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纪念重庆北碚区黄桷(东阳)民中建校六十周年

美友54690237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初,重庆北碚区黄桷(东阳)民中六六级二班同学和部份老师、校友,相聚北碚宇讯大酒楼,举行新春团拜会暨明道全同学的赠书仪式,书名《回望》。二0二二年九月,也正是母校建校六十周年,籍此纪念,回望老师和校友们共同走过的漫漫岁月。</p> <p class="ql-block">  学校66级三(二)班同学和部份老师和校友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一)班周小晖,三(二)班李青梅,同学在五十八载后又重逢,沧桑感里见证同学情的“海枯石烂”。</p> <p class="ql-block">  特邀校友代表:六八级王亚明,六七级谢新知,严贤德。</p> <p class="ql-block">  卓先志,会议组织人,原三(二)班班长,老三届校友领头人的形象中具有“一呼百应”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  苟钰仁,会议主持人,原三(二)班学习委员,言辞风趣幽默,巧如舌簧。</p> <p class="ql-block">卓先志作会议发言。</p> <p class="ql-block">  老教导主任江培基,一九六九年学校校址迁建东阳镇盐井湾后山堡,更名东阳民中和黄桷初级中学校后,曾任校长。今年八十九岁高龄还能健步来参加新春团拜会,超凡的记忆使他至今和老三届学生见面时,还能清楚地喊出他们的名字。他的女儿说:还得感谢当年东阳盐井湾的学校,天天跋涉山路十八湾,耄耋之年还思捷敏锐,步履稳健。</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后,江培基主任和学生明道全又重逢。</p> <p class="ql-block">  钱宏瑞老师的发言:退休之后跟明道全接触时间比较多,所以我就代表老师来发言,首先祝贺明道全完成的这本书。明道全同学阅历丰富,下过乡,种过田,参过军,出过国,参过战,当过企业的领导,做过职工的公仆,为国为就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期间,他流过不知多少汗水,艰辛、忠诚和奉献。当年那个读书时年龄偏小个子不高的丑小丫,已经历练成了白天鹅,时势造英雄。他的回忆里有关中学学校过程,也是我们在座师生共同的经历,值得回忆。他丰富的阅历,不懈全力的拼博精神值得学习,他付出了心血写出的回忆值得珍藏。早年对人生的回忆,无疑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与时代同步,见证了共和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使我们的晚年,在回忆中度过一生。</p> <p class="ql-block">  明道全(简历),学校66级2班学生一九六九年三月下乡当知青,一九七一年元月入伍,云南临沧原陆军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六团当兵。一九七二年三月至一九七四年四月随部参加援老抗美作战,一九七七年四月退伍。先后在重庆北碚酒厂、重庆渝通公路工程总公司、重庆交通建设集团就职。</p><p class="ql-block"> 郑开礼,原云南临沧军分区政治部付主任,后北碚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代表明道全同学的战友发言:首先我代表我们的战友,对明道全这本书的出版致以衷心的祝福,就像他这本书的序言所写,一直坚信人生就是一本书。这本书是从他儿时,少年到青年,上山下乡,入伍参军,保家卫国,我们是一起入伍,我到的边防部队,他到的野战军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六团,明道全同志在我们战友当中,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这本书写得如实细腻,文笔流畅。他从参军后出国参战,退伍到了地方,为北碚区和重庆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真实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苟钰仁同学宣布赠书仪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  三(二)班同学,一九六六年七月六日,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二)班同学及老师参加纪念上山下乡三十周年合影。(1999年4月25日,北碚北温泉)</p> <p class="ql-block">  三(二)班参加建校五十五周年聚会师生留影。(2017年10月21日,北碚萊特大酒店&lt;五指山煤疗&gt;)</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道全同学在《回望》中回忆到:</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元月入伍,在云南广通进行昆明军区军事骨干轮训打坦克的叙述:一辆T62重达40T仿苏式坦克正在冒着黑烟向高地冲击,速度开始减缓。