冬季来临。有人说,干了多半个秋天,冬天该歇歇了。看到有人想松松劲,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总结了经验并提出了继续奋战的号召,全体党员一致同意。</p><p class="ql-block"> 第二回合的会战开始前,谷登财在会上说,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趁着现在刚刚冻了一层土皮,正是翻稻地的好机会。下一步把人员分成小组,各自包几块稻地,先完成的给予奖励。</p> <p class="ql-block">  各小组又把人员按强、弱搭配,开始扣稻地。此时的气温,刚好冻了一层土(五公分左右),社员们把土皮先切开,然后用铁锹铲起,顺势将土皮翻到地上。一排排、一块块的新稻田被翻起的土皮块妆扮的整整齐齐。稻田的地翻好了,第二年就可以插秧了。</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勤春更早。春节过后,很快就是阳春三月了。育秧工作在紧张的准备着,为了做好这么大面积的育秧播种,大队派出了数十人到种过稻地的生产队去学习。经过简短的培训,他(她)们回村开始进行育秧。在现场,带队技术人员给大家做了示范。开始做苗床了,此时乍暖还寒。稻地水下还有冰层,书记谷登财随大家一起挽起裤子,趟进泥水里干起来。先铲起泥土做成苗床。再撒上稻籽,铺上骡马粪(为了做肥料和保温),最后盖上一层细土。这些做完之后,在苗床上架起半圆形竹片,蒙上一层塑料薄膜,然后用绳子顺竹片间拉紧并固定。苗床外整理好浇水沟。</p> <p class="ql-block">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管理人员精心浇水、护理,稻籽开始发芽,出土,顶出白生生的芽苗,在塑料薄膜温暖的环境中由白变绿,育种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 六、一儿童节刚过,村里男女老少劳动力都集中到稻田,由技术员向大家讲解铲秧、担秧,扔秧、插秧的要求,每个人都用心听,认真记。接着根据活种的不同,男社员负责铲秧、担秧、再将稻秧一片片均匀扔到稻田四周;女社员手脚快,负责插秧。由于原来小范围种稻子都是直播,现在是育秧、插秧,大家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所以干部们选派心灵手巧的社员给大家做示范,手把手的教,通过几天的实践和规范指导,铲秧薄厚均匀了,插秧横竖成行了。看着水中整齐的秧苗,和倒映着笑容的男女社员,一幅锦绣江南的美景呈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近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整齐划一的稻田栽上了一行行秧苗,百亩稻田百亩画卷。夏天,经过施肥、薅草,秧苗由细黄变为黑绿色,秋天,黑绿色的稻杆吐出了稻穗,通过辛勤的劳作,稻穗渐渐压弯了腰。</p><p class="ql-block"> 就在男女社员奋战在南河滩之时,在家的家庭主妇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春秋季节抬着热水送到田间,夏季又把绿豆汤熬好送到地头。给第一线的社员带去贴心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在全体社员的不懈努力、后勤人员的积极配合下,一片金色的稻田展现在眼前。领袖的经典诗词:喜看稻黍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又将画卷变为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吃着自己生产的大米时,幸福的感觉溢于言表。大家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党支部,我们受苦受累值了。今后支部指到那里我们就干到那里,一定要建设出一个崭新的定兴堡来。</p> <p class="ql-block">  就在党支部率领社员群众奋战在田间地头时,1972年春天我们沙岭子高中毕业的十六名同学回到了家乡(其中有两名从学校参军和抽调到县宣传队),投入到火热的建设家乡的浪潮中。一同参加基干民兵连训练;一同参加村里的建设和劳动;一同担任大队的讲解员和宣传员。由于我们算是村里有文化的一批人,村党支部十分重视,给予重点培养、锻炼。经过社员大会推选:有三人担任大、小队会计,二人担任小队指导员,二人担任拖拉机手,二人担任民办教师,二人到米面加工厂工作。随后有二人充实到大队领导班子。这个群体成长为共和国的同行者和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  1973年5月,宣化四中的15名初中毕业生到本村插队下乡,成为本村第一批下乡知识青年。回乡青年和下乡青年成为了村里生产劳动的生力军。</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二、 北 要 水</p><p class="ql-block"> 南治碱成功以后,大队党支部带领全体社员又挥师北上,开始了北要水的战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村的大口井是很有名气的。也为本村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以北大井为界,南面都有大口井抽水浇地,而北面还是旱地。