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一节黄老师执教的《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公开课。这是一节七年级的新授课。本节课,从云南纳帕海水位的季节变化导入,接着用齐读学习目标的方式让学生明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自习填空部分,最后进入本课的正式授课——理解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等级与测量、降水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大概用了30分钟完成,最后的时间简单讲解了降水的分布以及影响因素,还用了大概2分钟给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完成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虽然教师多次鼓动学生多交流讨论,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实,老师课后反映,这个班的学生平时上课还是比较活跃的。<br> 在听这节课的过程中,也引发了我的几点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br> 1、概念的讲解应该到什么程度。黄老师用一个动画视频的形式告诉学生,降水就和锅里煮水,水汽上升遇到冷锅盖凝结成水珠再掉落的过程一样。这里忽略了成云致雨的关键因素——凝结核。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阅读某地区降水数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应该来说,七年级的这节课并不要求掌握降水的概念。只需让学生简单了解降水包括降雨、降雪、冰雹等类型即可,无需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初中地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对某个概念有感性认知即可。<br> 2、对教材内容的整合问题。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有其内在的逻辑过程,但考虑到整本书的结构性问题,这个过程并不一定适合于日常教学过程。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按着教材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即先讲降水量的变化,再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类型与降水量柱状图的匹配,最后再完成课本的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降水量柱状图(坐标图)的读图方法?其次是这个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是否有必要?最后是这个环节的内容是否可以顺序调整,即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绘图,再由学生回答降水类型的匹配?我认为,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逻辑顺序来安排教学过程,跳出固定的教学范式,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行云流水,学生的学习沉浸感会更好。<br> 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什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因此,本人认为,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地理课堂这个窗口对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喜欢地理,进而引发学生对家国情怀、人地协调的思考,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br><br> 当然,因为本人主要是从事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难免存在认识不足的地方,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