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牛席

李光明

<p class="ql-block">花桥地名源于良溪河上一座古风雨桥而得名,风雨桥民间称之为廊桥、屋桥或花桥,花桥是古新化通往安化蓝田镇的重要桥梁。因铎山镇在晚清民国时隶属新化大同团(镇)花桥村,当时的花桥村远比今天的花桥村面积范围大很多,而此地最出名的就是“花桥牛席”,现在也叫做“铎山牛席”。今花桥村位于冷水江市铎山镇,境内有涟溆公路(国354)经过,而铎山镇又是冷水江市的东大门,地处冷水江、涟源、新邵三地交界地带,是进入古梅山的要冲之地。铎山旧名谢铎山,因谢氏聚居地而得名,花桥古名花桥堡,是古安化与古新化两县交界之地,今是冷水江市与涟源市接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与铎山牛席齐名的还有一山之隔的新邵坪上,比如“坪上毛肚王”。铎山与坪上原本是一个镇,都属新化县大同镇,后来因为冷水江、新邵从新化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的行政区域,就分属现在的娄底和邵阳两个市。铎山牛席有一条街,一字儿排开,很是壮观。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一条宰杀了的整牛,客人想吃哪里就点哪里,可以从牛头吃到牛尾,很是过瘾,让食客留恋。铎山牛席因为特别的味道,在娄底、新化、涟源一带很有名,凡经过铎山花桥一带的旅客,都要一饱口福,吃了牛席才愿意走。铎山牛席的厨师,都是当地的农户,他们用牛身上的各种部位、器官、内脏做菜,每道菜与牛有关,被南来北往的客商美其名曰“牛全席”。</p> <p class="ql-block">牛席的食材主要是黄牛,当地人叫黄牯,又名湘西黄牛,性情温驯,肌肉发达,骨骼结实,胸部宽广,背腰平直,腰臀健壮,四肢筋腱、强壮有力,善登山爬坡,步态稳健,行动灵敏,肉质优良、脂肪较少,是非常理想的肉牛。当地人吃牛肉,不吃饲养的肉牛,他们习惯吃劳作、耕种两三年的耕牛,这样的牛肉才有嚼劲。后来当地黄牛供应已远远满足不了屠宰需求,渐渐发展到从省外贵州、云南、广西各省收购黄牛,现在黄牛买卖业务甚至拓展到了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等邻国。</p> <p class="ql-block">花桥曾属古梅山中心地带,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三月,梅山虎岩寨主张虎起兵抗元,并向岩口梅王苏氏后人借得一支骑兵,统帅梅山骑兵长驱直入,一举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后遭元兵残酷镇压,张虎兵败被俘,宁死不屈。蒙古人为防梅山骑兵东山再起,故将岩口苏氏喂养的所有战马全部赶至花桥一带集中宰杀,杀完战马,接着杀耕牛。有诗云:“桥头屠担横陈,尘垢牛粪满地。屠牛村夫,汗流浃背。”当地人于是继承了杀牛的习惯,就连杀牛的方法都与蒙古兵屠马的方式非常相似,极为血腥,甚至有些残忍。他们从宰杀到肢解完一条整牛,大约一个小时,屠夫拿着尖刀,可以游刃有余,骨头剃得干干净净,牛身上没有任何浪费,连下水都成了牛席上的美味。记得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解放前交通不是很发达,梅山地区匪患横行,盗贼猖獗,时有村民耕牛被抢被盗,户主十有七八第一时间会去铎山各屠宰场寻找丢失耕牛并赎回。因此,铎山屠牛和吃牛席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而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花桥牛席,讲究食材新鲜,用料现宰现烹。厨师刀法过硬,对料下刀,准确无误,并且薄如纸。厨师习惯大灶大火,用烈火烹油,他们眼疾手快,掌握火候。牛席配以本地山胡椒油和自家晒干的干红椒和白辣椒,辣味十足。花桥牛席的主要菜品有牛脑髓、牛鼻子、酸辣牛百叶、铁板牛排、小炒黄牛肉、牛杂火锅、三合汤、爆花筋、煲牛鞭、牛肚、牛肝、牛心、牛腰、牛肠、牛血、牛黄喉等,样样精致,款款各异。牛席鲜嫩酸辣、风味独特,体现了梅山饮食文化的精髓,款款辣劲十足,盘盘红艳鲜亮,色香味形器俱全,食客百食不厌。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光明,巫山一段云。诗人,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11.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