为了改变北面没有水浇地的状况,支部决定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打机井(机井水位深);那时县里和公社都有机井队,大队不久也成立了铁姑娘机井队,县里和大队同时在村里开始打机井。二是继续打大口井(费用低)。在打大坝大口井时,大队一班人轮流带班,一次书记谷登财带的一班人刚要交班,接班的高天仓突然发现卷扬机上的绳子四股断了三股,仅是一股细绳连着,赶快叫人停止使用,待井下人上来一看断了三股的绳子,心里真是后怕。这样的险情,书记不是第一次遇到,在他停学回村看大口井柴油机时,因为不会使用柴油机摇把,差一点被转动的摇把打到井下。 </p> <p class="ql-block">  危险没有阻止干部社员打井的步伐,大坝大口井的出水,又带动了果树地井、上房井的成功出水。同时几眼机井也相继出水并配套,水浇地几乎覆盖了本村的耕地。</p> <p class="ql-block">  井水可以保障春播和天旱时用水,但是一眼井覆盖面总是有限的,如何将多眼机井和大口井综合利用,成为领导班子研究的重要议题。会上,书记谷登财说,我村原来没有井时,除了靠天等雨外,就是等下大雨时浇洪水,现在有了数量可观的机井和大口井,再把洪水利用起来,我村种地就有了保证。我们就从最北边开始(我村地势北高南低),修筑洪水大渠(能在发洪水时引进洪水,不用洪水时可以退出);借用开大渠挖出的土,建机井和大口井的连井工程。也就是把几口井的水集中起来浇地,即快又省水。全体支委和大队干部都同意这个方案。</p> <p class="ql-block">  紧张的人工开渠劳动开始了,沿着与大辛庄交界的十字路南(属我村地段)分段分给每个生产队施工。每个队根据施工方案将挖出来的土在渠南筑成高两米左右的梯形坝,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由于土方量比较大,修筑大渠标准又高,每个生产队又把社员分成挖土、向上翻土、把土筑成梯形等几组不同的技术小组,一次成型,为做连井工程打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施工进度,各个生产队早出晚归,有的还加班加点。生怕落在别的生产队后面,同时队与队之间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支援,充分体现了全村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p><p class="ql-block"> 在修渠取得初步成效后,大队抽调懂技术的人员组成连井工程队,开始各项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连井工程涉及地下、地上、空中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lt;一&gt;:地下是指离梯形大坝较远的机井或大口井安装地下管道至大坝,再由二级扬水井扬水至连井总管道,这项工程包括挖沟、埋设管道、做二级扬水井。主要涉及土方施工和管道安装、二级扬水井的制作流程。难度比较大的是二级扬水井。几个机井、大口井的水都汇集在这里,需要储水量大的容积,扬水井就根据这个数据来设计施工。</p> <p class="ql-block">  &lt;二&gt;:地上包括(1),在梯形坝上修筑明槽(用制作好的水泥板,做成由底面、两侧斜着向上的小底,大口的梯形组成的水槽);(2),在洪水大渠土量少的地方安装粗大的水泥管,解决不能做明槽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  &lt;三&gt;:空中是指,在连井工程经过的河道上悬空的地方做引水渡槽,类似于做河道桥梁的方法,用石头、水泥做桥墩基础,自己烧制的砖(张伙房建有大队办的脱砖、晾晒、烧制一体的砖厂)砌垒桥墩,在两个桥墩之间打水泥底层,底层两边用砖和水泥砌渡槽护边。</p> <p class="ql-block">  洪水大渠和连井工程的竣工,完成了大队党支部设计的清洪两套水系统任务。春播和天旱时,连井工程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就可以将村里的耕地普遍浇一次水,做到了春种保全苗,天旱保丰收;夏秋季下大雨时,洪水大渠引进大量洪水浇灌大庄稼(蔬菜瓜果类不能浇洪水),不用洪水时可以将其退回到西沙河里。</p> <p class="ql-block">  丰收的果实带给社员实实在在的利益,短短几年时间,我村平均亩产逐年提高,总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社员的口粮和工分粮自然就多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更高了。</p> <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三、 东 垫 河</p><p class="ql-block"> 秋收过后,社员兵分两路,一路由青年突击队和铁姑娘队分别到临近的张家口和宣化城里掏大粪,为来年种地积累肥料;一路由在家的社员集中到二道河垫土造地,因为二道河是大东河的一个支流,在村东又汇集到大东河,党支部根据其特点,准备从上游截断河水,用人工把河床垫起来耕种,这样一来把二道河变成能种地的二道洼,二来扩大了耕地面积。此时将河两边的土刨下来,集成土堆,天气转冷后,社员们用肩挑,用小车推,把刨下的土垫到河中心。