当我起身完成战术动作时,由于地面湿滑,坦克突然变向一个侧滑,将要向我碾压过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猛地一个侧翻滚,倒在一个五米开外的壕沟里,躲过了这一劫。</p><p class="ql-block"> 参加特等射手集训是在老挝的密林中进行的,来自各连队的射击高手集中在一起。训练是用半自动步枪,在400米距离上要求击中半身靶,肉眼中只有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靶标。老挝气候更加恶劣,环境更加艰苦,时而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时而大雨倾盆,人趴在闷热潮湿的地上,纹丝不动,任凭日晒雨淋,蚊虫叮咬,直练得眼发红,泪长流,臂发肿,四肢僵硬,硬是凭着顽强意志完成了一个月的艰苦训练,莸得了特等射手称号。</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越南北部湾事件发生,史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爭”,就此开始。一九七二年三月,我部用四天时间到达云南勐腊县城,一个极边小县城,至出境口岸约40公里,援老抗美的后方基地,在此作出国前的最后准备。</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号,接中央军委命令,出国进入老挝,轮换独立边防三团,担负地面公路沿线二十公里范围内警卫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 突袭九龙戈高地是我连入驻老挝勐新地区后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凌晨五点多钟,队伍开始出发,在一条法国殖民时期修建的牛车道上缓缓行进,我在尖兵组中间突出位置端着枪搜索前进,神情高度紧张。正是盛夏季节,老挝的太阳一出来便火辣辣的,透过林间晒在身上滚烫滚烫的,加上在原始丛林中行走,林间密不透风,一会身上全部打湿。我作尖兵小组第一个冲上寨子后山垭口处佔领阵地,卡住隘口,大部队随后跟进佔领有利地势,布置火力,形成对外处内正面阻击阵地,构成对敌重大威胁,使其不能再长期作为活动跳板。</p><p class="ql-block"> 1975年回国,在云南临沧附近的腊东,三十二师化工厂,开始军工生产国防核工业中急需的铀235热核材料初级产品,每天的作业就是对沉积矿采用人工爆破方法,将矿层炸松,便于挖掘装车,而爆破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作业。</p><p class="ql-block"> 在当兵的历史中,有两年是在这个饱受战爭摧残陌生的国家里度过,不仅要受到恶性疟疾的折磨,同时还要面临飞机轰炸、地雷危险和敌特的搔扰袭击,面对丛林中毒蛇猛兽的攻击,无时不生活在紧张、恐惧,甚至死亡的威胁之中。</p> <p class="ql-block">  视频显示为当年北碚黄桷民办中学旧校址,法国梧桐林崩道下的嘉陵江岸,通往北碚城老区的东阳夏坝尖咀渡口旧日址。</p><p class="ql-block"> 明道全校友在《回望》中还描述到:第二次印支战爭时,在老挝亚热带山岳丛林中的日日夜夜他时常想到的是亲爱的祖国和亲人,对自己母校的怀念,对故乡和学生时代的眷恋:校园生活充满阳光,嘉陵江边也是我们天然的游东场所。下课后同学成群结队在江边玩耍,有的同学在清澈见底的江中游泳,有的在岸边洗衣、洗漱,有的则嬉戏打闹,利用礁石捉迷藏,有的则漫步在沙滩边观看江中船只随波逐流。当太阳西下,月光洒满江面,波光粼粼,近在咫尺的北碚街上早已是华灯初上,远处的缙云山雄奇峻秀,气势恢宏,这里风景如画,风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  重庆北碚区黄桷(东阳)民办中学,1962年9月建立,地处北碚东阳镇夏坝,与北碚城区隔江相望,面对浩荡的嘉陵江水,春温秋爽,校园外通衢大道,法国梧桐成荫。校门前行百多米至黄桷尖咀渡口,係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西迁在此时修建。远眺西北江岸,是嘉陵江小三峡之一的温塘峽和缙云山,俯瞰东南方,是帆影远逝的观音峡口。</p> <p class="ql-block">《北碚东阳镇志》记载:</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62年秋,时名黄桷民办中学,校址在夏坝黄桷轮渡码头(抗战时期复旦大学的相伯图书馆),属民办公助性质。办学规模为8个班,学生400多人,教职工20人左右,校长周永华。1963年秋,周永华调朝阳民中,黄桷街道安排刘之道到学校任校长,江培基任教导主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学校校舍被西南农学院收回,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1部队医院,从此学校无校舍。1968年~1969年,由市敎育局拨款将学校迁建在先锋村盐井湾后山堡上。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1969年学生上山下乡。1971年正式复课,有11个班,500多学生,教师奇缺。区敎育局采取权宜之计,安排102中学(现西师附中)教师到学校任敎,副校长吴成元主持工作。1976年罗毅之调到学校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吴成元任第一副校长。到80年代学校规模稳定在6个敎学班(每个年级两个班),学生300人左右,敎师不足20人。