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赣西南红二十军始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郭继国 王善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赣西南之红二十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永新、吉水、泰和地区的地方赤卫队(特务队)合编而成的一支革命武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革命失败以后,赣西南的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争,举行武装起义,先后建立党的组织和地方政权,组建了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红二、红三、红四团等地方武装力量。1930年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遂川。1月18日至21日,中共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在雩田圩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湘赣边特委和赣西特委合并,集中江西红二、红三、红四、红五团,合编为红军第6军,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后改由陈毅担任),毛泽覃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纵队,以红二、红三团编为第1纵队,柯武东任纵队长,李韶九任政治委员;以红四、红五团编为第2纵队,罗炳辉任纵队长,王如痴任政治委员;以永、宁、莲等赤卫队及西区游击队为第3纵队,徐彦刚任纵队长,刘作述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0年2月,红四、红五、红六军和赣西特委,在吉安的陂头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强调扩大红军与建立地方武装,是目前争政权、分土地,反帝反军阀的主要任务。在此精神指导下,赣西南地区又先后涌现了不少称为赤卫队、游击队、红军纵队等地方革命武装。3月15日,在吉安县的富田成立以刘士奇为书记的中共赣西南特委,并决定在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交通部下,分别组建赣西、赣南赤卫军总指挥部。4月下旬又决定扩大赤卫军纵队,成立赣西南赤卫军总指挥部,曾炳春任总指挥,下设中路、西路、东路、南路、北路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把武装统一起来,组建和扩大红军是当时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夺取武装斗争胜利的急切需要;积极进攻、夺取吉安是当时赣西革命斗争的总目标。当时,主要由地方武装参加的七次攻吉战斗,虽然队伍斗争情绪很高,打仗很勇敢,但都没能攻克。在此形势下,赣西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将地方武装整编为正规红军的指示,于6月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赣西南地方武装扩充编为红二十军。7月上旬,在吉安县陂头,正式把赣西地方武装红四、红十一、红三十、红二十纵队改编为红一、红二、红三、红四纵队(后改称团),组建成红二十军。曾炳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兼军委书记,谢汉昌任政治部主任,刘泽民任参谋长。全军约2500人。下辖第172团,由吉安、兴国、赣县、宁都、于都的游击队和万太、遂川一部分游击队组成;第173团,由永丰、吉水、安福、峡江等地游击队组成;第174团,由永新、莲花、宁冈等县及安福部分游击队和湖南茶陵、攸县等少数游击队组成。红二十军过赣河以西苏区后,又新扩编组建第175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0年8月5日,赣西南特委在吉安县横江渡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撤销刘士奇的特委书记和红二十军政治委员职务,改由刘铁超任红二十军军长,曾炳春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吉安所处地位重要,是当时斗争的主要目标。前七次攻打吉安虽然失利,但积累了许多经验,加上当时群众攻吉斗争情绪高昂,因此赣西南特委决定继续攻打吉安,并组成前委,成立赣西南军事委员会和总指挥部,统一军事指挥;由红二十军和红校、青年干校担任主力,动员10万“精勇工农”配合作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4日夜,前委和红二十军从横江向吉安进发,于25日在吉安西郊高沙击溃敌军一个营,缴枪百余支。26日,正当部队在开往神岗山展开围攻吉安时,获悉高沙方向枪声再起,敌军从背后袭击过来。于是红二十军折向高沙与敌一个团展开激战,缴获敌军步枪300余支,机关枪1挺,俘敌1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5日,红二十军在地方武装和数万群众配合下,发动第八次攻吉战斗。红二十军和北路群众攻击真君山。他们以土坦克(棉絮裹装的独轮车)掩护部队冲到铁丝网下,与敌展开肉搏,虽然夺得不少武器,但也伤亡200多人,总指挥李学深英勇献身。由于敌军兵力强大,工事坚固,吉安一时难以攻克,于是特委决定红二十军撤往峡江休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军撤出战斗后,转战曲汰、安福、分宜和袁州,并在分宜、袁州一带打击地方反动武装的滋扰,发动群众打土豪,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株洲召开会议,总结攻打长沙的教训,决定由株萍路回师袭击赣敌,发布了《进攻吉安的命令》。据此,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于26日发布紧急通告,要求各级政府为配合红一方面军攻吉,作好九打吉安的组织工作。红二十军赶往峡江集中,担任打下吉水、断绝吉安交通和粮食出路的任务,使吉安陷于绝对孤立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0日,红二十军汇合红一军团左路军从袁州出发,经分宜、安福、吉水,于10月3日同其它部队一起抵达吉安城郊。次日,总部在城北发布攻吉命令,红二十军从正面向真君山、天华山一线之敌佯攻;红四军从左翼、红三军与红十二军从右翼向城区攻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日晨,红军与10余万赤卫队和少先队员,奋勇向吉安城发动总攻。红二十军奋战一天,攻下真君山。5日晨,战斗取得胜利,红军大部队和群众武装,进驻吉安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红一方面军在吉安进行整编,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所属各军纵队、支队分别改为师团建制。红二十军归建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军长刘铁超,政治委员曾炳春,政治部主任谢汉昌,参谋长钟效蔚。