</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原来刨起的土块有的又冻在一起,需要用镐头刨开再用筐挑或小车推走。天冷,手握镐把震的手虎口都开裂了,那时也没有手套可带,就凭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迎风挥舞。天气尽管寒冷,可社员们却干的热火朝天。哈着热气一路小跑,挑担的你追我赶,推小车的争先恐后。这时学校组织的宣传队打着锣鼓来给社员们表演节目了,他们自编自演的即兴三句半和快板书把社员们的劳动激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引的大家发出开心的欢笑。</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春天,人们在垫好土的河道里种上了庄稼,看着小苗一天天长大,大家都露出了艰辛后的笑容。还没等小苗长大,突然降下一场大雨,大雨带着洪水从河道两边的地里猛穿到原来的河中心,将垫好的土层直冲到下游,汇集到大东河滚滚而去,二道洼又被冲成了二道河。社员们看着历经寒冬辛苦垫起的土全被洪水冲走,露出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时,难过的流下了眼泪。</p><p class="ql-block"> 这时有人说:河有河道,水有水道,人为的硬去改河变道,这是瞎胡闹。还有的人说:这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让社员寒冬腊月白费力气,干了一冬全让大水冲跑了。</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一突然降临的灾难,书记谷登财召开了支委会。他说,天有不测风云,这么大的暴雨是我们事前没有考虑到的,把社员一冬的辛苦都让洪水冲走了。大家看怎么办?支委们纷纷发言,洪水冲走了垫土,冲毁了庄稼,但是冲不走我们改变二道河的决心,今冬我们会接着再干,非把二道河治理好不行。书记接着说,只有决心还不够,必须找出根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避免垫土再次被洪水冲走。</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大战二道河的劳动开始了,这次的取土难度加大了,运土的距离变长了,但是困难难不倒意志坚定的人。大家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教训,变的理智和冷静了。由原来的用铁稿刨土,增加了钢钎、大锤等工具,取土更快了;运土由原来的肩挑、小车推,增加了大车拉。同时通过车压、马踏使所垫的土层变的更密实了,有人又想出用榔头敲碎大的土块,垫出的土地相互间踏实了,抵御了洪水的直接冲刷力。</p> <p class="ql-block">  为了减少洪水对所垫的土地的冲击,党支部根据上次的垫地的教训,加大了对上游洪水渠口和地埂的整改力度,把每个渠口用水泥和石头砌出来,控制洪水流量,每条地埂都要重新加固,尤其是洪水冲击中心,改用河石砌垒,落差大的地方用水泥坐浆;并修建了引水渠,让洪水有序的进入垫土地块,使洪水可进可退。</p> <p class="ql-block">  经过全体社员又一个冬天的合力奋战,二道河又被厚厚的土层覆盖了,并且经过夯实和平整,垫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当年夏季遇到洪水冲击,由于各种措施到位,只是受到比较小的损失。经过补救,垫好的土地上,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p><p class="ql-block"> 二道河垫河造地的成功,使原来乱石一片的河道变成了能长庄稼的土地,这里凝聚了大队党支部、全体社员们的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四、 西 开 渠</p><p class="ql-block"> 我村坐落在宣化北小盆地,处在柳川河中游。四条河穿村而过,其中大东河、二道河、东沙河(中沙河)属柳川河流域。另一条西沙河是红脑河流域的一条支流,在我村西边从北流向南的途中,改道由村西向东南流入东沙河(中沙河)。由于河道低于两岸的土地,无论上游水大水小,我村都无法浇灌,眼睁睁看着河水顺河而下,将村南、村北一分为二,南北交通常常被阻断,是一条只有害处而无一利的季节河。对这样一条河的治理,干部和社员的共同心愿就是把河水修渠引入大西滩,一来解决了南北交通受阻的问题,二来可以用洪水浇灌村西南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思路清晰了,大队书记谷登财与邻村的张家园干部进行了协商,修引水渠对两个村都有好处,都可以引洪水浇地。为了两村的更好发展,双方各自承担了修渠的工作任务。开了新渠,就需要在大渠上修筑连接两村的桥梁,我村承担了修桥的全部任务。在双方友好合作下,经过一个秋天的奋战,一条宽大的引水渠由西沙河直通到大西滩,一座连接两个村的拱形水泥桥竣工投入使用。西沙河开始改道直通村西南,原来的穿村河道改造成了宽阔的道路,逐渐形成现在的张宣105路公交车必经之路。