此时学校民办敎师逐转公办敎师,民办中学名存实亡。80年代初,学校更名北碚区黄桷初级中学。1993年,北碚区敎委决定撤销黄桷中学,教职工安排在区属各学校。黄桷中学历时31年,为国家输送人才数千人,其中佼佼者有攀枝花市宣传部长邹吉祥,当厂长,经理,敎师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 补充:一九六五年,骋重庆北玻器皿厂副厂长为名誉校长(在五十年代时被誉为玻璃制造行业中国的“磨花大王”),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学校成立校革委会,更名:重庆北碚区东阳民办中学革命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原校址:相伯图书馆,1938年上海复旦大学迁来夏坝,以西迁而来的复旦大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命名。抗战胜利后,留渝校友成立了相辉学院,遂改为相辉图书馆。1950年11月,西南农学院成立,遂为西南农学图书馆。1967年2月(文革期间),建字203部队驻扎学校,大部师生移至北碚公园边的区党校为临时校舍。2004年12月,北碚嘉陵江大桥(又名碚东大桥)开工,旧校址便永远消失在东阳街道大桥终点的桥礅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曾是西南农学院的校门,在校门悬挂的是“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和“西南农学院土壤研究室”两块醒目的校牌。进了校门,满眼都是盛开的鲜花和草坪,在阳光下甚是温馨可人,中间大花坛的后面,就是这座国立复旦大学旧址,两层楼房的登辉堂,为农学院的行政办公区,楼后面是大礼堂。右侧这排教室,是一九六一年从北碚天生西南农学院迁来的两所土壤研究室,一直到一九七二年,国内著名的土壤学家侯光炯就是这两所研究室的主任,他曾长期在这里工作。这排敎室的右侧曾是农学院的图书馆,也是北碚黄桷民办初级中学校,我们学校的创始校址了,再往右后侧,便是大操场和蓝球场了。登辉堂前的大花坛左右都是花圃绿地,和我们当年的校园连为一体,其间,每条路的两侧都是绿篱,或是红、黄白、蓝各色花草,环绕整体校舍后侧,就是数百亩农学院试验田地,广袤的一派田园风光。我们的学校校舍是一座品字形的楼房,白墙青瓦,棕褐门窗,就和现存的登辉堂几乎一样,但左边的教室还多一套,显得更长,楼后面连接的仍是数间教室,,两侧教室上面还多有一层楼,便是师生的宿舍了,而大门上还多有一雨顶,和登辉堂相隔一个花圃,圃中还有一座红柱青瓦的凉亭。校楼前是一大操场,校门两边的围栏杆外就是那条法国梧桐林荫道,和登辉堂前的农学院大门相隔五十余米。而校园后的篮球场正好是我们上体育课的绝佳场地,登辉堂后的西农大礼堂里是我们学校庆典汇演时,闪亮花季舞姿,让青春的歌声迴荡在嘉陵江上。</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登辉堂右侧西南农学院土壤研究室旧址,其前面的空地就是花圃绿地凉亭,右侧毗连的就是我们的校园,如今成为东阳尖咀农贸市场。</p> <p class="ql-block">  嘉陵江碚东大桥尖咀桥墩和螺旋梯佔据的地方,正好是我们学校的校大门位置,出校门跨过林荫道,沿着这条小道走下去,依然可以来到风光绮丽,人来人往的黄桷渡口。当年,若从嘉陵江对岸,远眺农学院和我们的校舍,“晴川历历汉阳树”,分外壮美</p> <p class="ql-block">  2010年,登辉堂挂牌成了“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纪念馆”,在陈列室的橱窗里出现这张《(民国二十八年)四川省政府训令》,这张泛黄了的原始资料是由兼理主席蒋中正签署的为私立复旦大学在重庆北碚东阳夏坝征土地建筑永久校址的文件,随训令抄发征地计划书并书写了土地所有权人姓名(清单):王训能、王子谷、王汇泉、王尔昌、陈忠堯、左恆益,这是我校众多校友的祖父,外祖父,曾祖父等。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复旦大学多处校舍被炸,吴南轩校长勘查校址走遍大半个四川后,在北碚夏坝征地建校时,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支持,或无偿捐献土地,或以半价出让,1938年2月,复旦大学正式复课。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黄桷、东阳和北碚人在夏坝,这个曾经普普通通的地方,护佑了复旦师生2400人余人这一国家民族的文化血脉,凝聚起不屈服日寇的淫威和侵略,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在和土地所有权人签定赠地卖地契约时:甲方愿登报到致谢外并允诺乙方直系血亲宗亲等在本校肄业免收学费以示报酧。于是,在我们校友中,其母亲、叔父及舅父、姨妈等无数曾是该大学学生。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迁回上海,部份留渝校友在复旦校舍创办了私立相辉文法学院。1946年9月,中国工程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进入相辉学院农艺系,我校校友的姨妈就成了袁老的同班同学,甚有校友的父亲在相辉任教,曾敎授于袁老的外文课。1950年,我校旧址还曾是西南农学院图书馆时,有校友的母亲在此供职。复旦、相辉、西农,从三十年代延续到六十年代,在此创建了黄桷民中,众多校友从祖辈始,一脉相承而来,当这些史事尘封解开后,便觉得在这渊源厚重的地方读书,是人生中的亮点了。