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沂蒙精神

栖霞一中党建办

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br> 新中国成立以来,沂蒙精神与时俱进、锤炼升华,成为沂蒙人民密切党群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2013年11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br> 沂蒙精神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br> 在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和人民军队来到蒙山沂水,用生命和鲜血守护人民的家园;在党的领导下,沂蒙老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实现减租减息,进行土地改革;开办文化夜校,组织农民学习,沂蒙人民实现了政治经济的翻身解放。<br> 沂蒙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br> 在我们党和人民军队伟大精神的感召下,沂蒙人民与党、人民军队生死与共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沂蒙人民无怨无悔地爱党爱军,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拿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br> 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br>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光辉写照。战争年代,数百万优秀的沂蒙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整山治水、脱贫致富,团结一心、开拓奋进。<br> 沂蒙母亲——王换于<br> 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腹地,坐落着一个三面环水一面连山的村子——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抗日战争初期,山东根据地领导人罗荣桓、徐向前等经常住在这儿,使这里一度成为了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堡垒村”。村中有家“堡垒户”,带头人是著名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人们尊称她“于大娘”。王换于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在抗战时期创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86位革命后代,但是她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了。<br> “支前拥军样样好”——沂蒙六姐妹<br> 在革命战争年代,蒙阴县烟庄村有6位十八九、二十刚出头的姑娘或媳妇,她们出身苦寒,有的是童养媳,有的是逃荒户的女儿,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br> 据统计,在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她们的组织下,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完成了多项艰巨的任务。一箱弹药七八十公斤,一个人扛不动,就两人抬,翻越10多公里山路,一直送到前沿阵地;村子里能干活的妇女只有80来个人,想想前线的战士在流血,她们带领烟庄村妇女没日没夜地烙煎饼,2天之内就把2500多公斤粮食烙成煎饼送到了前线……她们就是让许多战士感动落泪,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沂蒙六姐妹”。<br> 沂蒙红嫂——明德英<br> 明德英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她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全国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1941年11月4日,明德英机智救下八路军一名身负重伤的小战士,在伤员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br> 解放后,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br> 撑起“火线桥”的山东红嫂——李桂芳<br> 为了活命,她11岁替母亲去给地主家看孩子;为了革命,她天不怕,地不怕,成为出了名的“李大胆”。1947年5月中旬,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当地老百姓的青壮劳力已经全部加入到支援前线队伍的工作中。1947年5月12日傍晚,为了给向孟良崮集结的部队争取时间,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门板做桥面,人做桥墩,在河水里搭起了一座“人桥”。<br>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好例”——厉家寨<br> 厉家寨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共有5个自然村,714户。村子位于莒南县东北部的大山脚下三山五岭两河之间,自然条件恶劣。1955年,厉家寨由13个初级社合并成大山农业社,经过几年奋力拼搏,厉家寨累计凿通三道岭,搬掉11个岭头,填平21个大汪、300多道水沟,改修12条小河,把上千块横七竖八的小块地削高填洼,深翻整平118块大地,增加耕地面积192亩。1956年,厉家寨粮食亩产达到550斤,提前8年实现农业发展计划纲要的目标。<br> 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从此,厉家寨成为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整山治水的典范<br> “干山顶”变“幸福村”——九间棚<br>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的威信也是干出来的。”平邑县九间棚村,原本是沂蒙山区无数个普通山村中的一个,但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仅有176人,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子却在全国大放异彩。九名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把贫穷落后的“干山顶”,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幸福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不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也成为各地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