公路两边盖起了崭新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党支部在带领全体干部、社员征战南治碱、北连井、东垫河、西引水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带领大家改变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每个人的道德素质。</p><p class="ql-block"> 村中的东沙河、西沙河将居住地点分散在村子四周。村中是前头街、后头街,被东面场、西面场、郝家圐圙、南地方半包围着,一遇下雨发洪水,村南、村东的交通就瘫痪了,严重影响着社员的出行和上、下班。根据这种现状,大队书记谷登财提出,要有计划的把散居的人家逐渐搬迁到村中心集中居住。</p> <p class="ql-block">  村里规划出整体道路修改和搬迁方案,为将搬迁户都妥善安排,书记谷登财说:若有一户不搬走,他就一直不搬。在他的感召下,搬迁户都积极行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散居的社员都搬到村中居住,谷登财一家是最后迁走的。</p><p class="ql-block"> 村里道路经过修改,路变宽了,村庄变整洁了。</p> <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五、全 面 发 展</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发展是综合性的,它包括很多方面。当时党支部考虑到我村的实际,办起了许多厂(场)、站、室,为了多积农家肥,办起了养猪场;为了给养猪储备饲料,办起了酒厂,用高粱和麦麩做原料,制作出的酒卖给社员,酒糟用做养猪的饲料。</p> <p class="ql-block">  为修建连井工程,在张伙房办起了砖厂,主要用于本村修筑工程;为给千家百户解决米面加工问题,大队专门盖了三间房子,搬出原来拥挤的加工厂,并选派负责任的工人进行加工和服务;同时办的厂子还有粉条厂、水泥瓦厂等。</p> <p class="ql-block">  大队每年都进行植树造林,不仅绿化了村庄,还使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每到夏季,村里人走路、干活歇歇时都有遮阴之处。并在村子西北角的沙土地栽上了梨树、果树,社员在秋天吃上了自己栽种的果子。</p> <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期延续上一代人的耕作方式,村里土地上留下了斑驳的遗迹,地块七零八落,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畸形怪状地散落在每一排土地当中。难坏了耕地的,愁死了种地的。</p><p class="ql-block">​ 面对着耕种皆难的局面,党支部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展开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把一排排地整修为渠路四通八达、地堰方正平直的标准化农田。为了取直地埂,垫平耕地,动用了数量可观的人工和马车。</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一条条田间路、水渠修出来了,一块块标准化农田整出来了。挖出了草根,刨出了石头,移走了於土,平整了土地,连圪楞都翻新了。庞大的土方工作量,不仅修筑出了高标准的农田,并且新开辟了许多可耕种的土地。大农田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即使是现在,还在彰显着先辈们奋斗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社员收入,党支部想尽办法搞好村里的副业(也称社、队企业),本村有悠久的种瓜、种蒜历史,而且在张宣地区享有盛名,每年各个生产队都到张宣两地出售瓜和蒜。在安排种好各个生产队瓜、蒜的同时,又开始进军矿山(挖赤铁矿)。为了取得自己的矿洞,支部下了很大功夫,并安排支委李树根主抓挖矿工作。其中一次,村里矿工队派出胆识过人的谷风旺只身勇闯矿洞,为我村争取到了矿源,由此留下了定兴堡人能谋敢干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通过支部一班人的引领、社员的苦干实干,生产队增加了经济来源,提高了每个社员的家庭收入。</p> <p class="ql-block">  为了做好宣传和社会服务,大队办起了广播站、图书室、信用站,农技推广站、农机站,扩大了学校、卫生室、供销社等规模。</p><p class="ql-block"> 说起村里的学校、卫生室、供销社,村里人都津津乐道。当时的物质基础不是很好,但大家的感觉是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办小学和初中为本村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留在村里的和走向全国各地的,在各自的岗位上干的有声有色。而且代际的传承,沿着身教重于言教的轨迹前行,一代更比一代优秀和出色。卫生室能给大人孩子解除痛苦,三两颗药就把病治了。