</p> <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建校后首届(63级)毕业生,但半个世纪后,他们还时常在缙云山蹁跹起舞,召开“欢乐的同学会”。</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虽然天各一方,在悠悠岁月后,他们依然未忘记自己的班主任马昌援老师,没有忘记:我们是黄桷民中65级学生!</p> <p class="ql-block">  夏秋老师(照片左),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来到东阳民办中学执敎,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民办教育事业,学校民转公后,她被敎育局安排在北碚朝阳中学,重庆市重点中学,国家级基础敎育课程改革学校。这是她当年在我们学校时,和老教导主任江培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江培基(照片左),时任北碚黄桷初级中学校长后,和校友邹吉祥(照片右)在一起,《北碚东阳镇志》记载的他,后曾任中共攀枝花市委副书记,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四川省新闻出版社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兼四川省版权局局长。(在百度中搜索)</p> <p class="ql-block">  重庆北碚区黄桷初级中学建校三十周年纪念(1992年)。 </p><p class="ql-block"> 在八十年代初,黄桷(东阳)民中已转制,故名北碚区黄桷初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北碚区黄桷初级中学撤销,学校教师分散调往区各学校,由江培基校长组织,其部份教师和全部学生併入夏坝中学,历时31年,给数届师生留下了太多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北碚东阳镇,历史悠久,南北朝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割巴县府置东阳郡,郡治设东阳,因“日出江东”而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地处温塘峽口,嘉陵江北岸,江中有一巨石,紫红色泥页岩碎块及灰质结核,美丽交错,亦称碚石,北碚之名即源于此。据当年校教导主任江培基回忆,一九六五年的夏秋之交,他以民兵排长的名义,带领学校66级三十多名校友,参加了区武装部、区体委、区教育局组织的横渡嘉陵江活动,当年泅渡的出发点就在东阳码头,顺流横渡到对岸的朝阳霍加咀码头。在《北碚大事记》中有记载:1965年5月25日,1.07万民兵、青少年和解放军战士分别在沙坪坝中渡口、江北董家溪,北碚渡口横渡嘉陵江。66级校友苟钰仁每每回想起参加这次活动,总是充满了“到中流击水”的自豪感,盛赞当年在学校门外渡口的这一天然游泳训练场间,在轮船行驶激起的朵朵浪花中享受体育课的愉乐。校友卓先志也回忆起当年参加横渡前,在山光水色的北温泉集训时的种种印象。</p><p class="ql-block"> 东阳镇,地形呈波状起伏的丘陵缓谷临江漫延,在校园边缘的那条笔直宽阔达一公里的林荫道,是连接至黄桷镇的交通要道,林荫两旁法国梧桐枝叶交错,在夏日眩目阳光下形成一条绿色的拱廊。走完了林荫道,跨过车盘溪上的登瀛桥,就是黄桷镇了。清康熙中叶以后,黄桷镇以煤业逐渐为兴,其地势平行,江阔水深,便于停船,为煤矿出埠之良港。1934年,在矿区建成北川铁路(四川第一条铁路),为天府煤田开发创造了条件。60年代初,运煤的小火车汽笛声日夜响彻在观音峡口,享誉国内的北碚玻璃厂群也蓬勃兴旺。</p><p class="ql-block"> 东阳镇、夏坝、黄桷镇,温塘峡、观音峡,千里嘉陵江逶迤而来,在这里,明眸秋波似的一道美丽拐弯,“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六十年间,给校友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对于母校的前世今生,众多校友确也“困惑”过。从《北碚东阳镇志》的记载留下了一些史迹:早在195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敎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六个并举具体原则之一的方式就是指国家办学和民办教育并举的双轨模式”。从1961年起在贯彻中央的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大计中,对教育事业的调整、巩固取得了较好成绩,1962年以后集体办学又恢复发展。在母校建校时,同时北碚玻璃厂半工半读职业中学併入两个班,也就有了聘任北玻器皿厂工程师、副厂长姜惠周为名誉校长之实。</p><p class="ql-block"> 在校友明道全《回望》一书可以看见当年在北碚玻璃厂“学工”劳动的经历。“半工半读是在1965年至1966年初中年纪开展的”,“特别是在熔化车面上班,每天在高温的玻璃熔炉前作业,劳动强度非常大”,“初学吹玻璃,嘴与不锈钢吹管反复转动,嘴唇开裂出血,右手臂高温烘烤掉皮,红肿”,“工人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因而能到玻璃厂当工人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可一想到我们今后将成为这里的工人,累点苦点也没有什么怒言。