下辖第172团(一团),团长萧大鹏,政治委员刘黎;第173团(二团),团长刘承禄,政治委员陈松宜;第174团(三团),团长李学俊,政治委员刘敌;第175团(四团),1931年元月组建,团长朱子云,政治委员刘秋子(后廖子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为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指示,决定将红二十军暂留驻吉安,其它各军即行北上。红军主力北上后,红二十军在群众的支持下,加紧扩军筹款、补充给养,以武装保卫刚刚诞生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刚结束中原大战的蒋介石,见红军主力北上,便以其精锐部队围攻在江西的红军。为避开敌人锋芒,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改变北上计划,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实行南移。11月5日,毛泽东率部由峡江返抵吉安,部署全军撤退和反“围剿”的准备工作。18日,留守吉安之红军及机关工作人员、赤色群众主动从吉安城撤出。红二十军军部率第172、第174团行动,攻下吉水县城,打垮吉水乌江一带的反动武装“红枪会”,攻克永丰。后即转师到达吉安东固地区,军部及直属队驻东固,第172团驻值夏,第174团驻藤田,第173团驻吉安县北路。其主要任务是在东固地区发展红色区域,牵制和迷惑敌人,以掩护红军主力移至宁都北部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0年春,中共赣西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清除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富农和“AB团”分子等指示,在赣西南地区的各级党组织、苏维埃玫府中逐步开始以肃清“AB团”为主要对象的肃反斗争。到下半年,在中央苏区的各级党组织、各级苏维埃政府和红一方面军中普遍开展了这场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月7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从一些人在逼供下的假口供中得知驻富田的江西省行委内有一个“AB团”省总团部,以行委常委段良弼、秘书长李白芳、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谢汉昌等为首要分子。于是前委派方面军肃反委员会主席、总政治部秘书长李韶九率一个连来到富田进行肃清“AB团”的工作,逮捕了段良弼、李白芳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金万邦、财政部长周冕、秘书长马铭等人,并进行刑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月11日,李韶九和红二军军长刘铁超通知该军第174团政治委员刘敌从前线回军部,告诉有人供他是“AB团”分子,刘敌否认,并表示愿意追随李韶九。李韶九即把刘敌作为骨干派回红二十军,肃清“AB团”分子。刘敌对这种做法抱有极大的怀疑和不满,返回部队后,于12日清晨率一个营来到富田,包围了军部和江西省行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逮捕了李韶九(后逃脱)和刘铁超,释放了谢汉昌等近百人,收缴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警卫连枪械。当夜,刘敌、谢汉昌、段良弼、李白芳等召开紧急会议,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的错误口号(3天后,他们检讨了公开宣传这一口号的错误)。这就是史称的“富田事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月14日,“富田事变”领导人把红二十军拉到赣江以西的永阳地区,脱离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领导。15日,段良弼、李白芳等在永阳召开扩大会议,自行宣布他们是“合法”的江西省行委,把毛泽东对立三路线的抵制、纠正和对他们的批评说成是“一贯反对中央”和“取消革命斗争的右倾路线”,并伪造毛泽东给彭德怀的信,破坏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领导人之间的团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1年1月,以项英为代理书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后,一方面指出发动富田事变是严重错误,另一方面采取解决党内矛盾的方法处理这一问题,动员红二十军回到赣江以东,参加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但4月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苏区,后,根据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错误地认为“富田事变”是AB团领导的反革命暴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情形下,红二十军官兵并没有动摇革命意志,仍然坚持革命斗争。他们与兄弟部队联合作战,先后在永阳镇、横江渡、安福蒙岗岭、廖塘桥等地打了几次大仗,取得重大胜利。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二十军继续在赣西和湘赣边等地,打土豪,筹款子,发展革命武装,保卫地方革命政权,袭扰敌人,拖住敌军,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红二十军的主要领导人在斗争中也努力改进自己的错误,增强革命纪律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在斗争中,红二十军逐渐发展成为湘赣苏区主力红军之一,为建设湘赣苏区、推动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前委根据中央政治局3月28日决议,重新按“反革命叛变”事件审理“富田事变”案,以开会名义将曾炳春(当时已是中央候补委员、省苏维埃政府委员)等红二十军主要领导人召回河东,旋即被扣。7月,红二十军奉命全部调回中央苏区,由红七军护送,从永新出发,经遂川县草林、太平,南康县唐江,兴国县永丰镇,直达于都县平头寨。在那里,对刘敌、谢汉昌、李白芳等事变领导人进行公审,处决了刘敌,逮捕并杀害了红二十军大部分排以上干部。红二十军政治委员曾炳春被关押了近一年之后,虽受酷刑,仍拒不承认是“AB团”。1932年5月30日,以“AB团要犯”罪被杀害于吉水县的水南。使本来正在纠正的“左”倾错误又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油画《红二十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军的干部被处置后,部队奉命解散,番号被取消。原红二十军的战士分别被编入红七军、红四军和红十二军、还有一部分被编入湘赣独立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地委党史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江西省吉安地委党校;编辑:赵功德)</b></p>