供销社几经变迁,经营的货物越来越多,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六、 成 绩 和 荣 誉</p><p class="ql-block"> 上级领导从定兴堡村新的发展变化中,了解到谷登财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并得到广大社员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根据个人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决定调任他担任双庙公社党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  谷登财:曾任定兴堡大队党支部书记;双庙公社、梅家营乡(后改为大仓盖乡)党委书记;宣化县人大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谷登财调任双庙公社党委书记后,有谷登丰(后排左二)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永福(前排左二)任副书记,谷风勇(后排左一)任支委。</p> <p class="ql-block">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定兴堡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换来了崭新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河道得到了治理,规划出了整齐的街道和民居;农田园田化,林、田、路布局合理,贫瘠的土地变为肥沃的良田;亩产量在过黄河(400斤/亩)、越淮河(600斤/亩)、跨长江(800斤/亩)的基础上,越过千斤,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收成;分红值最高达到了1.21元/10分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风气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外地的金凤凰(媳妇)尽落梧桐树(定兴堡)。</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变,粮食产量获得连年大丰收,不仅提高了社员生活水平,也向国家交了更多的公粮和余粮,为国家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大队党支部、大队部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集体和模范单位,书记谷登财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p> <p class="ql-block">  1974年8月,宣化县第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现场会在我村召开,县委书记刘同汉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临我村。参加会议的有县、公社和大队干部。参加会议的所有干部住在社员家,同吃同住同交流。每一个干部都感受到了定兴堡村实实在在的成绩和进步,会议圆满结束,定兴堡在全县更出名了。</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 附————</p><p class="ql-block">学校教育、供销社、赤脚医生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日本鬼子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私塾老师在我村教书,因为腿有点瘸,人称“张拐子”,此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私塾先生,另一个是中共地下党员,秘密培养、发展我村的党员对象,先后发展了以谷风通为主的十多名党员。</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解放后,郭永槐在我村任私塾教师。</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李太平任村办小学教师,李是一个进步青年,经常参于村里的各项组织活动。那时只有一、二年级,每个班级四、五个学生。后来又有郭子南到校任教师,学生发展为四个年级,达到初级小学规模。四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上复式班课。</p><p class="ql-block"> 根据多数人不识字的现状,村里还积极开展扫盲运动,由于大家白天忙于种地,晚上才有点时间学习识字,所以村委会在新院西房晚上开设识字班,李占全任民校教师。同时还派人送字上门,多数大字不识的人学会了认字和写字,摘掉了文盲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1953年,李九思和刘贵到我村任教师。</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学校迁址,由原五道庙搬迁至武家院,杨福荣任校长,杨既是一个校长,又是一个喜爱音乐的老师,弹的一手好风琴(脚踏琴),为了给学校置办一台风琴,他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亲自带领学生到烟洞山捡矿石,用换回的钱买了学校有史以来第一台风琴。