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毕业,工厂就业,一切就成了泡影,我半工半读的这段经历就这样成为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全校开始动员上山下乡。1969年2月,第一批校友奔赴四川蒼溪等地插队落户,大部份分布在龙山区金斗、河地、安子公社。</p><p class="ql-block"> 1999年4月25日,学校老三届校友一百多人,在北碚北温泉公园聚会,纪念上山下乡运动三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26日,学校67级2班同学在春天中相约,师生共聚泉外楼。张念生同学在这次聚会的致辞中,倾䜣出蕴藏在胸中近半个世纪来对母校的眷念:四十多年来,在品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对我们的母校,感谢她在极左的年代,给了我们这一群受到不公待遇的孩子上学的机会。在滔滔的嘉陵江边,有我们简陋的校园,在昏暗的灯光下,有我们苦学的身影,静静的寝室里面,有小小少年对未来,对人生的无限憧憬。我们的老师在同样艰苦的敎育环境下,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如一支点燃的蜡烛,燃尽了自已却照亮了别人。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却带不走深厚的师生情,同窗谊。</p><p class="ql-block"> 张念生同学从蒼溪的大山中走出后在誉为“中国名校,育人摇蓝”的北碚朝阳小学执敎,在《北碚敎育志》中记载:北碚区1986年以来的19年,是北碚区教育系统人才辈出的时线。在优秀敎育工作者的“十佳”班主任名单中,就列有她的名字。她的辛勤耕耘没有辜负“朝阳人”的美称,未让年华付水流,博得“青史“有名。</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七月六日,学校七一级(新三届)校友五十名报名,奔赴(西双版纳)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十一分场。</p><p class="ql-block"> 明道全校友在一九七二年三月,随部队出征,也来到了西双版纳的勐腊,在《回望》一书中的&lt;勐腊印象&gt;里,对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作了较详细的叙述:“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二年这段时间,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的知识青年响应政府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兴办农场,垦荒种植橡胶”。“这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信息不畅,缺医少药,一切希望被这原始森林所阻隔”,“当时云南建设兵团下辖四个师,农一师在景洪,农二师在临沧,农三师在保山,农四师在河口,整个云南支边青年高达十多万人”。“中央派出了以农垦总局为主的工作组赶赴云南调查……,工作组到达勐腊的消息迅速传遍各个农场,兵团知青们成群结队来到勐腊请愿,一时间勐腊广场上汇集了数千人”。“后来大返城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返城大风暴后勐腊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在全国开始闻名了,这场风波,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当这位老三届校友身穿巴特寮战士服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依然“透视”着版纳橡胶林中生活的知识青年,不知他是否知道也有新三届的校友在景洪农场的十一分场,是当年黄正福老师陪同他们踏上这块祖国西南边陲的红土地上,几年后又是黄正福老师随慰问团来看望他们,四十多年后,他们相聚在纪念建校五十五周年座谈会上,深悉老三届和新三届校友在离校后坎坷道路的黄正福老师在发言时唱起了质朴柔美的《渴望》,悠悠岁月的流淌中,象多年的陈酿,辣里带甜,苦里透香,过去、未来,共斟酌。他的歌声触动了校友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数百名校友和老师,随着悠扬婉转的旋律合唱而来。</p><p class="ql-block"> 在明道全校友的《勐腊印象》中提及发生1978年间西双版纳原1师1团的重庆知青和上海知青酝动的知青大返城运动,瞬间波及1、2、3师所属的各个团、营、连队,当年只有滇东南的4师管辖区域是一方凈土,而位于河口县的4师16团4860名重庆知青,集体“无线电静默”,如同一团迷雾。在2021年5月18日,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和重庆知青版纳网,在重庆花卉园的重庆支边知青《参战支前》回顾座谈会后,才逐渐得到答案:战时管制,河口16团多个连队沿红河与南溪河一字排开,与越南以河为界特殊的地理位置,除疏散的支边青年和农场工人家属外,普遍以连为单位建制民兵,并配有机枪和迫击炮排,担架队,搭浮桥人员。