1958年,西望山公社在定兴堡小学成立六年级“跃进班”,收进本公社和周边学生近40名,其中包括后来任大队书记的谷登财。学校发展成了完全小学,跃进班1959年7月15日毕业,毕业生36名。当时有教师十多名。</p> <p class="ql-block"> 1964年,青寺、沙圪垯、路家房五、六年级学生都到我村学校上学,本村学生除正式上课外,晚上还参加四清运动和小民兵组织活动,帮助生产队读报纸,站岗、放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参于其中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定兴堡七年制学校(戴帽初中。其中小学五年,初中二年)成立。1969年青寺、沙圪垯洼、赵家夭、路家房村初中学生也到我村就读。1970年2月第一届初中班毕业。</p><p class="ql-block"> 在组织培养1959年的“跃进班”和1970年第一届初中班时,李九思老师既认真备课、讲课,又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无偿补课(1970年初中班补课时还有谷风高老师)整整一个假期。在及其困难时期动员辍学的学生返校,为定兴堡村的教育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p><p class="ql-block"> 直至1980年8月,共有10届近360名初中毕业生毕业。每一届都有升入高中(沙中或社中)、中专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成为当地种田能手,有的成为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有的到外地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p> <p class="ql-block"> 谷登财任党支部书记后,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一是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简称贫管会),并进驻学校,参与学校领导班子管理。二是充实教师队伍,短短几年时间,选派六名高中毕业生任民办教师。三是修建校舍,扩充学生桌椅,购买图书、乐器。并责成一名支委不定期检查学校工作,协助解决学校出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970年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有16名升入沙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参加本村的生产和建设。几年后多数通过努力,成为县、乡工作人员或其他岗位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  1972届初中毕业生有六名到沙岭子中学上高中,其余到双庙社中上高中,毕业后回村参加生产队劳动,通过劳动锻炼,有多名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其中一人任村民办教师,两人任供销社售货员,三人当了区、县工人,吴树生(沙圪垯洼村)任宣化县乡镇党委书记,黄恩婵成为邯郸市干部。</p> <p class="ql-block"> 74届初中毕业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5届毕业生王明生(沙圪垯洼村)、李文标升入沙中学习成绩优异,在恢复高考后第一次参加高考,被高校录取,沙中全校被录取七名,我校毕业生占两名。其中王明生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分配到包头工作,几年后被派送公费留学瑞典。</p> <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我校毕业生刘玉明以全县第二名成绩升入沙中,并和张进铭、谷兰芳、谷永成、谷珍嫒高中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七年制学校初中部分合并到双庙中学。</p><p class="ql-block"> 此后,学校一直是完全小学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1987年学校由武家院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原五道庙偏上,)。定兴堡村教育经历了1958年、1964年、1968年三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教育局面。同时也由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中教育在本村良好发展的影响,此后走出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此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在浓烈的教育氛围里,教育得到了良好的传承。