1978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74号文件,至1979年2月,十万版纳知青得以蜂拥返城时,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农四师16团、18团200多位重庆支边青年组成的支前民兵,却以准军人的姿态随部队跨过红河,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火中去。</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到1971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刚结束不久,苏军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我人民解放军全军进入了战备状态。沈阳军区某师将部队拉出营房,进行“千里野营”训练。1970年2月,毛泽东批示:这样训练好!1970年11月24日,毛泽东在北京卫戍区《关于部队进行千里战备野营拉练的总结报告》上报后曾批示:“……但,大、中、小学(高年级)学生是否利用寒假也可以进行野营训练一个月”。拉开了全国亿万军民野营大拉练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1971年秋天,重庆市敎育局组织北碚东阳民中和白庙子中学联合成为《重庆市中学生野营拉练第四营》,并建立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北碚出发,途经合川盐井、云门、渠河嘴、小沔、三汇等地。宣传队分别与云门中学,小沔中学,刘文学家乡等地举行了宣传联欢会,共计演出四场次。全程共计500华里左右,每天行程50里至60华里,共计10天拉练完成。照片中前排左二为我校江鹰老师,左三位即朱德星老师,左四为唐宁老师。在此次活动中,我校钱宏瑞老师负责野营队的后勤总务工作。</p><p class="ql-block"> 时在宣传队的我校七三届二班同学王萍回忆当年的情景:1971年9月13日,上午八点许,各班高举野营拉练红旗,身背被卷与行囊由黄桷正码头出发,在朝阳老桥与白庙子中学的同学汇合,浩浩荡荡沿嘉陵江小路而行。当年她和周萍、吳成华、刘成利等同学,还有学校的三位老师和白庙子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见照片),行进在野营队伍最前面,背上除了自己的铺盖卷外,还有乐器和道具。他们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口号震撼,时而快板催促,彰显出当年红军二万里长征时宣传队的风华。 </p><p class="ql-block"> 《重庆大事记》记载:1971年11月,全市各普通中学编组的93个野营训练团,计7万多人以步行拉练数百里为主,先后完成野营训练任务。这次拉练是市委统一部署下从9月20日起陆续进行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在《重庆市中学野营拉练第四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七三届校友王萍,周萍,吳成华,刘成利。(照片顺序从左开始)</p> <p class="ql-block">  二0一0年五月十日,在北碚缙云山嘉发度假村,从西南边陲的热带雨林间,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的红土地归来;从秦巴山川蒼溪谷壑间,在嘉陵中流与命运博击的丘地归来,七一级的校友和部份老师,在漫长的三十几载岁月后相聚,他们怀着对母校的深情眷恋,扬起了东阳民中的大旗,载歌载舞间显露出重返家乡的喜悦,重温校园时光的欢愉。但他们无法忘却农垦人的那段岁月,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歌声中,倾吐出对红土地的深情厚意,澜仓江畔,凤尾竹丛绿中掩藏的的楼,在水,水,水中,你泼我,我泼你,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盛开。</p> <p class="ql-block">  在七一级校友聚会上,从云南西双版纳的热血红土归来的兵团战士白家伦,怀着对母校深深依恋的感情,用心声创作了《有一个回忆》,参加朗读的是:邓成玲、王庭莉、白家伦、冯玉鑫,均是学校七一级二连三排同学。</p> <p class="ql-block">  这是钱宏瑞老师(照片后排左一)和他带领的七一级二连四排的部份学生。当年的他风流倜傥,颇有公子哥们的派头,退休之后,常年和老三届和新三届校友共度时光,是少有的“哥们”老师,他把自己的教师生涯自画了一幅肖像:位卑未敢忘忧国,凭借一种职责和使命在支撑,与学生为伴,与书籍为伍,将一生献给了校园。</p><p class="ql-block"> 他很看重师生情谊,他在七一级这次“历史性”聚会中的发言列举了师生们共创辉煌的典型。当年在民中任敎的李平老师,后来挑起了北碚西师附中校长的大樑,被他赞为是闪耀在北碚上空的一颗星。还有一颗是他的学生王德荣,被他誉为是闪耀在四川南充上空的一颗星。被他排列在云南昆明上空的那颗星,也是他的学生王权。钱老师年迈之时,居然还和当代青少年一起,玩起了“追星”的兴趣,也正是他这份“童心”,延续起母校那永不谢幕的东阳情缘。</p> <p class="ql-block">  重庆西师附中校长李平,(图片中右,曾在北碚黄桷(东阳)民中任敎),和黄桷民中66级1班学生张小岳一起。