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20年代(截止到2022年8月)经我村学校培养出去的学生中,相继有145名学生上了大学(包括参加工作和取得学历的在内),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姐妹、有的是兄妹或姐弟两两都上大学,这样的事例很多。还有学生取得博士、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定兴堡村良好的教育风气,走出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家长。我们为留在村庄,为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走出了国门,迈向更广阔天地的学子们送上深深的祝福与希望。诚挚的祝愿他(她)们,为国家强盛,为家乡兴旺发达而奋发、图强。</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的兴起和发展,1961年,西望山 供销社为了使我们这样一个大村有一个售货点,就在武河家院里的南房设立了一个供销点,由路香成经营,简陋的货架上就放几样东西,花生米、炸大豆和麻花。有一个盛酒的坛子,打酒可以打一两、半两,那时候人们打酒用的都是小酒素子或一只小碗。香烟只有六分钱一盒的红满天,卖的时候多数是论“根”卖,一分钱可以买到三根烟。这就是大体的家当了。二、三年后经营的食品增加了些,大到风糕(干馒头干)、干卷子(烘干的小花卷),小到小糖块,一分钱可以买到两、三块的那种。</p> <p class="ql-block">  为了弥补代销点供应的商品不足和货物的陈旧,西望山供销社不时派出人员肩挑担子到村里大街上摆摊售货或收购鸡蛋换货,那时家里有几个钱的人不多,多数人家只能拿鸡蛋换急需的咸盐、碱面、针头线脑等小物品。</p> <p class="ql-block">  直到1969年大队盖起了一排正房,腾出两间为供销社使用,这时供销社派出张玉英做代销员,增加了经营的商品,有生活用具,布匹,食品,算是一个像模像样的供销社了。</p> <p class="ql-block">  谷登财任大队书记后,1971年在大队南院墙边盖起了六间用白灰吊棚的新房(是村里最好的房子)做供销社用房,房子焕然一新,而且宽敞明亮,商品琳琅满目,摆满了货架。供销总社派出了三名售货员站柜台。不仅方便了社员的购物,也解决了大家的急需。想买什么,可以任意挑选,尤其想给老人买点点心、罐头之类也任其选购。生产、生活用品基本齐全,农用物资也进入柜台。</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购买力不断上升,供、销两旺。在当时的年代,供销社给社员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带来诸多的方便。买货的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供销社实行单一领导。1989年,西望山供销总社买下村中一块地,盖起了水泥、砖瓦结构的新供销社,也就是现在的新址。</p><p class="ql-block"> 1993年,供销社改制(承包给了供销社职工谷登龙)。</p><p class="ql-block"> 2007年,房产转卖给谷登龙,商品仍然是承包制。在与大大小小的个人超市竞争中,供销社的职能还在发挥着作用。而且它曾经带给全村社员群众的便利和实惠将铭记在人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的产生和赤脚医生的由来。小时候记得后院住着解放军连部和卫生队。有一次割草,不小心镰刀割破了手,鲜血直流,用布条胡乱裹着背上草回来了,家长一看伤口挺深,领着去卫生队看伤,卫生队战士小心翼翼地撕开布条,轻轻地清洗了伤口,撒上消炎粉,用纱布包扎好,说过两天来换换药。正说着,邻居大娘找卫生队战士看病,他们和和蔼蔼给大娘诊疗、拿药,并且不收任何费用。几个月下来,部队卫生员和邻居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部队要走了,大家都送吃的,含着泪挥手告别。</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大家看病都是到五里以外的公社卫生院,村里产妇生产要提前到外村请接生婆,很不方便。赤脚医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赤脚医生一经问世,就给广大社员带来看病、接生的便利。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文章,肯定了赤脚医生的正确方向。同年,毛主席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大队盖起了一排新房,为了开展好农村合作医疗,腾出一间正房用于合作医疗使用。谷登财上任后,整顿充实了赤脚医生队伍。由村里的于清连(曾经在宣化市里的医院&lt;现在称二附&gt;进修医科和接生技术,是第一批接受培训的农村医生)、张士林(会医术)担任赤脚医生。同时村里又推荐谷登秀去张家口医学院学医,回村后任赤脚医生。医疗室有简单的药架,摆放着一些药品,大多是透明瓶装的,从外边就能看出来里边药品的颜色、大小、药量的多少。两个三屉桌,里边存放着一些医疗器具,如体温计、血压计、针管、针头,有开具药品的药单,还有全村人的姓名和各队的花名表(每个病员的病情、需要打的针、需要吃的药等)。