</p><p class="ql-block"> 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西师附中,位于北碚),坚持以“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家级示范高中”为办学目标,命名为《重庆市敎育科研实验基地》,数年来升学率稳居重庆市重点中学前列。</p> <p class="ql-block">  王德荣,学校七一级二连四排学生,班主任钱宏瑞。毕业后下乡落户到四川蒼溪,74年9月被推荐到重庆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南充市中心医院,曾进入三军医大新桥医院进修,在华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退休前担任南充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2004年晋升为外科主任医师职称,2021年6月,被派遣到协作临江医院担任综合外科主任。在学术成就中取得: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会员,四川省器官移植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肝癌专委会委员。在南充地区口碑极好,几十年来,在无影灯下手术台前挽救出无数人的生命,人称“王一刀”,“南充第一刀”。他在建校五十五周年(2017)纪念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老师和校友们: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你可以像“潇洒走一回”歌中唱的那样,”我用青春睹明天“,可干万不要用健康赌明天。</p> <p class="ql-block">  王权,学校七一级二连四排学生,班主任:钱宏瑞。1970年12月入伍离校,在部队期间,先是步兵第94团特务连侦察兵,后在14集团军政治部及所属通讯团,高炮旅等部,历任保卫干事,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担任军区首长的安保工作,所在单位昆明军区政治保卫队立集体三等功。曾破获多起重大疑难案件,且连续三年破案率100%。在部队探索总结的“无围墙的封闭式管理”经验被军区推广,个人立三等功。1997年转业到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禁种禁吸处处长,云南省禁毒敎育科科研基地主任,其强制戒毒,社区戒毒工作经验,位于全国前列。2001年1月,建立中国第一家工业大麻公司,以“变毒为宝,福祉社会”为原始初衷,组织开展国内首创的大麻产品开发。2013年退休,为公安部主管的“现代世界警察杂志社”云南工作站副站长。</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王权校友在纪念建校五十五周年座谈会上代表新三届校友发言:回望母校,她那辉煌的前身,光荣的传承,曲折的发展,为凝聚民中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根基,表述为:延续优良传承,践行艰苦奉献,重在品学兼优,师生共创辉煌。虽然学校不复存在,但她的精神将永放光辉,我们将牢记民中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p> <p class="ql-block"> 此张照片摄于1979年8月,云南思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前排右三),全国政协常委叶道英(叶剑英之弟,前排左三),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前排左一),校友王权(昆明军区保卫部干事,后排左三)。</p> <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24日,在九峰叠翠的北碚缙云山间,风物温馨的雷氐山庄,学校六七级八十多位同学,举行了毕业五十周年纪念聚会,并邀请了吴能序、马昌援、丁万秋、魏新芳、钱宏瑞五位老师参加,还邀请了66级卓先志、苟钰仁两位校友参加。67级2班同学在致辞中说到: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我们已经毕业50年,50年的分别,50年的牵挂,给了我们相约相聚足够的理由。……回首50年的风风雨雨,回望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校园的青春岁月,冲淡的是我们所经历的过眼云烟的悲欢离合,日渐浓郁的却是我们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真真切切、不拘于功名利䘵的同窗情谊。虽然岁月染白了我们的黑发,但更多的是历练后的成熟与稳重,是感悟人生后的淡薄与洒脱。毕业纪念会在67级1班的入场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拉开序幕后,全体起立合唱《我们这一辈》,蕩气迴肠的旋律中再现出往日师生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  初七七级毕业四十周年同学会,二0一七年六月十八日,缙云山绿荫山庄。</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21日,四百多位校友和老校长及十位老师,相聚北碚温塘峡边的萊特大酒店(原四川工人疗养院),纪念母校建校五十五周年活动。他们分别是创校首届63级,65级,66、67、68老三届,71级、74级等新三届,77级等新新届校友,从祖国西南和湖北等地千里跋涉归来,再饮母校边和家乡的嘉陵江水,再续“青青飞蛾,滚滚嘉陵,望缙云奇峰,览峽江胜景,看百舸爭流,听松涛阵阵,山环水绕,古镇钟灵,日出江东,东阳乃名”的东阳母校情。</p><p class="ql-block"> (词赋摘录自七一级一连三排校友刘立志的《东阳民中赋》)</p> <p class="ql-block">  “五五”纪念座谈会序幕拉开时,“老师您好,老师您好”!久违了半个多世纪的呼喊声重新从深沉的岁月中响起,伴随着节奏感的拍掌声,这一幕永远留在了师生们的心扉里。</p> <p class="ql-block">  63级校友颜其庆,67级校友张念生,71级校友邓成玲,白家伦(照片排名从左到右)共同朗诵白家伦改编后的《有一种回忆》:有一种回忆叫缘分。在嘉陵江东岸,平行岭谷处,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一所不能遗忘的学校,叫黄桷东阳。那年秋天的早上,我们有缘相聚在黄桷东阳,春、夏、秋、冬,走在同一条上学的道。我们书声琅琅把课上,老师们孜孜不倦,尽职尽责将知识传放。虽然我们的学校消失了,但黄桷东阳的缘分现在开花结果了,当年的老师,你们是否颐养安康,当年的同学,你们是否过得从容吉祥!……</p> <p class="ql-block">  63级校友颜其庆发言。</p> <p class="ql-block">  77级校友王雪梅发言。</p> <p class="ql-block">新三届校友张明桂代表73级、74级同学发言。</p><p class="ql-block">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江鹰老师,他在校曾任教政治,化学,美术,地理,数学。1991年后在北碚区委统战部任民盟区委专干,退休后在北碚老年大学任办公室主任和理研室负责人。其美术剪纸作品获区、市、全国、国际奖30多项,老年教育论文多次获全国奖。在发言中,他真情倾吐:东阳民中曾四易校舍,初在原复旦大学图书馆,到93年撤校合并,学校虽小,设施简陋,但也是我们自己的校园,这里留下我们的梦想与奋斗,烦恼与欢乐,同窗情谊。复旦与相辉学院留下的梁漱溟,陶行知等大师人文精神和科教活动的潜移默化,影响形成乐观、自信、勤奋、自立的东阳民中精神,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在座谈会上,六七级校友代表李忠琪在发言中说到:母校是我们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即使我们身在天涯海角,校园的春花绿景,一草一木都将镌刻于心灵深处,无法抹去。师生情,同学谊仍然在脑海中使人动容,任时光匆匆,岁月潮涌,我们都将过去的留在记忆深处珍藏,彼此追逐生活的欢笑,常聚首,再相逢,共度夕阳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老三届68级校友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五五建校聚会的晚会舞台上,七三级校友王萍和刘成利她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光着脚,在万泉河风光的音乐旋律里,闪动着婀娜多姿的异族舞姿。在她们致敬红色经典,感悟信仰力量的同时,也是在感受岁月赐与过往的温存。回忆四十五年前的秋天,神州大地那场轰轰烈烈的野营拉练活动,重庆市委部署各普通中学编组的93个野营训练团的队列里,她们所在的重庆市中学生拉练第四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合川云门中学广场上,那场铭刻着时代印迹的联欢演出中,她们以青春的歌喉和舞姿登台表演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lt;万泉河水清又清&gt;这个节目。四十五年后,她们再现当年青春芳华,把红色经典重温,奉献给悠悠五十五载后再相聚的校友们。</p> <p class="ql-block">  芭蕾双人舞《九儿》,是一场中国方式的绝美演绎,一次深情故事的娓娓讲述,九儿们红衫飞舞,裹挾着惊鸿飞鹤般的优美曲线与传统魅力,把《红高梁》动人情怀宣泻而出。初七七级二班同学王雪梅,吳明英,张家英演出的三人舞《九儿》,她们的精湛表演,渲染了当晚四方校友盛聚,再叙情缘的气氛,让“日出江东”的母校形象升华,演绎出永恒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学校初六八级同学《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聚会,时间2019年5月,地点:北碚缙云山文梅山庄。</p> <p class="ql-block">  北碚缙云山花果园农庄,二0一七年十月初,在纪念建校五十五周年聚会时组委会中钱宏瑞,黄正福老师,老三届66级、67级、68级,新三届71级,新新届74级校友筹备座谈会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 在嘉陵江小三峽流域间成长的东阳校友,凝聚了温塘峡风光的旈秀,镌刻了观音峽风雨的钟灵,深情的母亲河用她甘甜乳育的儿女,浸润出他们的乐观,多情,智慧;缙云巴山的夜雨,滋润出他们的善良,俠义,仁爱,青山作证,绿水長流,愿民中精神永存!愿东阳校友情缘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