</p> <p class="ql-block">  那时称村里的医生为赤脚医生,放药品的房子叫村卫生室。村里给每个赤脚医生记工分,和其他社员一样按工分分红,按工分分工分粮。尽管艰苦,但那时的赤脚医生都是尽职尽责的,满腔热情地为社员服务,他们秉承毛主席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不管是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们就及时赴诊。每天上午到老病号家打针,送药,下午依次进行,空余时间接待临时病人,闲暇时看医书学习,或到田间地头指导耕种时的注意事项。给老病号打针视情况而定,一针打好不打两针,三天见好不打四天;用药多数给三天的药,病也就好了,没有什么浪费。</p> <p class="ql-block">  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虽说是小病但能治病,能解决社员的疾苦。合作医疗给社员群众带来了既经济又实惠的治病效果,几根银针,几粒药片,就能把常见病,多发病治好了。</p><p class="ql-block"> 赤脚医生也大大方便了社员群众,一是他们没空到大医院去看病,二是到大医院看病交通也十分不方便,三是到大医院看病费用高。因而社员群众十分敬重赤脚医生,视他们为救命恩人。</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赤脚医生,服务态度特别好,他们常背着一个印有“红十字”的药箱,挨家串户走访群众,尤其是流感或流脑时期,赤脚医生责任更大更辛苦。她们为每个生产队、每个单位配制预防感冒的中药汤,主要有桑叶、菊花等中药材。(本地野生中药材很多,如远志、知母、甘草、麻黄、桑叶、车前子、菊花、苍耳子、苦杏仁、酸枣仁、蒲公英、薄荷等几十味)。赤脚医生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有时还要为困难户和五保户垫付药费。</p> <p class="ql-block">  由于有自己的接生医生,多数育龄产妇都在自己家生产,即方便了社员群众,又省去了套车去城里医院的一切费用。</p><p class="ql-block"> 赤脚医生为社员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当时的人均寿命,其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召唤,她赋予了我们特殊的使命。无论是改天换地的大农田建设,还是东、西、南、北的四面出击,都是为了改变定兴堡的面貌。无论是耕种田地的搏击,还是教卫商的配合,都是为了下好定兴堡的一盘大棋。</p><p class="ql-block"> 书记谷登财率领全村人与自然环境作不懈的奋斗,是为了当时的生活更好,更是为了充满希冀的明天。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昨日的辉煌,不代表今天的成就,但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留下了那一代人的勤劳、善良,诚实、进取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向那些为改变定兴堡村面貌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当时的党员、团员、基干民兵、广大的社员群众致以最崇高 的敬礼。</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向奋斗者致敬!</p><p class="ql-block"> 愿定兴堡的明天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此文由(山中竹)刘玉清执笔,回乡青年集体整理资料(时间、地点、人物、照片、奖状、素材、数据、过程等);2022年春天至秋天本人回到了老家,回村后与家乡父老一起回顾过去的激情岁月,火红的年代,重温当时的奋斗历程,因而生成了本文。文中由老书记谷登财提供了二十多幅当年的老照片和许多真实史料。感谢为本文提供资料的师长、所有同学、下乡知青、同事、亲友;感谢每一位参与的老前辈、同龄人和后生可畏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 文章完成后,我们发给81岁的老书记谷登财,征求了他的意见。他看了后欣然写了回复,作为三篇文章的结束语献给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中竹群的同志们: </p><p class="ql-block"> 你们好,我仔细的看了《家乡的第二次巨变》的短文,这说明了你们对我村的怀念和感情。这是给咱村后代留下了茶余饭后的思念,也是对大家的一个激励,他是咱村前期的一部发展史。人是不能忘本,不能忘根,不能忘记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让我们这一代老同志用不同的方式为定兴堡做一点微薄的贡献,这才不愧是我们定兴堡村人,谢谢大家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你们的战友、老同志:谷登财。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